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401章 补给舰

    无论是马六甲的新加坡,还是台湾的高雄港,都不算是一个好的选择。费时费力不说,关键还是风险有些高。

    台湾原本就不是HImC的传统的业务范围,很难保证他们不会对船上货物进行详细的调查。如果真这么做了,那后果将会非常麻烦。

    最低限度是失去货物。如果想要保住货物,那就需要采取必要的手段反抗。无论是通过收买还是直接的武力抵抗,都会给HImC在亚洲地区的扩展增加难度。

    而新加坡港其实更加危险。刚刚被抢了生意的那些人,现在正满东南亚找他们呢。这个时候再钻回去,大约就等于是自投罗网。

    花钱或者危险。

    这两个胡杨都不想选。

    在船上想不出好办法,那照惯例就需要场外求助了。

    电话首先打到了罗鹏程那里。短暂的讨论之后,罗鹏程那边表示最多只能支援一点资金。但以部委里的情况而言,且不说拿不出太多钱,就是具体落实的时间恐怕也不太好说。

    这个时候胡杨只能很委婉的提出,是不是再往上反应一下。毕竟这些东西大部分都是“无偿”交给国家的。不能把成本和危险全都压在自己身上。

    罗鹏程也并不是非常有把握,但总还是要试试。如果真的不行,胡杨希望他能够帮助协调艘船到公海给他们运送油料和食品之类的补给。

    而在这之后发生的事情,就稍微有那么点出乎胡杨意料了。罗鹏程向他的上面汇报了这个情况以后,上面对此非常的重视,确切的说是异常特别的重视。超出所有人想象之外的重视。

    不到24小时,上面就决定给胡杨他们派船。而且,这艘船可不简单,虽然还没有正式服役,但这的确是艘正儿八经的军舰。

    这艘军舰还没有正式命名,只有一个不知道意义的代号T8321。

    敲定了这件事的之后,胡杨他们就收到了一份标注为绝密的图纸。图纸的内容是一副支架和滑轮组构成的大型设施结构图。

    发给胡杨他们的意思,就是要在维京人号上按照图纸设置好相关设备。胡杨研究了一下,认为船上现在是有条件完成这些,就立刻安排人着手改造现有的设施。并且强调了一定要严格按照图纸的尺寸。可以慢一点,但尺寸一定足够精确。

    等胡杨安排完这些之后戚扬才找机会问胡杨:“这是什么东西?”

    胡杨笑着的说道:“补给舰的对接设备。”

    戚扬有些疑惑的说道:“补给舰?应该是在哪里见过这个名字,但现役序列里肯定没有。”

    胡杨有点神秘的压低声音说道:“我给你科普一下。补给舰。二战中后期才出现的一种专门为舰队在战斗中补给油料、武器弹药、食物等等的特殊水面舰艇。通常是只会在……航母战斗编队**现。”

    戚扬眼神一变:“航母!!”

    胡杨拍了拍他的肩膀,示意戚扬不要这么激动。但他的确有理由激动。

    航空母舰是啥?是衡量国家海军力量的标尺。没有航母的海军,最多也就只能达到了二流水准。航空母舰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从这个国家有没有航母,航母战斗编队的组成上就可以直观看出这个国家技术和经济实力。

    可是,想要拥有一艘航空母舰很难,研发很难、建造很难,维护配套更难。所以,我们国家到现在都还没有一艘自己的航空母舰。

    而这个T8321的出现,就说明我们国家其实一直都有在为了制造航母做着准备。这怎么能不让人激动。

    补给舰基本上就是航母战斗编队的标配。近海战斗编队不需要补给舰。至于远海,没有航母作为核心也就没有什么远海战斗编队。这里的关键词是“战斗”。

    从战略角度讲,航空母舰对于一国海军来说,就是从近海通向中远海的通行证。航空母舰的存在,能够直接让一个战斗编队的作战能力产生质的提升。

    航空母舰在大海战时代中打败了那些船坚炮利的超巨型战列舰,成为了真正的海上霸主。

    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成为世界霸主。不仅是因为拥有核武器,并且是唯一实际使用过核武器的国家。核武器虽然很强大,但其强大体现在威慑而非实际使用。

    而强大的航母战斗编队群,才是将美国影响力扩张到全世界的最强力量。每一艘航母都是一个强大的战略战术核心。

    全世界88%的人口和80%以上的国家的首都均位于距海岸不到1000千米的地区。

    全世界拥有60架以上作战飞机的国家有57个,拥有60架以上较先进的三代机的国家有37个,其中多数为美国盟国。

    航空母舰不仅仅只是一个海上飞机起降平台,更是一个舰队数据搜集与指挥控制中枢。这不仅仅是因为航母上的飞机,也因为地球本身的地理属性所决定的。

    首先,地球是圆的。所以,无论你在空中飞行还是在海面上航行,只要不能迅速的摆脱地球引力影响,本质上都是在绕着一个曲面前进。正是因为这个地理情况,任何飞机和舰艇上的雷达都存在盲区。也就是说,在任何雷达的探测范围内,都会在有这个低空盲区,也存在一个高空盲区。距离越远,那么这个低空盲区就越广,高度差也就越大。所以,任何雷达探测范围都是纸面数据,不可能100%的完成设计功能。

    在这个现实基础上航母的存在意义就特别明显了。在雷达登上历史舞台之前,航母就依靠上面搭载的飞机,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地平线对肉眼的观测限制。它们与早期部署在水面舰艇上的水上飞机一起,构成了舰队早期的超视距观测力量。海战历史上的超视距炮战,就是从这些看上去无足轻重的小飞机开始的。

    在雷达与电子战时代,航母搭载的飞机,尤其是预警机就成为了舰队防空与反舰的远距离侦测力量。远在舰艇雷达覆盖范围外,或者是有较多盲区的空域,舰载机在更高的水平位置上,拥有更好的观测效果。

    在这个飞机与导弹满天飞的时代,对手往往从高空和超低空发起攻击。前者是从雷达受地球曲线影响,无法探测的高空盲区发起攻击。后者是从雷达的抵抗盲区突入,发射掠海攻击的导弹。这两种战术都是利用了地球曲线,达到了突袭效果。很多时候你可能发现来袭的威胁,但侥幸抵挡后,又无法预测下一次攻击的方向。

    但因为舰队中存在航母,那么舰队不仅有预警机帮助扫描盲区,还能通过执行巡逻的战机去发现和解决威胁。甚至在面对对手时候,利用这些装备去形成不对称优势。哪怕是70年代的老式攻击机,只要配备了非常普通的地空导弹或滑翔炸弹,也可以从高空发起突然攻击。在对手雷达范围外进行骚扰性质的突袭。

    所以说没有航母的战斗编队,就算有再多的战列舰、驱逐舰甚至是核动力潜艇,都无法真正执行远海海战。

    对于本身就是起重和卷扬设备海轮来说,改造出一艘可以与补给船对接的设施并不算困难。最主要的难点还是在海上作业,要克服整艘船都在不停的晃动的问题。

    刚开始肯定是有点手忙脚乱的,但适应了这个节奏之后,其实还是可以克服的。

    胡杨也亲自下场,捆着安全绳顶着风浪和大家一起工作。

    才一天时间,所有设施都改造完成。试运行三次都没有任何问题之后才算是正式收工,然后才通知那边他们已经准备好了。

    接下来就是在约定的时间地点完成这次注定不会留下任何记录的海上补给。不仅不会记录,所有人都被要求对那天发生的事情彻底保密。

    考虑到船上还有外国公民,所以他们的保密问题就全都由胡杨来负责。得到这个消息的胡杨,心里真是一万头神兽奔腾而过。这些家伙的嘴他要怎么封?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全部灭口。但这根本不现实啊!

    没办法只能再次走上层策略,把问题甩给了蔻蔻来解决。当然你就是用脚指头来想这件事是不可能完全保密的。最多也就是短期内,有可能控制住信息外泄。而这个短期的意思,就是海轮在海上漂着的这段时间。

    不过仔细想想,就算泄露了问题也不大。咱们国家要搞航母这件事也不算是什么新闻。西方媒体不整天都在揣测这件事吗。

    想搞航母,正在搞和已经有成果,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一艘补给舰的消息,或许能够引泛起某些涟漪,但这并不会产生什么实质性的影响。该做的他们都在做,不会更好,也很难更坏。

    而胡杨相信自己有能力,拼命的扇动蝴蝶的翅膀,帮助自己的国家更早拥有自己的航空母舰。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