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五十三章 护额上的划痕!(第一更)

    宇智波反弹!

    由神树肢体炼制而成的团扇,对忍术有极大的克制!

    原著中第四次忍界大战,斑甚至拎着团扇硬生生的把鸣人的尾兽玉给扇了回去,而且顺便解除了鸣人的九尾模式。

    论逼格,这把扇子光往地上一杵就很引人注目。

    当然,对于剑一来说,外形和团扇的能力并不是他所中意的,而是这把团扇代表的意义!

    宇智波团扇!

    历代宇智波族长的标配武器!

    在宇智波斑与千手柱间在终结之谷决战之后,这把团扇不翼而飞了。

    而现在,它被宇智波剑一稳稳的攥在手中!

    拎着团扇轻轻一挥,那咆哮的土龙瞬间脑袋一歪原封不动的反弹了回去。

    迷你尾兽玉都无可奈何的团扇,土龙弾这种低端忍术怎么可能对剑一造成实质性的伤害?

    倒是反弹回去的忍术瞬间击中火影护卫,那小子发出一声痛呼倒飞回去砸在街道旁边的墙上。

    “宇智波剑一!你想造反不成?”

    声嘶力竭的质问从猿飞日斩的口中咆哮而出,配合上他那已经极度扭曲的老狗脸,这一刻他选择彻底撕破脸。

    身为村子的影,他这次选择放弃一切和宇智波死磕到底。

    猿飞不傻,从宇智波一族的反应他已经明白了什么。

    无视自己命令,带着族人来到村口的宇智波富岳竟然是为了迎接这个小兔崽子回村!

    宇智波剑一可是自己亲自贴上叛忍标签的,这帮人要干什么?

    “造反,我可曾做了什么对不起木叶的事情?”

    剑一轻描淡写的将团扇抗在肩膀上高高的扬起脑袋。

    这一刻,他那越发与宇智波斑相似的面孔瞬间让木叶的忍者们精神紧绷起来。

    终结之谷那个地方木叶的忍者自然没事会去看看,而宇智波斑的传说在木叶也未曾断绝过,和初代一起创造木叶的男人,后来反叛被初代大人击杀。

    死了的传奇也是传奇,他们或多或少知道斑的一些事情。

    斑的模样他们也能通过终结之谷的雕像看的一清二楚,而这个少年的脸,与那张狂的宇智波斑何其相似!

    多了一分睿智少了一分骄纵,但隐藏在骨子里的傲气从来不加掩饰!

    那隐藏在眼中的深邃让人捉摸不透他的想法。

    宇智波剑一。

    他是斑的什么人?

    这个念头不单单是木叶忍者们心中的疑问,也是宇智波一族激动的源泉。

    这一刻,似乎那个抛弃了他们的宇智波族长,碾压战国的无敌族长大人,又回来了。

    “别忘了你的身份,老夫亲自定下的木叶叛忍!束手就擒也就罢了,竟然还想反抗!”

    三代神色阴冷,当着这么多人,今天算是彻底破怪破摔了。

    无论如何,宇智波剑一留不得!

    “我差点忘了。”

    叛忍,按照你的说法我得认打不还手?

    剑一洒然一笑,轻描淡写的从怀里掏出一枚木叶护额。

    “说起来,这护额确实不适合这么带。”

    拿起护额,剑一抽出苦无嘴角露出一抹冷酷。

    他要做什么?

    当所有人看到宇智波剑一动作的时候,不自然的后退两步。

    苦无抵在护额之上用力一划,一道无法磨灭的痕迹直接刺穿木叶忍者村的标志。

    叛忍?

    那就叛给你看!

    身后的带土和卡卡西与剑一步调一致,下一秒,三个带着划痕的木叶护额套在脑袋上,少年们心中憋着的一口气似乎有所舒展。

    将护额上的标志划开,代表着从此以后正式成为叛忍!

    如果说以前这个少年被通缉还有误会的话,那么现在,他这个叛忍已经坐实了!

    “这样,你可曾满意了?”

    “这枚护额,我曾经说过,如果你不想给,我可以选择不带。”

    “似乎三代大人忘记了我的话呢。”

    少年无所畏惧的看向三代,从始至终都是那副波澜不惊的面孔,似乎今天回来村子里可能发生的一切都和他没有任何关系。

    这个男人……

    站在剑一身后不远处的纲手目光异彩涟涟,她从未想到跟着剑一回来之后看到的是这样一幅画面。

    整个宇智波都在等他!

    面对猿飞老头的质问面不改色,甚至当中将护额染上划痕。

    这是怎样一个男人。

    如此魄力,他真的才十岁吗?

    纲手不知道自己的心为什么现在噗通噗通的猛跳,但她现在一点都不后悔站在他的身后。

    这场好戏,险些就错过了。

    “你!”

    三代已经气炸了,单手结印往地上一拍通灵出猿魔,看他的架势似乎是要亲自出手?

    “宇智波富岳,恭迎族长大人!”

    而就在这一刻,一直站在旁边默不作声的富岳忽然踏前一步。

    在所有人震惊的目光中,这位以前还算低调的宇智波族长忽然半跪在地。

    “宇智波一族,听候您的差遣!”

    ……

    第一更。

    求花花呀。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