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四十八章 收为幕僚

    果然如迟谦说的那样,戚然偷偷带着萧如风去见了高侍郎,休养了一晚上的萧如风战斗力堪堪恢复了一半,但也足以舌灿莲花,说的高侍郎涕泗横流,当场表示要披挂上阵,定要帮太子成功修建好堤坝。

    从高侍郎家里下来,天就乌压压的黑了,路上行人也都是匆匆忙忙的,萧如风掀开马车帘子往外看,眼神里带着藏匿不住的忧色。

    他哭丧着脸,“齐公子,在下想去城外转转。”

    泉州前面就是浔阳,浔阳紧挨着梁河,往日浔阳千倾良田不复,也不知半月过去,浔阳如今是个什么模样。

    戚然并未回应这句话,而是问他:“可觉得不甘心?”

    萧如风把头靠在窗户上,良久后点了点头。

    半个月的牢狱之灾把他那股天不怕地不怕的脾气磨下去不少,也让他彻底明白了这个世道。

    他是个聪明人,只是未经过历练打熬,遭了这次难,相比现在已经和之前判若两人了。

    戚然看着满脸迷茫的萧如风开口道:“堤坝修建好后,可要与我们一起回京城?”

    此人心性纯善,也经历了不少,是个可用之才。

    “可是浔阳……”萧如风有些犹豫。

    戚然指了指窗外,不过一盏茶时间,已经下起了倾盆大雨。

    “你是个有才能的,难道只想从萧教习手上接过担子,从今往后在浔阳那一亩三分地当个小官儿?”

    萧如风不语。

    戚然说的确实是他一开始的想法,但如今他确实是有些犹豫了。

    若留在浔阳,最少也能当个八品教习,但这芝麻绿豆大的小官,不一定能让他施展自己的抱负。

    “只有去京城,你才有资格杜绝这种事情的发生。”

    戚然又指了指那知州府的方向,意思不言而喻。

    对于萧如风,戚然一是起了爱才之意,二来也是为了太子。

    师烈身边无人可用,几个说得上话的近臣也都是有才无德的人物,萧如风正直不阿,留在太子身边是个不错的选择。

    不过这样一来,倒是要担心这家伙说话不过脑子惹恼了师烈。

    “春试刚过二月有余,在下并非官身,去了京城又能如何?”

    萧如风果然动摇了。

    戚然放下心来,“你不用担心,我可以帮你引荐给太子殿下当门客,虽说太子脾气暴躁,但本性纯良,只是有些跋扈。”

    “好,在下相信齐公子。”

    萧如面容坚毅,再无半分毛躁之意。

    不过两个时辰,高郎中便主动找上太子,表示自己要参与堤坝的修建。

    师烈喜出望外,连忙去给戚然报喜,却从戚然口中得知,那跟个吃了秤砣的铁王八一样的高郎中为何突然松口,大部分功劳都在她身后这个瘦巴巴的年轻书生。

    萧如风一脸凛然的给师烈行了个礼。

    师烈暗中撮了撮牙花子。

    这人一瞧就是个正派人物,怕是跟自己犯冲。

    他稍微一寻思,就能想到日后萧如风跟迟征似的整日跟自己直言上谏的场面了。

    “此人才高八斗,与我相……与迟谦也不相上下,我此次带他前来,是请殿下将他收为麾下。”戚然仿佛看不到师烈一脸为难,义正言辞的说道。

    有萧如风在旁帮衬,说不定能改变师烈的命运。

    萧如风激动得脸颊通红,对师烈行了个大礼,“在下愿为太子殿下效犬马之劳!”

    小地方的官根本无从谈论起立场站队一说,更何况萧如风只是个村里的秀才,但这种一腔热血的人,反而是最忠诚的保皇党。

    师烈咬着牙同意了,萧如风登时从院里搬来铺盖卷,直眉楞眼的问师烈:“太子殿下,臣住哪里?”

    师烈摆了摆手,叫身后小德子给萧如风安排住处。

    “明日起,本宫就要去梁河监工,你在泉州可要多加小心。”师烈不无担忧的说道。

    戚然心中一暖,嘱托道:“小心……小心别人给你使绊子。”

    师烈面容一肃,凝重的点了点头。

    有范知州与三皇子在这里,堤坝不是那么简单就能修建完成的。

    堤坝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完成的,高郎中松了口后,师烈立刻与朝廷联络,叫附近州府准备了大量的建材和工人,但对于宽逾好几里,甚至随着暴雨愈加增宽的梁河来说,还是杯水车薪。

    泉州再往前就是浔阳,隔壁就是柳州,这两个城池与泉州相比起来凄惨至极。

    师烈望着两岸泥泞中若隐若现的骸骨,与浔阳被拆着吃了大半的城墙,头一次露出了悲天悯人的神色。

    “发下来的赈灾粮食呢?”师烈的声音并无太大起伏,拳头却死死地捏紧了。

    坐在他对面的萧如风甚至要淌下眼泪,哽咽着道:“启禀太子,臣是浔阳人士,上头发下来的赈灾粮食与浔阳本身的存粮都被泉州给征收上去了。”

    “泉州!”

    师烈眼神暴虐,但萧如风却并不觉得害怕,继续道:“浔阳青壮汉子也都被泉州征走了,只剩下些老弱病残,还有那些不服管教的地痞流氓。臣半月前从浔阳出发,当时浔阳人士就已经沦落到煮墙砖饱腹,也不知如今墙砖吃完了没。”

    师烈半晌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定定看着外头那恍若地狱的一幕。

    过了浔阳,再往前就是涛涛梁河,河水昏黄,河水和泥沙已然冲刷出了十几里缓坡,大老远能瞧见几个半截身子陷进泥沙里的人影,走进发觉是半日前抵达梁河的高郎中。

    高郎中带领着十几个工部官员在测量梁河的数据,见师烈过来,他摆了摆手,叫师烈走远些:“看样子一会儿要下大雨,太子殿下切莫受伤。”

    之前从戚然与萧如风口中得知,师烈虽然脾气暴躁,但仍是个爱国爱民的好储君,若真如传闻中所说,师烈早就砍了高郎中的脑袋。

    误会解除之后,高郎中的态度明显比之前好了不少,师烈也不是什么犟驴脾气,自然顺坡下去,颔首道:“各位都是朝廷栋梁,都要小心为上。”

    测量只用了两天时间,工部的人已经画好了图纸,上百名从泉州带来的劳工与师烈带来的五百精兵就开始着手准备建造。

    材料明日便能抵达梁河,师烈时常紧皱着的眉头也放松下来。

    僵持了这么长时间,一切终于可以走向正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