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02章 铁西特种钢厂

    <link href="/r/book_piew_ebook_css/2963/498652963/498652987/20200310080406/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合作的目的就是合作本身。

    这话听着是有点绕。稍微简化一点来说,就是找个理由先建立联系。这个理由是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建立联系。

    造船是一个高技术密集型的行业。而胡杨的华夏科技最大的优势,就是胡杨脑子里那些先进的技术。两相结合肯定能产生非常好的结果。

    而在辽宁乃至东三省,大连造船厂都是最好的造船企业,那自然是胡杨的首选。不过今天情况稍微有点特别。又多了一个专做内河船舶的锦州造船厂。

    这个小意外,并不影响胡杨的大方向。建立一个联合研究室,对这个冬季内河封冻之后的航运问题进行研究。

    既然是共同的研究室,那人就由两个厂出。华夏科技这边会提供一些资金和设备上的支援。如果真的出了成果,那三家共享

    因为大连造船厂已经放弃了内河船舶这部分。所以一旦出了成果,那华夏科技和锦州造船厂就会根据实际情况给,给大连造船厂一定数额的补偿金。

    当然,这都是后话。胡杨其实心里并不太期待这个研究会出成果。

    坦白说,胡杨对这个研究并不怎么上心。因为这个研究短期内出成果的可能性非常小。而这个成果就算是有了,真正到实际应用那一步,也不是这几年内就能做到的。

    在胡杨心里,内河航运的规划是分成三大步走。

    这第一步就现在正在做的,是初步的对具备条件的水系,进行治理或者改造。初步建立的一个内河的航运系统。这个系统就会用到接下来要订购的内河用平地货船。有了船还要建设相应的货运码头。这一步,胡杨计划两年之内完成。

    这第二步就是完善与航运配套的设施。有了码头还要有仓库,连接外面的路。说起来只是一句话,但这第二步胡杨预计至少要三年才能完成。这不仅单单只是施工问题。还有很多城市规划的问题。涉及人和地的问题,通常不会很快。所以这第二步的时间在五年制内,胡杨都是可以接受的。

    如果现在提的这个联合研究有成果了,要到第三步才有机会实际应用。内陆河道的进一步改造,需要资金和技术上的大量积累才能玩完成。同样的,将研究成果实际应用也需大量的资源。

    而从另一个角度上来看,如果他们能拿出的成果是马上就能应用的,那是不是说明这个东西本身就没有多么先进。一个许久以来都没有人能解决的问题,不会那么容易就被解决,除非有一个超前的智慧,或者是像胡杨这样的人。

    过具体到这件事,胡杨也没有什么办法。因为他记忆中的那个东北,根本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内河航运系统,所以自然没有相应的解决办法。

    其实胡杨自己也很好奇,这个问题要怎么解决。其实也很期待会有一个超出他预期,能让他惊艳方案。

    对待这个问题,胡杨的态度不似他一贯坚持的那种严谨。是因为内河运输发展的这三步中,第一和第三才是重点,时间最长的却是第二步。

    第二步相对应的外部环境,是国家大力发展公路建设,并取得的一定成效。时间大约就是在八十年代末的最后两年。

    按照胡杨的计算,公路网的建设初见成效之后,这个时候公路的运输成本降低了很多,内河运输在初期成本优势将大大压缩。

    再一个十年之后,高速公路网也初步成型之后,运输成本还会进一步降低。而胡杨想要的内河运输系统必须要在这之前完成升级和转型。

    所以按照胡杨心里的时间表来说,这是进入九十年代之后才要做的。

    接下来的时间,主要聊的还是关于内河航运的话题,这也是苗工最关注部分。要是把这体系搞起来了,那订购内河货船或是游船就不止华夏科技第一家了。

    胡杨他们又在大连造船厂参观学习了三天之后,苗工提前结束学习。他这做是为了和项凌江几人一起回到锦州造船厂。

    华夏科技计划将会从锦州造船厂订购十五到三十艘,吃水深度和航行速度不等的内河船舶。具体的细节要求和重点,胡杨都专门跟项凌江交代过。

    至于胡杨自己,则悄悄的开车回了沈阳。按照惯例,胡杨还是只带了戚扬和简有德两个人。

    这次回来并不是临时决定,算是在计划之中。六个单位已经高调的谈下了两个。说是要晾着另外四家单位。但晾着也只是手段,目的还是为了能够都谈下来。

    胡杨这次回来要专门要去谈的,就是六家单位之中规模最小的那个铁西特种钢厂。

    在其他人看来,铁西特种钢厂是所有六家之中,最不容易被承包的。原因很简单,不说他们选出的这六家,就是放眼整个铁西区、整个沈阳,这个铁西特钢都是少有的能独立自负盈亏的单位。

    正所谓手有余粮心里不慌。原本自己经营的就不错,为什么要改变现状,被别人管着呢?

    这个逻辑胡杨也认为很通顺。而实际接触中,铁西特钢也的确表现出了一种心里有底不慌不忙的架势。拒绝邢鹏和胡杨的时候也非常干脆。

    但从胡杨这个角度来看,却是对承包这个铁西特种钢厂最有信心的。

    铁西特钢能够自负盈亏,说明了这个单位的领导者至少和“无能”“愚钝”这类的词挂不上钩。那也就是可以沟通的,并且是有自己相对在平均线以上的判断力的。

    胡杨相信他们能够分辨出,什么是对单位的未来更有好处的条件。当然,同时也对他自身有好处的。

    所以胡杨才会有信心,大概率上可以拿下这个铁西特钢厂。因为手里已经攒了有一叠特种合金的专利,其中自然也包括几种特种合金钢。

    但关于这些专利,就算是经手的管冲也不完全知道前因后果,其他人更是连一点消息都不知道。

    这次胡杨悄悄回来,直接就去了铁西特种钢厂。他们的登门其实稍微是有些冒失的,来之前连招呼都没有打一个。

    看着冒失,但其实胡杨对特钢厂的情况还是非常了解的。之所以选今天,是因为今天特钢厂会开一月一次的全体工作会。

    重点就是全体,今天管理层全都会在,还包括已经退二线的。

    胡杨也是算着时间到的,差不多就是工作会进入尾声的时候。收发室的电话打到了厂长办公室,秘书一路小跑着来到了会议室,通知厂长华夏科技的总经理到访。

    会议室里的人基本都很意外,因为他们刚刚还在讨论和这个华夏科技有关的问题。

    华夏科技现在可以说是风头正劲。整个铁西几乎都是在谈论这个横空出世的私营企业。这段日子可是把整个铁西都搅和的“人心惶惶”。

    “人心惶惶”这个词在这里要带上引号,因为不完全只代表了负面的情绪。不算太严谨的比喻一下,华夏科技就是一条钻进了沙丁鱼群里的鲶鱼。

    沙丁鱼或许会感觉到一点不舒服,这种不舒服会让他们动一动。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这动一动就有可能让他们都活下去。

    华夏科技带给了铁西就是一种类似的改变。哪怕没有实际行动上的动一动,至少念头也要先动一动。

    如果什么都不动,那就会像不游不动的沙丁鱼一样,死定了。

    关于华夏科技,大家聊的主要就是三个方面。第一,华夏科技是不是国有单位,也就是私营企业这个性质;第二,已经获得的大量贷款,也就是有钱;第三,华夏科技的领导都很年轻。似乎都是从北京来的,也就是有背景。

    铁西特钢虽然干脆的拒绝了华夏科技的要求,但关上门之后还是会琢磨一下。

    自负盈亏这个词,应该是一个褒义词。但也同样是一个值得稍微琢磨一下的词。自负盈亏这个词的范围是很大的,只要平了所有的账面之后还能赚哪怕一块钱,那就算是“自负盈亏”。

    铁西特钢的确是能自负盈亏,但这个盈真的没有多少。

    铁西特钢能有现在的局面,与特钢的规模是有关系的。工厂的工人数量是六个单位里最少的。把离退休的人员全都算上,也没到两百人。

    人数少,自然就对福利性的厂办附属企业需求也很低。因为没有那么多的职工家属需要安排工作。

    所以铁西特钢并没有产生小而全的企业办社会的问题。

    至于职工的福利都可以通过奖金粮票或者事物的方式,直接的发放下去。职工到手的福利并没有少,但从企业的角度来看,真的是减少了很大一笔负担。

    再加上特种钢的利润不算低,市场也相对稳定,收入自然也就稳定。那自负盈亏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但是,铁西特钢也不是完全没有内部问题。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