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33、种马文里的炮灰

    高老师穿上呢子大衣是如此的漂亮,给刘大银打了免费的广告。

    这个年纪的人正是爱美的时候,何况她们又是“天之骄子”,家里要是不拖累,比大部分同龄人还要有钱呢。

    更多的人围了过来。

    一上午的功夫,刘大银就卖出了两件呢子大衣,牛仔裤更是全部都卖光了。

    还有两个同学还问刘大银明天还来不来,还有没有牛仔裤。

    听她们话里的意思,这牛仔裤又叫喇叭裤,在省城的年轻人群体里最是时兴,买一条可不容易。

    刘大银把这些都记在心里,等明天见了小张,问问他还有没有这牛仔喇叭裤。

    短短一上午的功夫,刘大银卖衣服就挣了两百多块钱,这在以前,她可是想都不敢想啊。

    有钱了,刘大银心里也有底气了,中午带着儿子吃了一顿好的。

    上午卖衣服,下午她就去卖烧鸡。

    还是在大学门口,不过不是上午的那个大学,而是江闻钟在的那个大学。

    女生爱美,衣服当然卖的比较快。男生大部分爱吃,烧鸡当然卖的更快了。

    刚把烧鸡摆上,就有人上来问:“大姐,你这烧鸡怎么卖?”

    刘大银抬头一看,还是个“熟人”。

    是她上次来学校找江闻钟时碰见的陈老师。

    不过他没认出刘大银来。

    毕竟刘大银和上次来的时候,有了很大的变化。

    上次刘大银穿着肥大的衣裳,从家里直接来的省城,脸也没洗,头也没梳,加上神情悲愤,倒像个疯子一般。

    这次刘大银特意穿的最好的衣服,脸洗了,头梳了,神情都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陈老师当然认不出了。

    “你这烧鸡怎么卖的?”陈老师问道。

    “七块钱一只,不要票。”刘大银把牛皮纸打开,好让陈老师看个清楚,“我这烧鸡都是去年养的,一只鸡最少三斤。我家这手艺是祖传的,祖上曾经是给皇上做饭的厨子,!,包管您吃了第一次还想吃第二次。”

    陈老师仔细看了看刘大银的烧鸡,确认比供销社卖的要大上不少,满意地点了点头。

    “你这烧鸡是不错,最便宜多少钱卖?”

    “您要是要的话,六块五毛钱一只,再便宜不了了。”

    陈老师扶了扶眼镜,还价道:“六块钱一只。”

    刘大银:“那可不行,六块五已经是最低价了。”

    陈老师:“六块二,你卖不卖。”

    刘大银:“要不是看您是个老师,六块五我也不卖的。”

    陈老师微微讶异:“你知道我是个老师。”

    刘大银谎话张嘴就来:“您这打扮,这气度,一看就是是有学问的人,再说了,您身后就是大学,所以我猜您是个老师。”

    陈老师被恭维的很很舒服:“你倒是观察的仔细。”

    “我这一辈子,最尊重的就是读书人,”刘大银道:“您要我这烧鸡,六块三,这是最低价了。”

    刘大银来找江闻钟的时候,这个陈老师对他们态度还不错,并没有因为江闻钟是他们学校的学生就偏袒江闻钟。

    刘大银一向敬重读书人,对这个陈老师的印象很好。

    “六块三,我要了。”

    陈老师从兜里掏出钱包,数出六块三给了刘大银。

    拿到烧鸡,陈老师先放到鼻子下闻了一下,心满意足道:“大姐,我一闻这味,就知道你家的烧鸡正宗。”

    陈老师刚走不久,又有两个人来买烧鸡。

    刘大银说了价钱,他俩也不还价,要了一只。

    等他们走了以后,李留柱跟他娘嘀咕:“娘,他们怎么都不还价啊。”

    刘大银:“他俩一看就是学生,脸皮薄,不会还价。”

    李留柱摸头:“这世界上还有不会还价的人呢。”

    李留柱也是个男人,他赶集买东西,就是一毛钱的东西也会还价的。

    “你们怎么能在这里摆摊呢?”

    刘大银和儿子正说话呢,一个把头发高高扎在脑后,穿着洋气的姑娘走到刘大银的摊子前,高声说道。

    这大学门口不止刘大银一个人摆摊,这个姑娘谁的麻烦也不找,专门找刘大银的麻烦。

    刘大银能好惹,她眼皮一翻,同样高声说道:“咋了,为什么不能在这里摆摊?这是你家门口还是你家后院啊?这里是大学门口吧,你是省长啊还是这个大学的校长啊,管的着吗?你是天上的神仙还是庙里的菩萨啊,管的这么宽,你咋不上天呢。”

    她是家里的老幺,自幼受宠,这还是第一次有人这样大声跟她说话。

    还是那么粗鲁的话。

    赵安安捏紧拳头,鼓起勇气,大声道:“这是大学门口,是神圣的地方,你不能在这里摆摊,会影响我们学习的。”

    摆明了是来找事的了。

    这大学门口有好几个摆摊的,卖磁带的,卖衣服的,卖小东西的,卖吃的的,加上刘大银,一共有六个摊子。

    刘大银嗓门大,周围的摊主也都听见了她的话,此时纷纷支援刘大银:“这又不是你家的地方,凭什么不让我们卖东西。”

    本章节

    “影响你们学习,我记得今天是礼拜天吧,大学生今天都没课,怎么影响你们学习了。”

    “是啊,我们摆个摊子还影响你们学习了,我们又不在你们上课的教室,怎么影响你们学习了。”

    “要是我们在这里摆摊都能影响你的学习,那你这个学也不用上了,上了也没用。”

    ……………………

    摊主们你一言我一语,说的赵安安的脸由红转白,由白转紫,精彩极了。

    赵安安低下头又抬起头,加大声音道:“你!你们这是投机倒把,是犯罪。”

    刘大银站直身体,背起双手,看着眼前这个年轻的姑娘,缓缓说道:“现在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计划地大胆下放,否则不利于充分发挥国家、地方、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四个方面的积极性,……”

    刘大银竟然把那份鼓励发展个体工商户,发展私有经济的文件背了下来。

    允许做买卖的文件是在刘大银办了营业执照后才到的县城。

    杨秘书当时说没有,要她后天来拿,等了两天,杨秘书给了刘大银一份手抄的文件。

    文件上的都是一些常见字,刘大银没事的时候就让儿子念给她听。

    文件并不算很长,刘大银每天都要听上几遍,竟然背了下来。

    背完了文件,刘大银对愣住了的那个姑娘说道:“这文件可是中央发下来的,文件里鼓励发展私营经济,鼓励农民把自家的农副产品拿出来卖。”

    赵安安瞪大眼睛,脸色变得更难看了。

    刘大银看上去普普通通,穿着就是一个典型的农村中年妇女,她一开始根本就没把刘大银放在眼里。

    本章节

    闻钟说这两个人就是污蔑他偷钱的人,她气不过,就想过来把这两个人赶走,不让他们在学校门口卖东西。

    这两个人要是天天在这里卖东西,闻钟的心里能好受。

    闻钟那么好的一个人,她可舍不得他难受。

    在她的印象里,这样的农妇基本是都不识字的,可刘大银不仅识字,还知道郭嘉的文件,甚至哈背了下来。

    她刚才说柳大银投机倒把,是犯罪的,刘大银立马就背出了中央的文件,这就像一个耳光,响亮的落在了她的脸上。

    这周围除了摆摊的小贩,还有不少是她学校的同学,万一有人把她认出来,她可就成了学校的笑话了。

    一个大!大学生,对郭嘉政策的了解甚至都不如一个乡下来的农妇。

    这在这个年代,可真是一个笑话。

    毕竟大学生是按郭嘉储备干部培养的,考上大学就是干部身份。

    她被一个农妇说的哑口无言,还有什么脸待在这里。

    怕什么来什么,她刚转身,就有人把她认了出来:“赵安安,老师前几天还给我们读了中央的文件,说郭嘉打算放开经济。我记得你当时发言还很踊跃啊,这才几天啊,就把这茬给忘了。”

    说话的是一个齐耳短发的女生,刘大银记得她,上午她刚在刘大银的摊子上买了一件呢子大衣。

    赵安安见到她,脸更红了:“薛素娥,你说什么呢?”

    薛素娥走上前来,笑道:“我没说什么,只是帮你回忆一下课上学到的内容,免得你两天就忘。”

    要是平常,刘大银早就笑眯眯看戏顺便踩赵安安一脚了。

    不过现在,她没那个心情了。

    本章节

    赵安安,不就是那本书里“江闻钟”的第一个妻子嘛。

    她是江闻钟的贵人,江闻钟先是靠着她父亲留校,后来又靠着她大伯家里做起了生意,等江闻钟有钱了,他们也离婚了。

    说是没感情了,不就是外面花花草草一大推,看不上家里的媳妇了呗。

    思及此,刘大银看着赵安安就有些可怜。

    赵安安浑身都不大得劲,这个村妇干嘛用这种可怜的眼光看着她,就跟她奶奶看戏里的秦香莲似的。

    薛素娥走上前来,说道:“大姐,是你?这烧鸡也是你家的?我老远就闻到香味了,多少钱,我要一只。”

    刘大银被薛素娥挡住了,赵安安觉得是一个好时机,她想转身快步离开。

    可她没走成。

    “赵安安,”刘大银笑眯眯地喊道,迫使她重新转过身来,“江闻钟在哪里,他怎么不露面啊,是没胆子吧!”

    "

    "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