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九十二章 李昖北狩

    屋漏偏逢连夜雨,遭到倭寇入侵,丢失王京汉城,城内奴隶造反,老天似乎偏偏喜欢与倒霉的李昖作对,这不,他还没逃出城,就下起了瓢泼大雨来。而由于走时匆匆,李昖的车驾居然没有雨具,害得一国之君的他,和一众王妃、王子王女、文武大臣们全都遭受淋漓之苦,亲身体验了一把民间的饥荒之苦。好在忠臣还是有的,观察使权征把自己的雨具雨衣献给了李昖,但也只是让李昖和同车的两个王妃免受雨淋,其余的人等,还得继续在大雨中跋涉。后来权征就凭着雨衣和雨具升了官,看来这雨中送伞可比雪中送炭更值价啊。

    下半夜时,雨更大了,逃难的贵人们都用布巾裹头,在大雨中摸黑而行,互相呼叫,号哭凄切,他们频频摔倒在泥泞中,并开始有人掉队。李昖在车上,也与两个王妃一路抱头痛哭。其余嫔妃和王子王女,有的骑马、有的在宫人侍从搀扶下蹒跚步行,平时养尊处优出行全靠乘轿的他们,哪受得了如此磨难,全都是号泣不已。

    天亮的时候,李昖一行经过惠阴岭来到了历马山驿,雨稍微小了点,路旁络绎不绝都是逃难之人,他们看见了李昖的车架和一行人的狼狈模样,纷纷伏在路边恸哭,都觉得国家快要完蛋了。

    中午,君臣们逃到了碧蹄馆驿站,小小的驿站顿时挤得满满登登的,大家总算找到块能够遮风挡雨的干地方,点起了火堆,暖和暖和身体。此时众人才想起,昨夜走时匆匆,居然没有带干粮和粮食,而驿站的人也早已跑了个精光,驿站里什么吃的也没有。所有人都又冷又饿,一个个眼冒绿光的发呆。好在兵曹判书金应南走的时候,带了合便当藏在怀中,这时就拿出来献了忠心,让李昖和朴氏、金氏三人分吃(国君王后吃盒饭,也算开了先例)。

    柳成龙匆匆统计了下人员,进来给李昖禀报,随行的宗亲、大臣不到百人,一千宫廷卫士也只剩下了不到八百人。随后女官也统计了宫中出来的人员,宫人、侍卫尚有两百余人,八个王子都在,但王女中的长女,十二岁的贞慎翁主不见了,仁嫔金氏一听就大哭起来,贞慎翁主虽不是她亲生(是死去的淑仪郑氏所生),但却是她自小带大,感情颇深,视同己出。

    李昖皱了皱眉头,想起了自己的这个长女,她的母亲淑仪郑氏就是因为生产她而死,李昖内心一直都把她当作不详之人,从来就不怎么喜欢她,前阵子正准备替她找个驸马,过上两年就把她打发出宫去,没想到这次跑丢了,但愿她还有点烈性,不要让王室蒙辱。不过该做的事还是要做,他找来些宫人和侍卫询问,才知道昨夜大家逃跑的时候,就没人看到过贞慎翁主,同时也没人看见负责教导她的女官郑嬷嬷。李昖便安排几名认识贞慎翁主的侍卫,返回汉城去寻找,同时好言劝慰哭得伤伤心心的金氏。

    稍事休息之后,人们又开始朝北面的临津江逃亡,离开碧蹄馆李昖并不知道,几个月后,这里将会爆发此次战争中最大规模的野战,数千大明骑兵将会与数万倭军展开惊天动地的碧蹄馆大战。

    傍晚,队伍终于来到临津江南岸,所有人无不身心俱疲,满身泥泞,狼狈不堪。李昖登上了一条小船,船到江心,他回首南望汉城方向,忍不住仰天大哭起来,旁边的王后、世子也跟着恸哭起来,周围船上的嫔妃、王子王女、宗室和群臣见状,也纷纷跪下嚎啕大哭,顿时江面上一片哀嚎,哭声震天动地。

    晚上,李昖过了临津江,来到东坡驿,驿站的人照例跑了个精光,什么吃的也没有。包括李昖在内的全体人等,都只能饿着肚子熬过此夜。一夜数惊,弄得失魂落魄的李昖几乎整夜未眠。天亮时,发现侍卫和士兵又消失了许多,悲愤交加的李昖招来“西党”份子李恒福,让他去召集百官,这是他对执政的“东党”发出的不信任的信号。

    李山海、柳成龙、李恒福等大臣都来了,但李昖却问尹斗寿来了没有,尹斗寿是“西党”巨头,早被“东党”排挤出决策圈了,李昖这是正式向朝廷发信号了,“东党”必须为失败负责。

    尹斗寿来了后,李昖第一个问他,今后何去何从,却故意不问“东党”的领议政李山海,和同属“东党”的柳成龙。

    尹斗寿建议逃亡咸镜道,依靠那里的险峻地形和长期与女真作战的精锐部队,来对抗倭寇。

    李山福却不同意,他认为应该逃往鸭绿江畔的义州,向大明求援,这样即使高丽八道沦陷,也可以“内附”大明。李山福早对高丽的军队失望透顶了,而且他认为现在即使向大明求援,也错过了最佳时期,而这一切,都是“东党”的罪过。

    “东党”党魁,领议政李海山自打在汉城提出“北狩”建议遭到群臣攻击以来,就知道自己这个首辅是做到头了,他也就懒得再出自己的意见了,全程当菩萨。

    柳成龙倒是火爆脾气依旧,他支持尹斗寿的建议,说国君的车驾只要进了大明,高丽则不再存在。

    但李昖本人却是倾向于逃往义州的,他对高丽的军队和大臣也是看透了,知道靠着高丽自己的力量,根本不是倭寇的对手,复国无从谈起。唯有依附大明,才是高丽复国图存的唯一希望,即便大明不愿意出兵,他大不了申请“內附”,到顺天府去做一个闲散王爷。反正原来他当的是大臣们的傀儡君王,现在倭寇来了,连傀儡王爷也没得做了,高丽还有什么值得留恋的?

    群臣照例开始庭争,不过现在“东党”有些说不起话,“西党”的声音大起来了,但“西党”又发生了意见分歧,结果庭争显得有些混乱,一些大臣也搞不清到底该站在哪边。最后,李昖第二次拿出独断乾坤的魄力,毅然下旨去义州。

    这个决定是李昖一生中最英明的决定,正因为他去了大明边境上的义州,最终在大明的鼎力支持下,才得以实现了高丽的复国中兴。若是他听从了尹斗寿和柳成龙等人的建议,逃到咸镜道,估计后来的下场多半就会和两位王子一样,被奴隶和贱民捆了献给倭军,那李氏高丽多半也就到此为止了。

    计议一定,大家收拾收拾,继续饿着肚子上路。不久,他们来到了板门村,嗯,这个地方在三百六十多年后,会以“板门店”的名字,名震全球,永垂青史,因为它见证了东方古老大国的再次崛起。

    高丽丰德郡守李随亨带着手下,在村口跪迎李昖,高丽君臣们自汉城逃出来后,终于吃上了第一口饭,人人吃得热泪盈眶。接着,黄海道监司赵仁得带了几百人赶来迎驾,瑞兴府使南嶷也带着人马前来,还带来一些粮食。这下,护送李昖出逃的宫人、侍卫和士兵也有了一碗热腾腾的小米粥喝,下面的人也算是安了心。

    李昖藉此整顿了一下队伍,总算找回了一点君王的威仪,这才摆开架势驾临开城。进了开城,李昖马上任命尹斗寿为御营大将,统领各军,这是正式宣布启用“西党”了。但当天晚上,那些跟随李昖逃亡的士兵们,由于一路上饱受饥寒折磨而导致神经紧张,却无法得到及时的疏解调整,于是发生了营啸,许多士兵就在李昖下榻的宫殿外自相残杀,而疲敝不堪的李昖却居然没被惊醒。

    第二天,五月初二,咸镜道北兵使申硈(申砬之弟)带着几十名亲卫骑兵匆匆赶来,李昖亲自到城门迎接,并当着开城父老的面,宣布要固守开城,把父老们感动得热泪盈眶。

    回宫后,李昖问申硈咸镜道的勤王军何时能到,申硈却说至少还需半月。

    李昖再问开城留守洪仁恕,开城有多少兵,洪仁恕说账面上两千,实则只有九百多。

    这还守个屁啊,当夜,李昖就带着文武百官和后宫诸人,悄悄出了北门,往平壤而去。三天后,五月初五,李昖一行抵达平壤。

    到了平壤的李昖,以为可以缓过气来,却不知他在平壤也是呆不了几天的,他长达一年多的 “北狩”之行,只是刚刚才走完了第一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