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二十八章 御前献计

    翁同龢乃清流领袖,状元及第,门生故吏皆是榜上有名,自然不会忍受这种卖官鬻爵的事情发生,于是便怒斥道:老臣认为,‘海防捐’断不可取!

    官职乃朝廷之门面,多少儒生士子,翘首以盼,醉心仕途,甚至寒窗苦读几十载而不可得。如今为了区区几两银子,就拿到菜市场上叫卖,成何体统。如此一来,岂不是寒了天下学子们的心。

    李鸿章戏谑般地笑了下,区区几两银子?翁师傅倒是说得轻巧,要是户部能拿出银子来,老臣今个儿也不用在朝堂之上提起此事了。

    何况,卖官筹款,本朝早已有先例,即便是乾隆年间,国力强盛,也曾特旨,捐出了一批贡生考生。

    至于本朝嘉庆、咸丰、道光年间,卖官更是常有之事,每每地方上发生旱涝灾害,抑或是平叛所耗之巨,难以为继,都会特旨卖官,以获取所需银两。

    翁同龢气得捶胸顿足,朝着李鸿章,一口一个唾沫地喊道:荒谬至极!你可知民间传言,‘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说的,便是这卖官之危害!不仅败坏纲常礼教,还会祸国殃民。

    买官之人,皆是目不识丁,贪财好利之徒,倘若这种人真的走马上任,定会在自己的辖区内,巧立名目,收刮民脂民膏,以求回本,最后受苦的,还是老百姓。

    所谓的‘海防捐’,不仅会让朝廷礼制崩坏,更会让国家积贫积弱。此等积非成是之举,断不可在本朝故技重施!

    此时,光绪也站出来力挺自己的老师了,翁师傅所言极是,如此一来,势必会导致地方吏治积重难返啊。

    即便是皇帝出来给翁同龢撑场子,李鸿章也是气定自若,没有半点慌张,放佛一切尽在掌握之中,皇上所言极是,老臣刚才所提之事,也属中策。

    慈禧吐了口老气,听他们两个争论了那么久,也没听出个所以然来,李鸿章啊,你就别拐弯抹角的了,有什么上策,上上策,都别藏着掖着,一并说出来吧,让大家伙评评理。

    李鸿章不紧不慢地说:遵懿旨。老臣适才所说,虽然能解朝廷一时所需,却仍有竭泽而渔、抱薪救火之忧虑。因此,臣的上策虽然也是卖官,却不是卖实官,而是卖‘商官’。

    正所谓士农工商,等级森严,封建社会时期,商人地位低下,即便在兴办洋务的晚清时期,也只有官商一说,帮政府办事的商人,终究还是被看成商人,还没有人敢用商官一词。

    慈禧问:商官?何谓商官啊?

    李鸿章回道:所谓商官,便是在文官、武官之外,再增设商官一职,给予其置办银行、矿场、轮船、铁路等行业,且上缴的银两越多,给予的权责便越诱人。

    如此一来,不仅能在短时间内筹措大量银两,用于颐和园工程,此外,朝廷还能借机发展洋务,从中收取大量税银,此乃富国强兵的长久之计。

    翁同龢又出来抬杠了,说到底,还是卖官,不过是巧立名目,雕虫小技,岂能瞒得了天下士子的慧眼。

    李鸿章笑了笑说:翁师傅所虑,老臣心知肚明,你是怕给了这群人官职名分,就会丢了天底下读书人的面子。

    正所谓士农工商,士在前,商属末流,可是现在时代变了。只有兴办洋务,自强求富,才能傲视列国,保我江山社稷。

    李鸿章知道跟这老顽固说不顶用,又转过身来对着慈禧说:如若皇上、皇太后尚有忧虑,可在朝廷内部,立下一条不成文之规定,商官者,永不入文官之列。

    如此一来,文官还是官,商官归根结底,还是商人,而且是替朝廷赚钱的商人,假以时日,天下学子也能看得明白,自然不会心存芥蒂。

    慈禧又发话了,这事,说的倒是轻巧,那些商人可都精明着呢,哪会那么容易就上套。

    李鸿章回道:商人买官者,或为名,或为利。为名者,只是图名分,只要给个官职,自然也就满足了;为利者,老臣适才所例举之行业,皆有利可图,只要给予部分自主经营权,即便开再大的卖价,那些唯利是图的商人,想必也会趋之若鹜。

    慈禧都快要点头了,这时翁同龢又出来插话了,自古以来,历朝历代都是盐铁专营,将关系到民生之根本的产业,置于朝廷的管辖之下,由正规的官员监管。即便是本朝兴办洋务,也未曾坏了这规矩。

    他边说着边摊开双手,质疑道:李中堂又如何能保证担保,若有天灾人祸,国库告急,那些唯利是图的商人,不会落井下石。

    李鸿章胸有成竹地说:翁师傅别忘了,这捐钱得来的商官,那也是个官,都属于朝廷的编制,自然得听朝廷的命令,特殊时期,朝廷可采取特殊之政策,加以节制。另外,可增设一衙门,专权管理商官所辖之业。

    翁同龢白了李鸿章一眼。冷冷地说:哼,随意开创衙门,未免太过于草率。

    李鸿章则从容应答,翁师傅,别忘了,这总理衙门,也是本朝咸丰年间,为应对与列强之外交,才有的新鲜事物。就连军机处,也是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军事而创设的。当今时局,中国正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唯有推陈出新,顺应趋势,才能长久不衰。

    慈禧听着两个老家伙争辩了那么久,也没辩出个所以然来,便将眼光望向了旁边默不作声的那位。

    我说七爷,这总理衙门跟军机处都提到了,都是你领的班子,这清漪园工程,也是你在监的工。 这会你可是最有发言权的,你可不能把重担都让这两位老臣挑了,自己倒跑到一旁凉快,当甩手掌柜去了。

    奕譞憨厚地笑了下,这才站出来说:回皇太后话,臣既即负责清漪园工程的监工,又在名义上,总理着海军衙门,这手心是肉,手背也是肉,臣适才也是左右为难,两边都不愿耽误。

    不过听李中堂这么一讲,臣认为,卖商官这个法子,倒是可行,一来不会违背祖制,也不至于寒了天下士子的心;

    二来,此等方法,不仅可以解决朝廷的燃眉之急,也可在今后细水长流,从根本上解决国库连年短缺之困境,真乃两全其美的长久之计。因此,臣复议李中堂所奏。

    慈禧一听,确实是个面面俱到的好举措,又问了一下旁边那位存在感极低的皇帝,皇上,李鸿章所奏,你意如何?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