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link href="/r/book_piew_ebook_css/2963/498652963/498652987/20200310080406/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巩强国和他的小兄弟们都散了,胡杨却并没有也急着离开。

    因为他发现这些警察能来的这么及时,并不仅是因为他们认真负责。而是有人在发挥了一些作用。

    胡杨指了指远处祝老爷孙俩:“戚扬,代表我们去感谢一下。”

    戚扬很罕见的有些迟疑:“这个...我去合适吗?要不...”

    胡杨当然不会同意:“一大半是因为你,你不去人家姑娘会失望的。”

    赵援朝一听,立马抓住了关键词:“姑娘,还有姑娘呢?”

    胡杨一本正经的说道:“当然有,姑娘还挺漂亮,情节还很纠葛。你想知道,就陪着戚扬一起过去跟人打个招呼。”

    赵援朝说道:“这肯定是要去的。不然会让人家觉得咱们缺了礼数。走走走,别让人等着了。”

    一边说他一边伸手去揽戚扬。结果肯定是没有碰到,但戚扬还是认命的走向了那边。不过去也不行,人家已经主动走过来了。

    “你没事吧?”祝芷云关切的看着戚扬。

    “没事。”戚扬依然言简意赅。不过祝芷云已经是已经习惯了,看不出有任何的不悦,反而是大大的松了一口气。

    另一边赵援朝与祝老攀谈了起来。大院孩子,要是没有讨好老一辈的本事,那根本混不出头。赵援朝自然是个中好手。没几句话就把祝老逗的哈哈大笑。同时也顺便把祝老的底摸了个透。

    这次见面并没有持续太久。都刚结束长途旅行,大家都很疲惫。可能现在除了祝芷云之外,大家都不太有聊天的兴致。

    人虽然走了,但这联系方式留下了。胡杨有预感,很快就都会再见的。

    俗话说,上车饺子下车面。今天晚上公司食堂就做北京炸酱面给他们接风。

    但你要是问北京人,哪儿的炸酱面最正宗?大多数老北京人都会回答,咱家自己个做的最正宗。

    所以胡杨今天晚上这顿,就要去罗鹏程家里试试他的手艺。罗鹏程的夫人不在,只有他和胡杨两个人。

    据说,他是跟绝对正宗地道的老北京大爷学的这一手,搞的胡杨还真有一点期待。

    罗鹏程系着围裙正在揉面,胡杨挽起袖子也走了过去。已进厨房厨房就闻到一股浓郁的,肉和酱的香味。灶上一个锅里,油亮的肉酱咕嘟咕嘟的冒着小泡。看起来应该是小火慢炒了很长时间。

    胡杨说道:“用不用帮忙?”

    罗鹏程反问:“刀工怎么样?”

    胡杨说道:“过得去。”

    罗鹏程说道:“把这些菜码切一下。”

    胡杨看了一眼桌在上的菜码原料,心里对这炸酱面的期待又多了几分。黄瓜,水萝卜,青豆,黄豆,白菜还有芹菜。

    这焯水切碎之后的芹菜还有个说法叫苍蝇脑袋。一看到这个芹菜,就知道肯定是老北京的吃法。

    洗干净手,胡杨操起菜刀先试试了刀口。感觉差点意思,便找了个盘子铛了两下。

    给炸酱面当菜码,不能切的太细。把黄瓜和水萝卜切成一个横截面是正方形,直径大约1.5mm左右。那是最完美的状态。

    会不会切菜,听声音就知道。胡杨这边菜刀一动,罗鹏程就知道切菜的事,他不需要再嘱咐什么了。

    于是罗鹏程提起了另一个话题:“第二机械部那边已经确定的谈判时间。”

    胡杨稍稍放慢了切菜的节奏:“哪天?”

    罗鹏程说道:“两天后。你最晚后天就要去那边报道。”

    胡杨说道:“那还好,明天下午要茬架。”

    罗鹏程停下手,疑惑的回头看向:“茬架?你?”

    胡杨说道:“就刚才,在火车站广场被人堵了。不答应茬架不让我们走。”

    罗鹏程看着胡杨,片刻之后摇了摇头:“有赵援朝那个小子在,估计你们也不会吃亏。就一条,自己注意安全,还有别弄出人命。”

    胡杨笑着点头:“会注意的。”

    罗鹏程回头继续弄他的面,说道:“外经贸正式加入了这次谈判。带队的是周安雄副部长,是周朝先的父亲。”

    胡杨说道:“能教出周朝先这样的孩子,这人应该不简单。”

    罗鹏程说道:“这一点我和你的看法一致。周安雄这个人当得起老谋深算这四个字。你最好不要被他盯上。”

    胡杨撇了撇嘴:“这可由不得我。我在丹东做的事,恐怕他们已经知道了一些。就算我把自己变成透明的,也会被他们揪出来盯着。不管是方国器还是他儿子周朝先,现在可都是我的对手。”

    罗鹏程说道:“所以你呀,这次是进了龙潭虎穴,要自求多福。”

    胡杨苦笑:“有心里准备。资料我反复研究过,九成九不会有结果。”

    罗鹏程拿起擀面杖,说道:“关于这个问题,我已经和几个领导都谈过。其实很多人心里都明白。但毕竟是在完全没有希望的时候,有了一丝希望。你让他们试都不试一下,是不可能的。”

    胡杨说道:“不是不能试,是怕他们孤注一掷。或者说,在某些人的推动下往不留余地的往外掏东西。那日本人那边一分钱都不用花,就能摸透咱们这边的家底。那以咱们的好东西可都要被惦记了。”

    罗鹏程轻轻叹了一口气。两人就在沉默中结束了这个话题。其实关于这件事他们已经聊过很多了。以他们现在的能力,很难在这里做出什么文章来。

    时代的背景下,个人的力量总是显得渺小。这种无力感很合理,但胡杨真的不喜欢。

    面团擀成了面皮。均匀的撒上布面之后,仔细的折起来。胡杨把菜刀擦干之后递了过去。

    下刀之前,罗鹏程问胡杨:“锅挑儿?”

    胡杨点头:“这大冷天的,当然是锅挑儿。”

    所谓锅挑,就是不过水的热面。铺上菜码之后再加上锅里炒到“油酱分层”的炸酱。这一碗炸酱面在胡杨吃过的炸酱面里,绝对能排进前三。

    这碗面吃完,胡杨就离开了罗鹏程家。这一趟来,除了一碗好面之外,最大的收获就是了解了罗鹏程的领导们的想法。

    这件事已经不只是工业领域自己的事了。

    虽然早就有这个准备,多少还是会有一点失望的。所以胡杨在回到公司之后,立刻就拿起电话拨通了一个号码。

    嘟嘟嘟...

    “喂您好,请问找哪位?”

    “请问,柏青在吗?”

    ···

    ···

    没听说那个地方的人是不打架的。但只有在北京,在顽主之间才叫茬架。

    顽主茬架有规矩:不欺负好学生;有仇讲究约架,约好时间和地点,约好是单练还是群殴;被干了也不能报警;茬架不许追到家里去,家长出来轰必须走;不报复伤害对方家人;对手认怂之后不追打;不抬人。

    换成一个比较现代的词,就是仪式感。

    北京城就是一个充满了仪式感的城市,在这里长大的孩子自然也天然带着这种情节。

    顽主的诞生是在六七十年代,那也是顽主的鼎盛期。可以说,顽主是特殊时代造就的产物。

    最早顽主的主力都是到了工作年龄但没有工作岗位的孩子,而中坚力量则是从几个建设兵团里逃回来的的青年。

    而进入八十年之后,改革开放把全国人民的注意力都吸引到了赚钱上。顽主们和顽主的文化迅速衰败。进入九十年代之后,北京的顽主就几乎变成了传说。

    延庆的妫水野湖,也算是茬架著名地点之一。尤其是在冬天,除了茬架之外,还有一种活动叫茬冰。经常会成为茬架的前奏或者说是导火索。

    今天下午妫水野湖上没有人滑冰。一天的时间,几乎整个圈子都知道了赵援朝要和巩强国茬架。这件事成为了1984年年底最劲爆的消息。

    甚至有人并不是任何一方的朋友,更没有被任何一方邀请。但他们自己跑过来,躲在稍远一点的地方看热闹。

    其实,这种“群架”极少变成那种浴血奋战的惨烈状况,恶性流血事故并不多见。人纠集得越多,越容易导致散局的结果。

    茬架后来形成一个规律,阵势摆开后,双方阵营里总会有几个“顽主”彼此熟悉,甚至称兄道弟。

    既然认识那就自然要出来说几句,顺手就把纠纷摆平。既然打不起来,那就只能交个朋友了。结局千篇一律。—双方挑事的孩子握手言和。有时候双方招人竟约到同一个“顽主”头上,一场茬架转为友情聚餐。

    王朔的小说里就有这样的情节。双方茬架,约到了一位很牛x的顽主。结果这位居中一说,双方就握手言和,然后直接杀去老莫大醉一场。

    实际上,这也是巩强国心里期待的结果。但很明显赵援朝不这么想,胡杨也不这么想。而且那几个真正的始作俑者、蛤蟆镜、喇叭裤和长毛更不这么想。

    所以虽然双方各自阵营中,都有互相认识的人,但没有人站出来做调停这件事。

    三九天里,湖面全部都已经冻透。双方就在这湖岸的两侧各自集结。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