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84章 硬通货

    <link href="/r/book_piew_ebook_css/2963/498652963/498652987/20200310080406/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桌面清空,把一张地图在上面摊平。胡杨又拿了一块巧克力丢进嘴里。然后就拿起笔尺开始图上作业。

    北门的领土面积巨大的,是地广人稀的典型。主要人口密集地区都在苏联版图的四面靠近欧洲的地方。而在远东地区,有大量的无人区。

    阿穆尔州与是我国的黑龙江接壤。全州的人口也不到的五百万。阿穆尔州有三分之二的面积都被林地覆盖。木材资源是非常丰富的。

    一共有两座铁矿,探明储量都在百万吨规模。但很可惜品位差,无论是出口还是内销都没什么人要,所以基本处于半停产状态。

    木材的情况也差不多。简单来说苏联地面上树很多,所以木材没有什么内销的概念。而出口则受到采伐和运输的限制,规模非常有限。

    根据资料上的记载,胡杨在地图上标注出了两个铁矿的位置。然后又标注出了文件中记载的煤矿、林场、水坝等等设施的大致位置。

    从地图上看,铁矿的位置还真是非常的偏僻,都深藏于林区之内。能在这种地方发现铁矿,与矿层比较浅有关系。而开采量低的原因,也不光是品位低这一项,地理位置导致的高额运输成本才是重点。

    低品位铁矿石的冶炼成本高,出产的铁锭品质低,所以被视为鸡肋。

    啥是鸡肋?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东西。但这是针对那些那能吃饱并想吃好的人来说。如果你是一个饭都吃不饱的人,你会嫌弃一块鸡肋吗?

    胡杨就不嫌弃。

    国内每年钢材缺口都有几千万吨。而未来随着全国性的大建设浪潮,这个缺口还会逐年增大。

    “盘条”也就是螺纹钢是最硬的硬通货。只要能弄到盘条和煤,那真是走遍全国都不怕。没有一个地方不需要这两样东西的。

    胡杨印象中,九十年代初期曾经的有一段时间,小型的炼钢厂非常盛行。他们收购各种品类的废铁,稍加处理甚至完全不处理。用简陋的高炉融化,然后就直接锻压成螺纹钢。

    这样生产出螺纹钢也就是看着像是螺纹钢罢了。根本谈不上什么质量。赶上这批原料稍微好一点,压出来的螺纹钢还能算上跟铁棍。如果这批原料差点意思,那压出来的螺纹钢可能还不如一根木杆靠谱。

    有些在室外放上几周,就能锈蚀到用手就能掰碎的程度。

    这听着是不是很不科学?

    而更不科学的是,就这样的螺纹钢在那个时期也还是供不应求。而且他们也不靠骗,告诉你我们产的就是这种螺纹钢。还就是一直都有人找上门来买。关系不好的,有时候还不卖给你。

    造成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说到底就是供需的严重失衡。内因是全国行的大发展和大建设,造成了一些买方的饥不择食。而外因则是铁矿石进口出了问题。

    从八十年代开始,中国每年铁矿石的进口量都在逐年增长。而中国这个时期主要的铁矿石进口国是巴西、澳大利亚和美国。其他像印度、加拿大、秘鲁、埃及、西班牙、几内亚、象牙海岸、利比里亚及毛里塔尼亚等这些也有一定数量。但和前面几个大国还是差了一个数量级。

    在一个市场中,如果买家的购买量一直持续增加,而你又是最大的供应商。作为一个商人,你会不会思考利润更大化呢?

    巴西和美国的铁矿出口商们,选择了YES!

    出口到中国铁矿石、矿砂以及矿粉都一起涨了价,而且涨价的幅度还很高。而作为国际上铁矿石的主要出口方,他们的涨价也带动了市场的整体上涨。

    作为主要进口国,中国只能勒紧裤腰带继续进口。但成本提升也只能转嫁到商品价格上。国内市场上正规钢厂出产的钢铁制品,也都因此提高了价格。

    而也在同一时期,随着大量资本和人力都进入了建筑工程这个领域,也压缩了施工一方的利润。

    一方面是利润降低,一方面是最重要的原料涨价,同时市场监管和质检体系又不完整。种种因素综合起来,有人会主动购买劣质螺纹钢这种情况,看起来就不那么奇怪了吧。

    当然这种混乱的情况,并没有持续非常长的时间。中国对外寻求更多的进口渠道,对内提升了冶炼技术,大量使用了国产的铁矿石。国内在九十年代发现的富矿之一,就在东北的辽宁盘锦。

    高品位矿虽然依然储量不多,但总储量还是非常可观的。不过那对于一九八五的现在来说差不多还有十年的时间。

    而胡杨不想提前把盘锦的铁矿搞出来。

    首先,胡杨很难解释为什么自己会知道地下有一个铁矿,而且还是亚洲都排得上号的富矿。这和那些专利技术可不一样。

    新技术可以找各种似是而非的借口,比如从一个过世的老师那里继承。比如从国外捡漏买来的,或者干脆就用一个“我是天才”搪塞过去。但这地下矿藏你要用什么借口?

    我做梦梦到的?

    其次,胡杨一直以来都有这么个理念,就是对本土的不可再生资源,能不用就不用。煤炭和石油这种还勉强。毕竟未来科技发展的趋势,会逐渐淘汰掉这些矿物燃料。现在用了也就用了。但各种金属矿藏就不同了,那真是用一点少一点。

    这个道理很简单。不可再生资源在现在用完了,以后就全都要买别人的了,那就会受制于人。而如果咱现在就用别人的,以后等别人没有了,咱自己地下还有,有需要就可以去挖出来。自己用也好,出手也好,咱们都有自主权。这和受制于人可是天差地别。

    现在有这么两个低品位富矿出现了,胡杨可没有当做是鸡肋。只要能操作得好,完全可以成为一盘能上桌的大菜。

    胡杨盯着地图看了好一阵子,脑中一系列计划正在快速成型。这个过程中,他并没有与一旁的管冲做人和交流。胡杨知道,管冲也同样在脑中推演他的计划。

    这是他们俩的习惯,也是最有效率的做法。两人都属于心思缜密的人,各自的风格又有很大的区别。各自有了成型的计划之后,再放到一起对比会有更好的效果。之所以不随时讨论,就是为了保持各自独立的思路。

    而一般人所谓的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是因为个人能力的局限性,让他们需要经常讨论,以减少产生错误,BUG和误入歧途等等方面的问题。说到底,这就是人与人的差距了。

    胡杨脑中计划的大轮廓出来之后,他就抬头对牟望北说道:“他们想要什么?应该不光是钱吧?”

    一直不敢打扰他们思考的牟望北,立刻回答道:“老板果然是老板。他们还真不光要钱。吃的、穿的、用的都要,基本上日用百货到家用电器他们都要。”

    听到这些要求,管冲有些意外的看向胡杨,眼神中带着询问。

    胡杨左右看了看,确认小声说话不会给服务员听到之后,才说道:“北面的消息确实在国内很少能够真正的了解。所以你感觉意外也不奇怪。北面现在的经济情况并不太好。国防这块投入太大,国内市场也比较混乱,尤其轻工业这块,可以说很糟糕。尤其是生活必需品,副食还有衣服和家电这些,那边都很缺。”

    以管冲的智商,胡杨也不需要把话说得很直白,他就能够从这些条件中推测出他需要知道的东西。

    胡杨之前曾经和管冲提到过未来会发生的那次大变故。加上刚刚提到的这些,他应该可以推测出六七成的内容。

    不过胡杨也相信他不可能想到“那个结局”。无论智慧如何妖孽,总还是会被时代大环境所束缚。区别只是有些人挣脱的更多,而大多数人甚至无法觉察这种束缚。

    这种环境之下,妖孽如管冲和李亿峰,也不可能在一九八五年的现在,想到背面那个超级大国,会在几年之后...

    胡杨估计随着他们开始与北面进行合作,逐渐收到那边的各种信息之后。最多不超过三年,管冲和李亿峰就会发现端倪。

    管冲又进入了长时间的思考,胡杨示意牟望北不要打扰他,又给他点了一份这里最甜的甜点。

    胡杨对牟望北说道:“这件事是肯定要进行下去的。会先给你准备一些现金,主要是美元。”

    牟望北立刻面现喜色:“这可太好了。那边的人就认美元,要数额够多的话,这个总价是可以压缩很多了。老板你也明白的,那些能做主的人也都是人。东西固然是好,美元才是真正的硬通货。”

    胡杨正色说道:“跟你交个实底,美元的确有渠道可以搞一些。但这次,不适合拿出这么多来。我知道你想法。如果集中美元,贿赂那几个能做主的。是可以用相对低的总价达成合作。但这次我不是要做一锤子买卖。我是想要进行长期合作的,也会涉及到两个较大体量的国家。所以这个开头不能有瑕疵,至少明显的贿赂不能有。”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