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一百五十一章 危机中的机遇

    这边光绪已经接到兵部急递的朝鲜军情,他先是眉头一皱,紧接着问起旁边的翁同龢:翁师傅,现在国内灾情还未料理完毕,边疆又有隐患了。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这个甲午年,过得可真令人揪心。

    皇上勿忧,正所谓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自古以来,危机与机遇都是相伴相随的。只要谋略得当,能靠此变故促成大业,犹未可知。

    袁世凯那边来电报了,说朝鲜那边又突生民变,叛党作乱,朝鲜军队节节败退,朝鲜王室已无力镇压。现在,日本那边,竟然让日清两国共同出兵镇压,这群倭人,究竟在耍什么诡计?

    朝鲜自古以来便是天朝的藩属国,如今,朝鲜遭此变故,朝廷理应派兵驰援。

    光绪又叹了口气:派兵是该派,可是,该怎么派,派谁去,派多少,还有待商议,何况今年正值皇太后的六十大寿,我看,她老人家,对于派兵一事,也会谨慎再谨慎吧。

    皇上明日可召军机大臣共同议事,待商议出个决策来。另外,皇上这次还可召志锐大人一起参与军政事务,以便日后行事。

    志锐是珍妃的堂兄,光绪六年进士及第,官拜礼部右侍郎,这个人是光绪重点培养的对象,光绪将日后掌兵的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但是因为后党的阻挠,自己的心腹是始终无法染指军务,这此事故在光绪跟翁同龢等人眼里,也是个难得的翻身机会。

    就依你说的办吧不过,军机处里面,那些位高权重的王公大臣,可都是皇太后那边的人,即便是让志锐进了军机处,恐怕也说不上几句话。

    过了一会儿,光绪又得意一笑,不过没有盟友,咱们可以创造盟友嘛。

    皇上指的是?

    把载洸一起叫来不就行了,对付那帮王公大臣,他可从来都没有虚过。载洸素来与那些重臣不和,敌人的敌人,就是咱们的盟友,让载洸去跟他们争斗,咱们正好趁此机会,以静制动,坐收渔翁之利。

    载洸真是一把利刃呐,只要运用得当,剑锋所指,除了皇太后,谁人能挡?若是触及到了皇太后,两人一旦产生隔阂,两虎相争必有一伤,咱们的机会就来了。

    皇上此计甚妙,那贝勒既是商办衙门总理大臣,又是练兵总办大臣,让他一起进军机处协同料理军务,合乎法礼,那些有心之人,也不能说什么

    只是,贝勒如今身体抱恙,这时候召他上朝议事,倘若其借故推辞,又该如何?

    朕的密探来报,载洸此时已然病愈,昨日甚至去了歌楼寻乐,我看,我这个胞弟,也并非是无欲无求嘛,说到底,还是个男人。

    既然病情已然痊愈,可贝勒为何还久居王府,一月未出,到此刻才现身,莫非是

    朕料想,这份军情,载洸已经早于朕收到了。此次朝鲜民变,对于朕来说,是个机遇,对于载洸而言,又何尝不是呢?

    他虽已初创新军,然未经一战,威望不足,这次战事,对他而言,可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皇上,贝勒野心甚大,皇上可得节制,不能任其妄为。

    放心吧,此事,朕自有分寸。对了,江浙那边可有消息?

    回禀皇上,江浙地区灾情已经安定下来了。

    此次赈灾,张謇功不可没,等他回来,朕要好好嘉奖他。

    翁同龢眉头一皱,皇上,据老臣所知,此次赈灾之所以进行得如此顺利,皆因商办衙门在背后做支撑。

    而且,商办衙门联合各地官商。趁着此次灾情,百姓落难之际,竟然大肆收购田产,以作商用,大发国难财,如今,江浙良田,三分尽归商办衙门。

    长此以往,老臣唯恐,长此以往,天下尽归商办衙门,恐皇权不稳。

    商办衙门所行之事,皆是皇太后默许的,朕也不能说什么。养肥了也好,养肥了,到时候一锅全炖了!

    载洸毕竟还是孤家寡人,稍一不慎,一旦失足,无人相助,便有机可趁。落水之日,便是朕收网之时。说完,光绪攥紧了拳头,咧着嘴笑了下。

    一旁的翁同龢则是一副忧心忡忡的模样,皇上能想到的,贝勒也能想到,老臣料想,贝勒此刻已经在笼络人心,结交朋党。

    朋党?他哪来的朋党?

    张謇。

    "张謇?张謇不是你的得意门生吗?应该是咱们这边的人才对,何况,他曾一上任,就多次上疏弹劾载洸,怎么会是载洸的同党的?"

    老臣事先也这么想,可是此去江浙赈灾,那张謇竟然能跟商办衙门配合的天衣无缝,若是不是事先密谋好的,着实令人难以置信。

    光绪低下眼睛来,沉思了一会儿才说:这好办,你替朕拟一道旨意,传给张謇,就说,对于此次赈灾事宜,朕甚是满意,朝廷要论功行赏。

    让他写一道奏折上来,将有功之臣,有功之部,悉数上报,便可探明其立场。他若是对朕忠心耿耿,朕便将他视作心腹,倘若有二心,朕不会心慈手软,决不允许我们当中有人背叛朕!

    皇后那边的人朕动不得,难道载洸的人朕也动不得吗!

    皇上圣明。

    醇亲王府,载洸正坐在书桌旁,手里拿着那块面纱端详着,只见轻薄洁白的纱布,边角上还绣着一只绿色的蝴蝶载洸将手指轻轻地放在方面,抚摸着刺绣的纹路。

    载洸正看得入神,突然盛万颐开门走了进来,载洸连忙将那面纱藏进抽屉里,拿起书本来看。

    主子,皇上明日召你入宫,连同军机大臣一同商议军政要务。

    嗯,我知道了,还有什么事吗?

    那李鸿章也进京了,主子是不是要先去见一见他?好明日在朝堂之上保持意见一致。

    载洸沉思了一会儿说:不必了,京城到处都是耳目,还是避嫌为妙。

    还有江浙那边的事。

    怎么?又缺钱了?赈灾事宜不是接近尾声了吗?难民都已安置在工厂或者农场里了,这会应该都能自力更生了,维持生计了才对。

    不是赈灾的事,朝廷发了份电报到上海,是给张謇的旨意,让他上报此次赈灾事宜的有功之臣,皇上要论功行赏。

    主子,此次赈灾,咱们商办衙门可谓是劳苦功高啊,这会,可得叫张謇好好记咱们的功劳,做了那么多脏活累活,是时候该有所回报了。

    载洸放下了手头上的书,走到客座上,剥起了橘子,尝了一片柑橘后说:你也秘密发份电报到上海,令人暗地里送给张謇。

    就说,论功行赏的名单里面,不能有商办衙门,更不能有我载洸。不仅如此,还要让他上一份弹劾商办衙门的奏折,尽量往坏处说,批得越狠越好,拿出他之前弹劾我的那股劲来,使劲骂!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