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93章 谈贷款

    <link href="/r/book_piew_ebook_css/2963/498652963/498652987/20200310080406/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六月下旬,不需要参加期末考试的胡杨回到了辽宁。

    照惯例,胡杨的身边还是戚扬和简有德两个人。柏青因为有工作,只能留在北京。

    这一趟回沈阳,有两件大事。严格的说来,这应该是一件事。去年胡杨就让邢鹏他们考察沈阳地区的工厂。之后又从中筛选出了一部分,计划准备承包。

    承包不同于收购更不同于恶意收购。承包有一个前提,就是不改变所有制形式。承包关系确立之后,只要按时交付租金就可以了。

    相比收购,承包手续和过程都要简单很多。但相对的,承包人对于所承包企业的管理自由度也很低。

    但现在才1985年,中国还没有国有企业破产的先例,自然也就没有企业整体拍卖和转制重组。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第一家正式破产的企业就在沈阳。时间是一年之后的八月,沈阳防爆器械厂在沈阳正式宣布破产。国企改革也自此迈出了沉重的第一步。

    这件事,不出意外的话还是会按照原来的历史轨迹发生。今年的三月份,胡杨就在《经济参考报》的头版看到了那篇著名的《改变“杀富济贫”的老办法沈阳市做出处理破产倒闭集体企业的规定》。

    这个规定也意味着,破产这个对国人陌生的名词,就要进入并改变每一个人的生活。

    不过现在,这些都还没有发生。承包就是自然人获得企业经营权唯一的选择。

    对于胡杨来说,承包的自由度太小了,并不是最理想的选择,是目前不得以的选择。

    沈阳曾经被称为东方鲁尔。拥有几乎完整的工业体系。也就是说,在沈阳你几乎可以找到所有类别的工业企业。由此可见沈阳在过去是多么辉煌。

    然而因为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在改革开放之后整个东北的重工业都陷入了泥潭。轻工业的情况稍微好一点,但整体的下滑趋势已经显现。

    大规模转制重组,也就是令那一代人记忆深刻的下岗潮,发生在九十年代初。如果是以一个纯粹商人的角度来看。在那个时期抄底才是利益最大化的选择。但胡杨不是一个商人,虽然他在很努力的赚钱的,但钱永远不会是最终目的,而只是实现最终目的的手段。

    而九十年代初关于北方大国那场变故,才是胡杨这些年一直准备的核心。那个巨人的遗骸能够给提供海量的养分。

    对沈阳工业企业的摸底,邢鹏他们前后差不多做了半年的时间。但他们也还是不敢说有一个特别完整的结果。只能说勉强达到了胡杨的要求。

    有一些领域是胡杨“不感兴趣”的。比如以沈飞为代表的飞机制造、汽车制造、轴承制造、电机制造、自行车以及各种基本工具工具的制造企业,比如锤子、扳手、老虎钳这些。

    基本上这是两头冒尖的工业领域。前者大多是高技术附加,后面这些则是低技术附加。

    胡杨选择的区间在中间这段。主要注意力放在大型机械制造、大型机械加工、压力容器制造还有特种钢材制造。

    可光是这四个领域,全沈阳就有近百家大小不一的企业。这个时候就需要综合考虑规模,设备和地理位置。

    因为是自由度比较低的承包,这个选择还需要考虑到后续的变化。主要的目的还是要先一步保住这些工厂,最低限也要留住人才。

    大量的高级技工,是沈阳乃至东三省最有价值的财富。胡杨必须尽可能的把他们都留在这里。东北振兴不能没有他们。

    想要把人才留住其实很简单,一个有尊严和品质的工作生活环境。说出来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但要做到还真的不容易,尤其是在现在这个大环境下。

    仔细的评估之后,最后是在铁西选出六家企业。一家特种钢锻造厂,一家冷轧设备厂,两家机械加工厂,还有一家是压力容器厂。

    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冷轧设备制造厂,是上千人规模的大厂。而规模最小的是压力容器厂,满打满算也就是五十来个人。

    可从了解的情况来看,这小厂的承包难度一点也不比大厂小。就是因为厂子小,所以效益还过得去。而只要还过得去的厂子,基本上都不太愿意被承包。

    具体到这家名叫5889的压力容器厂,原本是一家军工企业。七十年代已经经过一次改制,从军队下属企业变成地方企业。

    有原来军工的底子,所以常规产品都是二级压力容器。据说以前也可以接少量一类压力容器的活,但随着那一批老焊工退休之后,现在做二级压力容器的合格率都下降了很多。

    虽然如此,5889厂的日子也还过得去。主要啊还是因为人少,所以负担也小,只要有点活就能养活这些人。

    而冷轧设备制造厂就是一个典型的大型企业。

    历史原因造成这类大型企业,都有“小而全”的企业特点。一个企业拥有若干的附属单位,“企业造社会”在计划经济时期是非常普遍的做法。

    一般规模的企业,都会有像附属浴池、附属饭店这些附属单位。稍微大一点的,就会有医院、幼儿园甚至是中小学学校。

    在丹东就有一个毛绢厂。这一个厂就形成了一个镇子。镇子上除了政府部门之外,基本都与毛绢厂有关。

    小而全最大的问题就是附属单位,大多数却都不是以盈利为目的。这些单位的存在,除了为了企业职工提供福利之外,最重要的作用是安排职工家属就业。

    这些附属单位不盈利,那就需要企业进行补贴。这就是非常大的一块支出,或者也可以说是负担。

    另外一块企业支出的大头就是工资。一般建厂有些年头的企业,退休人员的数量在职的差不多。而去掉臃肿的行政机构之后,真正在一线的干活的人并没有多少。

    一比二,也就是一个在工作的人养活两个行政或者退休人员。这个比例已经算是比较“健康”的了。很多企业都能达到一比四或者一比五。

    负重前行,举步维艰。

    减负势在必行。但一个人减肥都那么难,更何况一个几千人的大企业。

    所以大多数这样的企业,就这么拖着拖着,拖到了破产拍卖或者转制重组。这是大趋势,是历史形成的惯性,胡杨没有能力阻止。或者说就算有,他也只会有选择性的去影响。

    其实这也是他现在准备做的,有选择的进行影响。胡杨介入之后,会尽量减少这个转变的过程中人和物的损失。

    八十年代除了四大国行之外,并没有几十年后那么多的地方性银行。就只有一些地方的储蓄所。储蓄所显然没有能力提供胡杨他们需要的资金。

    而四大国行中,中国人民银行是央行,农业银行主要对口农业。剩下的就只有建设银行和新成立的工商银行。

    回身沈阳的第一天,胡杨就和邢鹏一起去了这两家银行。建设银行的历史比较久,相对更稳重一些。对于华夏科技的贷款申请他们表现的很慎重。换而言之,就是还要在研究研究,再考察考察,暂时不会给出一个确定的答复。

    而工商银行是八四年才刚刚成立的,态度明显就要积极很多。接待胡杨他们的是沈阳总行的信贷部的副部长宋明,之前是中国人民银行在河北的一个信贷科当科长。

    中国工商银行成立之后,中国人民银行的业务部分全都分离出来,他也就随之进入了中国工商银行。从河北调到了辽宁,成为了省级总行的信贷部副部长。

    很有意思的是,他竟然知道华夏科技。稍微一聊之后才知道,原来他的两个外甥女就在华夏科技工作。说起来胡杨还真挺熟系的,就是财务科的谭芳和谭靓两姐妹。

    宋明让秘书泡了茶,当着胡杨他们的面开始看他们带来的资料。

    一杯茶喝了差不多三分之一,宋明放下手里的资料,摘下眼睛沉吟了片刻说道:

    “既然都是自己人,我也就全都捞干的说。国家现在的政策是鼓励私营企业合法进行经营活动的。所以私营企业贷款这块,我行原则上也是鼓励和支持的。如果华夏科技这次只准备承包一两家企业,我这立刻就可以给你们拍板。但你们这一下就要承包六家企业,这个....”

    这段话的重点就两个,自己人和最后的这个。

    自己人这个说法,算是给大家的关系定了性。能够做到这个位置的人,自然不会把这种话随便说说。胡杨和邢鹏都认为,这就已经是表明了一种有倾向的态度。

    于是胡杨说道:“既然您都说了,咱们是自己人。那我也给您交个底。这六家已经是我们精简之后的结果。未来,我们计划承包或者其他方式注资的企事业单不会少于二十家,甚至也可能更多。”

    宋明一愣,这是他完全没有想到的回应。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