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六百九十九章 九品官人法

    对于杨烈的话,郭嘉有些不明白,不过是一个替代举荐制的选人之法而已,怎么会重要到了这种程度?

    杨烈看他有些不明白,随即指指那上面写的中正,以及品评的事项以后,开口说道。

    “看看这些地方,你再想想其中能够上下其手的地方,就能够明白我说的了。以后恐怕会是一个“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的局面了。而到了那些世家豪族,不用费劲心力,就能轻易做官的年代,会出现什么情况,还用说么?而且,曹丕这个时候,

    急于做这个事情的用意和出心何在?毕竟如今许都可是四路进攻江东孙权,正处于大战的时候啊。”

    郭奉孝一听杨烈这么说,顿时陷入沉思当中。

    毕竟郭奉孝可也是寒门出身,即便是有了这个九品官人法,可是当初他所遇到的遭遇,会有什么不同么?

    杨烈看到郭嘉在沉思,随即摇摇头直接离开了。

    在原本的时代里面,不得不说,最初的这个有陈群拟定的九品官人法,确实是一部极好的选人之法,他正适合乱世之后,

    士人避难,到处迁徙的情况,并且一开始的时候,各州郡的中正,也就是平定士人的那些官员,除了极力拉拢士族,围着曹丕

    代汉造势以外,还算尽心尽力。所以,使得曹魏一朝,还算是选出了不少的人才。

    但是到了司马懿掌权之后,直接把中正的这个职位委托给了各地的豪族名门之后,所有的这个选人之法的根基,可就变了

    。

    选人的权力,从朝廷变成了各地豪族,自然形成了绝对的垄断,从而使得以后的很长时间以内,豪族名门把持了所有大小

    官吏的任用权力,从而使得那些不用努力,更不用读书,就能够做官的家伙,干脆什么都不做,直接凭借家族的家世以及祖上

    的名声,就能做官了。

    这就形成了另类的举孝廉,父别居,作秀才,不知书,的状况。

    中正官负责品评和他同籍的士人,包括本州和散居其他各郡的士人。

    品评主要则是有三个内容:第一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指父祖辈的资历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等。这些材料被称为簿世或簿

    阀,是中正官必须详细掌握的。

    第二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品德评语。魏晋时的总评一般都很简括,如“天材英博、亮拔不群”、“德优能少

    ”等。

    第三定品:即确定品级。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

    但晋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门者行状不佳亦能位列上品。于是就形

    成了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东汉末年,代表中央政权的曹操有不少压制豪族名门浮华风气的举动。

    曹操并非名门,其祖父是与名士对立的宦官集团中的一员。

    不少名士很瞧不起曹操,与曹操政权对抗。因此曹操必须压抑以清议名士为代表的地方豪族势力,如:破坏朋党交游便是

    其一举措。

    但在战乱时期,曹氏政权还须依靠地方名士,因为他们在乡里有较高的声望,完全废除乡里评议是不可能的。曹氏政权所

    能做到的,只是把清议纳入政权轨道,使名士与政权合作。

    这样以设立中正官专门执掌品第人物以备仕进参考的方式,代表“国家利益”的政权便对地方名士取得一定程度的控制。

    但另一方面,地方名士的清议也便合法化,从而为其发展势力创造了条件。

    而郡中正由各郡长官推选,而且是现任官兼。

    这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曹氏政权的目的,即把易以形成朋党浮华之风的名士私家评议收归政府统管,由郡长官推选现任官

    兼任中正,职掌人物的品第。

    九品中正制的标志则是州中正的独立设立。其设立是根据当时权重于朝的司马懿的提议。

    自州中正的设立以至两晋,九品中正制逐渐完成门阀化的转变,而最终成为门阀士族的选举工具。与先前由地方官推选郡

    中正不同,晋代的郡中正由州中正荐举。

    便利了掌权的中央豪门士族扩展其势力,他们控制地方乃至中央的选官制度,而那些官居卑位或不居官的地方世家大族却

    日趋衰落。

    与代表“国家利益”的政权有所威胁的,此时不是那些魏初的地方清议名士,而是新兴的盘踞朝廷的世家官僚──门阀士族

    。

    高门士族子弟往往弱冠便由吏部直接从家里铨选入仕,而不必经过察举。在此之前,均凭借门第而得中正高品。

    而州辟佐吏和举秀才则主要是中级士族与吴蜀士族的主要仕途。他们便是地位稍次的所谓地方“名族”、“乡豪”的子弟。

    而郡辟佐吏和察孝廉这个在东汉和魏初颇受重视的入仕道路却降为低级士族与寒庶人士的仕途了。这种变化充分表明了九

    品中正制此时已变为高门大族的工具,只重门第而轻德才。

    门阀制度的确立,已使九品中正制成为一个政治上的装饰品。中正品第唯以血统为准,门第高即获高品,此时只须分别士

    庶高下便已足矣,中正品第只不过是例行公事。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者也。

    而从察举制到九品官人法以及后面九品中正制的转变,则是代表了天子皇权,从盛到衰的一个过程。

    而这个则是曹丕急于让陈群完成九品官人法,使得便于他拉拢士族,从而代替大汉天子的一个手段。

    至于说以后因此而形成的偌大憋端,或许是曹丕预见不到,或者干脆是视而不见,那就不知道了。

    不过,杨烈能够从中清楚的看出来,现在压着江东孙权打的局面,让曹丕感觉有些膨胀了,从而有了代替汉献帝,自己做

    天子的打算和野望。

    同时也已经开始动手施行了。

    “何必呢,你又活不了太久。”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