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四百六十一章 王辰的三点建议,满朝敬服

    第四百六十一章?王辰的三点建议,满朝敬服

    在众人这般摇头感叹,不少人自愧不如的同时,王辰顿了顿之后,继续说.

    “所以国子监当中的教学博士和先生助教之类的,必须要有坚持各个学派主张,钻研各类学说,兼容并包的成分存在.”

    “毕竟我们不知道什么,什么时候适合用到哪一派的学说,什么时候又应该采取……何种政策观点.”

    “因此就尽可能的保证,所有为朝廷所认可的正确学说,都应该在国子监里面有所教授.”

    “这样不论什么时候需要,都能够在国子监里面找到相对应的人才,也就不需要担心国家无人才可用,并且策不对政了.”

    说完这番话之后,王辰却并没有停下来,没能给大家伙儿震惊和消化反应的时间.

    而是继续陈述了第二个方面.

    “除此之外,我认为国子监最需要注意的,就是……所开设的学科一定要涉及各方各面.”

    “这里的学科就不单单指学说和学术了,而是包括了算数.……,经义,甚至御射,制科.”

    “文武兼备,均衡之道,才是一个国家平衡发展,强盛不衰的根基所在.”

    “重文轻武,则国家羸弱,为外族所欺凌.”

    “重武轻文,以军法治国,则国家动荡,内部不安.”

    “大唐能够立国至今,就是因为有着武力保障,况且现在四方尚未彻底安宁,大唐自然不能够自废武力.”

    “同时从立国之时的天下贫苦,到现在果有余力,也正是离不开文臣的治国理政.”

    “因此文武并重,都应该在教导的范围之内.”

    “而算术等其他科目自然不必赘述,大唐百工百业,倘若人人只学文物武而不涉及其他,那市上的官员由谁来当,田间的事又由谁来管”

    “因此术业有专攻,国子监内应该分门别类设多个学科,所有通过相应渠道进入国子监的学生,都可以自由选择几个科目进行学习.”

    “这样将来就随时能够在一些特定的方向上,选择出急需的官员储备.”

    王辰一口气把第二点说完,众人顿时交头接耳起来.

    几名重量级的文官时不时的点头,似乎是在对这个说法表示赞同.

    刚才给王辰站台的河间郡王李孝恭,立马面带笑意的出声说道.

    “王主事,你还是干脆一次性把几说完吧.”

    “你这说一个,我们就思一阵,然后各自惊叹一会,脑海里起起伏伏的,着实有些难受.”

    “不如一次性说完,我们就算惊叹,那也一次性惊个够.”

    李孝恭带着大半调侃意味的话,让朝中文武大臣顿时善意地笑了起来.

    王辰也立马对李孝恭拱了拱手.

    同样满面笑容的回应道:“郡王不必着急,也就是最后一点了.”

    回应了一声之后,王辰开始比划的说了起来.

    “其实这最后一点建议,也不是什么特别突出的东西,无非就是……强调一个地方,那就是把通过三种不同方式入学的学生区分开来,采用分班制的教学.”

    “虽说国子监入学渠道上,明确的区分了三种完全不同的途径,目的也正是为了让寒门学子,高门世家子和一些富贵人家的孩子相互结交.”

    “但事实上国子监也只能,并且最好是做到这一步.”

    “如果采用混合式的教学,那这三种条件背景相差悬殊的学生,就可能会产生颇为不利的影响.”

    “世家子弟整日里呼应鹰走兽,必定会影响到寒门学子的刻苦用功,那就与我们当初的目的背道而驰了.”

    “富贵人家的子弟,则会借助这种混合式的教学,一门心思的和高门子弟来往,虽说本来也就是用这个吸引他们,但也不能够太过明显和逐利,那样很容易搞得乌烟瘴气.”

    “至于刻苦用功的学生,那自然是最好单独分成一个班,羡慕他人,本就是人之常情,在羡慕之下会进而引发出诸如嫉妒,颓丧等其他情绪,想必诸位同僚应该能够设想出来.”

    “所以分班教学,为的就是在多渠道入学的背景下,形成一个折中的方法.”

    王辰考虑的还是比较细致的,直接把这一点给想到了.

    事情不就是这个样子的,如果身边都是寒门子弟,那即便知道隔壁班都是富贵公子.

    在眼睛看不见的情况下,也不会想的太多,只会尽可能的努力学习,争取自己有朝一日成为其中的一员.

    可要是人家富贵公子直接就在你隔壁桌坐着,每日里锦衣华服,各种童仆伺候着,衣食住行,,,都各种豪华.

    那能有几个人在这种耳濡目染之下,还保持学习的初心不否认有的人可以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刻苦钻研自己的学问,但这种人少知又少.

    而且在有条件可以分班的情况下,也没必要整出点麻烦事,非得……把所有人留在一起,硬生生的搞坏了教学环境,那实属是多此一举.

    所以王辰这个建议还是很有必要的,也算得上是直击要害:,点中了关键的细节之处……

    朝堂上安静了几秒钟之后,长孙无忌的发言,瞬间打破了这份寂静.

    “高屋建瓴,这几个建议看似很小,但实际上却非常重要,都是关乎到国子监能否长久的维续下去,国子监所产生人才能否对大唐有益处的关键之处.”

    “倘若按照王主事的这几个建议去做的话,那样国子监才能真正的成为我大唐最有影响力,同时最具备学术氛围,包揽人才最多的地方.”

    长孙无忌说到这儿,立马从文官队列中走了出来,然后向最上面的李世民行了个礼.

    “陛下,倘若开办国子监的话,臣当带头,把家里那几个混小子都赶去国子监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