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三百二十一章 春运

    除了购买了五等舱铺位票的旅客进入外,还有大批买了通铺船票的旅客背着从服务员那领来的草席和棉被进入五等舱,位于底舱,不通风的五等舱内拥挤不堪,空气混浊,所幸的是冬季,若是夏天会闷热难忍。 </p>

    江渝三号的载客量只有八百多人,却超载达到一千五百多人,也是意味着有七百多人买了没有铺位的统舱。部分统舱旅客被安排到船头下面的货舱,还有一部分统舱旅客被安排在五等舱内,剩下一部分安排在四等舱甲板的过道。</p>

    “呜——”汽笛一声长鸣,位于船部的两具烟囱喷出滚滚浓烟,轮船缓缓离开码头,两台串联的蒸汽机带动螺旋桨,往后面喷出水花,轮船向吴淞口方向驶去。</p>

    轮船航行黄浦江,刘慕辰的床位在窗边,透过舷窗,看到两岸林立的高楼、厂房,岸边一排排整洁的码头,江面桅杆如林,各种商船和战舰停泊在码头,禁不住感叹这座城市的变化之快。他刚刚来的时候,这里还只是一座小城,如今已经成为超过南京的大城,不知道是否超过了北方的京城。</p>

    轮船驶出吴淞口,在吴淞口的两岸修筑了坚固的城堡要塞,都是由巨石和水泥搭建而成,要塞的棱堡密密麻麻开着射击孔,顶部的炮垒内隐藏着威力巨大的重炮,黑洞洞的炮口封锁江面,任何不怀好意的敌舰到来都会被击沉。</p>

    吴淞口内,江面停泊着各种战舰,既有风帆战舰,也有新式的蒸汽铁甲舰,还有风帆蒸汽双动力的木壳战舰。</p>

    江渝三号逆流而,途分别在南京、安庆、九江等地停泊,每个港口停泊两小时,之后继续拔锚启航。轮船以十一节航速航行,经过三天三夜的长途跋涉,轮船在武昌停下。</p>

    刘慕辰带着妻子女儿,风风火火的直奔武昌火车站。赶到火车站之后,发现那里也是人山人海,大批春节回家的人们正在排队买票。刘慕辰排了整整一个下午,终于在傍晚的时候买到一张次日早出发的车票。</p>

    武昌火车站周围的旅店住宿费十分昂贵,刘慕辰舍不得花这个钱,于是他带着妻女在候车室门口坐了一夜。候车室和售票厅门口,有大批类似于他这样的回家百姓,都舍不得花住宿费,在门口蹲着。</p>

    天亮了,阳光照射在武昌火车站,这里是武广铁路的起点,一列列火车停靠在站台整装待发。</p>

    候车室内挤满了人,忙碌了一年的人们拎着大包小包,在这里候车,准备踏回家的旅程。其实这也是社会发展的驱使,随着资本的发展,资本家需要更多的产业工人,这需要把农民从土地驱赶出去。为了把农民从土地驱赶出去,王羽采取官绅一体纳税,分配功勋田,统一包租庄园制度等方式,还用了蚕吃人的办法,迫使大批农民离开土地,走进城里成为产业工人。</p>

    刘慕辰一家终于坐了回家的列车,这是一列武昌开往广州的长途普通旅客列车,每天早八点从武昌火车站发车,只需要运行三十六个小时,在第二天晚八点到广州。不过在单线铁路,晚点是家常便饭,一般情况下晚点一两个小时,遇恶劣天气,有可能会晚点一整天时间都难说。</p>

    不过算是晚点较长时间,对于当年的老百姓来讲都无所谓了,原本从武昌到广州,一般老百姓要走十多天,甚至一个月时间,现在只要两天一夜到了,这个速度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p>

    刘慕辰乘坐的是三等座车,无座票,车厢内挤满了人,连过道都走不过去。所幸的是他和妻女是短途乘客,在门边站着。</p>

    既然是普通客车,一路过去走走停停,几乎每个小站都停。不到三百公里的路程,走了大约十个小时,在天黑的时候才抵达岳州车站。刘慕辰一家下了车之后,只能在车站附近的旅店住宿一晚,次日一早再乘坐当地小河里航行的航船回家。</p>

    前后一共经过五天四夜的长途旅行,刘慕辰一家终于在春节前赶回自己家。</p>

    ……</p>

    数千里外,赤塔河流域附近的茵格达城堡,这里是后来著名的赤塔市,这时候这里还只是一座小小的木头城堡,这里驻扎了一百六十名俄军士兵,一百五十名哥萨克骑兵,还有两百余当地土著兵,五百多名被俄国人抓来当奴隶的当地土著兵。</p>

    俄罗斯军官波德·别克托夫站在城堡的高处,远眺前方冰封的雪原。原本俄罗斯人派遣探险队去远东探险,遭遇的对手都是当地土人,那些乌合之众根本不是俄军对手,当地的小部落不是向俄国人投降,是被剿灭,俄罗斯往东扩张的脚步可谓是畅通无阻,一路向东找到了大海。唯一美不足的是,极其渴望找到出海口的俄国人发现,东面的出海口冰封期实在太长了,根本不是一个好的出海口。</p>

    寻找出海口失败,俄国人并没有放弃,他们抵达远东之后,继续往南探险,他们知道,只要一路往南走,肯定可以找到一处天然不冻港。</p>

    俄国人的探险可以说是有惊无险,反抗的当地人都被他们屠杀了,剩下的都是老老实实臣服于他们,给他们当炮灰,当奴隶的土著人。</p>

    可是从前几年开始,俄罗斯探险队却遭遇到麻烦,先是在黑龙江入海口全军覆没,后来一名哥萨克军官竟然放弃了探险,同盘踞在黑龙江下游的明军做生意,把哥萨克人用的优良战马都卖给明国人。</p>

    其实郑袭自己也在培养战马,他把蒙古马和阿拉伯马,以及郑经从美洲送回来的欧洲战马放在一起杂交,也培养出了自己的顿河马。</p>

    千里冰封的雪地,出现了一支庞大的雪橇队伍。这支队伍全部披着白色披风,身穿着白色棉甲,士兵手紧握着火枪,其一部分士兵使用的还是米尼弹步枪和纸质弹壳后装线膛枪,有些雪橇还载着新式的野战炮和榴弹炮。</p>

    “大帅,还有五十里,前面是罗刹人的茵格达城堡了!”一名斥候兵向郑袭禀报。</p>

    /html/book/30/30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