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07章 出口进口

    <link href="/r/book_piew_ebook_css/2963/498652963/498652987/20200310080406/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实际上华夏科技从没有停止旋耕刀片的收购。甚至在方国器和入局之后,收购的比之前更多。

    从一开始胡杨就从不认为这件事可以靠谈判和合同解决。有些人,说服他们就是需要道理之外的、确实可见的、冷硬坚固的事实。

    这些刀片大多都是从更远的省份运过来的。但成本并没有明显提高,因为这些基本上都是从水路运到营口的。

    这次领队的是孙福生。除了把这批刀片带过来之外,最重要的还是把人都带过来。

    六人一班,一共四个班。他们是保安服务公司的第一批正式保安,每一个都是孙福生亲自挑选。背景、人品和业务能力都非常的靠谱。

    除了这二十四个人之外,还有之前回来北京的赵磊和周旭。工厂停工之后,他们两也跟着放了假。胡杨特别把他们叫回来,是要跟着这批刀片一起过江,知道那边的工厂建设。

    人下车了,但旋耕刀片却没有。这五车的刀片都是准备运送到对岸去的。

    孙福生大声喊着:集合!

    二十四个人迅速整队,站成了四排。没有多余的声音,没有多余的动作。这些人年龄跨度很大,小的二十出头,大的比孙福生还要年长几岁。但表现出的那种气质却是极其相似。

    孙福生站在队伍前:“讲一下....”

    对这二十四个人胡杨一点都不陌生。虽然在选人上他没有给任何意见,但这些人的档案他都是看过的。

    二十四个人,有十九个都是从南疆回来的。他们回到地方之后都分配了正式的工作,但他们全都无法顺利的融入普通人的生活。

    所以当听说有个地方专门“收留”他们这样的老兵之后,他们都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来到这里。

    简单的动员之后,轮到胡杨这个名义上的老板讲话。孙福生也走到了队伍那边,给胡杨做足了场面。

    胡杨很清楚,老兵最不吃的就是客客气气那一套。所以他也拿出了当兵时的那种气质,面无表情的走到他们面前。

    “就是一件事。”稍顿了片刻之后,胡杨说道:“希望你们以前的本事没有都还给部队。”

    华夏农机厂的规划中有一个很大的生活区。但这部分还在图纸上,要明年开春之后才会动工。所以华夏保安公服务工公司的第一批保安,这段时间就只能在厂房里凑合一下。

    其实说起来条件也不是特别差。床和棉被都不缺,暖气也烧的足够热。只是没有单独的房间罢了。但都是当兵的出身,这根本不是个事。

    至于周旭和赵磊,他们原本就是这个厂子里的人,自然都有住的地方。

    与金旻道达成默契之后,他们就开始着手各种必须的手续。旋耕刀片到位之后,项凌江立刻联系的朝鲜那边,约定一天之后送货过江。

    丹东这边与朝鲜的进出口贸易一直都有,但规模也一直都不大。像他们这样一下子就五辆东风卡车的,近几年来还是第一个。相关部门对这件事都很重视。

    所以项凌江和对岸敲定时间之后,就让鲁正伟第一时间和镇里王书宽通了气。而他自己则打电话给了区长陈广德。他们自然会逐级向上汇报,相关部门很快都会得到这个消息。

    赵磊和周旭放下行李之后,就来向胡杨报道。三人立刻钻进车间,开始拆解高频感应堆焊的设备。这些同样也是要送过江的。一天的时间,他们还是有很多事情要做的。

    就在几个小时之后,周朝先回到了大院里的小楼,径直来到了他父亲的书房。轻轻敲了敲门。

    叩叩叩...

    他父亲周安雄的声音从里面传出来:“进来。”

    周朝先推门走进书房,张坊跟在他身后。

    中年男人没有抬头:“什么事?”

    周朝先说道:“爸,丹东那边有消息了。”

    周安雄说道:“先坐下,我这马上就弄完了。”

    周朝先安静的坐在父亲对面,显示出了良好的家教。但如果注意看他的眼神,会发现他其实是在很努力的扮演安静。

    几分钟后,中年人终于放下了钢笔。他抬起头:“说吧。”

    周朝先立刻说道:“胡杨真的去了丹东。今天有一批刀片到了丹东。已经走完了出口的手续,后天一早过鸭绿江边境去朝鲜。申报的是七车共三万片旋耕刀片,和一车金属加工设备。”

    周安雄上了一根烟,周朝先知道他思考时的习惯。所以继续安静的等着。

    半根烟的工夫,周安雄缓缓的吐出一口烟,说道:“这么看来,他应该是和朝鲜那边达成了协议,把加工工厂放在那边。收购的刀片出口过去,加工之后再进口回来。这样就可以规避专利的问题。成本上只是增加了进出口的税费。但同时,在朝鲜那边加工的成本也肯定会比国内低。所以很可能总的成本并不会提高很多。”

    周安雄看向张坊:“你继续说。”

    已经习惯了被点名的张坊显然是有所准备的:“破局之势已成。胡杨这一手算是釜底抽薪,直接动摇了方国器和日本人合作的根基。而且这一手并没有为了破局而折本,反而应该是有赚头的。而反观方国器,明显是花了大代价的。并且短时间内看不到回报,这高下立判。”

    周安雄微微点头:“张坊分析的不错,但有一点你想的不够深。从方国器那边弄出专利到现在连半个月都没有。胡杨和小项就能把东西出口到朝鲜,这说明在江对面有实权人物的关系。”

    周朝先说道:“这应该不难查,要不要?”

    周安雄摆了摆手:“不要查,查到也没有意义。反而查这个动作本身还会落人口实。江对岸的事很敏感,知道就够了,不要碰。现在看来他们是借着这条线翻了身,但长远来看,和朝鲜人合作的风险可要比与日本人合作大太多了。”

    周朝先树洞奥:“那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做?”

    周安雄说道:“该怎么做就怎么做。按照我们自己计划走,不要被他们影响。高风险投资伴随着高回报。方国器也好,胡杨和小项也好,都是在做这种投资。因为他们没有选择,成了自然未来可期,败自然会万劫不复。但我们不需要,我们有还有选择的空间。我们需要的,是低风险的稳定收益。”

    周朝先点头:“爸,我明白了。”

    周安雄看着儿子,说道:“你知道,你和方国器还有胡杨最大区别是什么吗?”

    周朝先想了一下,才不太确定的说道:“我的上过大学,社会关系也更多。”

    周安雄说道:“你和他们最大的区别,是你有我这个父亲。而他们什么都没有。他们需要去拼去搏去抢。而这些我都给你准备好了。”

    周朝先能得到的消息,方国器自然也能得到,只是时间上晚了一天。当他知道丹东有三万片旋耕刀片准备出口的时候,距离刀片离境就只有几个小时了。

    相比周朝先身边的张坊,方国器的智囊明显就要差上一筹。他们只认为这是项凌江和胡杨的权宜之计。通过将手里的旋耕刀片出口,降低自己的损失。

    方国器也想到了,或许胡杨和项凌江会把高频感应堆焊设备也出口。但他真的没有想到胡杨最终目的,其实是要把加工好的刀片进口回来。

    其实这也不能说完全都是能力问题。这几天来,他们也因为那封律师函的事,承受着不小的压力。

    虽然作为全权代理的大秦律师事务所,还没有正式对久保田农机提出诉讼。但管冲通过分批解密的方式,一点点展示自己手里的证据。

    相比一下子就拿出绝对证据,直接“砸死”对方方式。这种一点点掐灭希望的过程,对自信心的磨损更大。

    通过这种方式,大秦这方成功的在秉星这些同行的眼中,塑造了一个成竹在胸的强势形象。就像一种心里暗示一样,每天都会有新的,更强力的证据出现。这几天对秉星的律师来说过得非常煎熬。

    焦虑就像一种病毒。被管冲成功制造出来之后,显然是传染给了秉星的律师。进而感染了久保田香港公司,然后是久保田日本总公司。最后也感染了方国器。

    这种负面情绪在不断的传播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变化。每一次传递,都会携带者前一个人的焦虑不断向下一个人身上累加。

    绕了这么一圈到了方国器这里,已经不仅仅是焦虑,而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压力。

    方国器的合作者明确的表示出了一种态度。

    你要解决这件事。在官司正式开始之前解决。

    否则.....

    将会发生的事,恐怕大家都不会希望看到。

    -------------------

    这几天在推荐位上,所以会努力保持更新,争取不断更。盒子写这本书有点难度,查阅资料比较多,所以更新速度就慢了。感谢大家的支持,我会保证质量。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