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七十一章 骗子的海洋

    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工匠和道士,李国庆在扬州城外建立了几个安置点儿。除了安置难民外,还有两个特殊的地方。一个是安置道士,一个是安置工匠及其家属。

    李国庆设置的安置点,有些像后世的救灾应急点儿,除了房屋是临时性的,其余与一般的村落差不多。甚至在外人的眼里,比一般的村落还要好。

    地势较高,临近水源,横平竖直的篱笆隔出一条条的通道,有厕所,还有一个叫饭堂的区域,当然你要是想去里面吃饭,得完成一定的任务。比如男人可以出力气,女人可以编草鞋,等等。

    一群群的工匠来到扬州,人数比李国庆想象的多,拖家带口的。这倒是没有什么,李国庆安排宋应星、朱之锡、张履祥,将他们分门别类予以安置。

    首先是甄别和体检,冒充工匠的、装成道士混饭的,一律轰到难民安置点。如果要是奸细那就另当别论了,有着恶魔太子之称的李国庆,对他们也不会客气。

    随后就是检查头发、身上、衣服里有没有虱子,有虱子的一律剪发。那个时候身上没虱子的人太少了,特别是工匠,几个月也不洗一回澡,所以头发基本上都被剪了。

    通过这次的做法,李国庆发现,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只是士大夫阶层特别重视。农民、士兵、工匠基本上不在乎,留着那玩意儿真的挺费事的。

    实际上,士族阶层也是剃须、修发的,要是不剪,各种造型的胡子都是哪儿来的。所以美容美发行业古已有之。

    剪完发的男人又被里里外外扒的干干净净,一人一块带有中药味道的肥皂,一条布巾,轰到河里洗澡,反正是夏天也不怕冻着。

    一次上百人,即使是男人,看着河边上那一片赤条条的,风景也煞是壮观。

    洗干净的人经过检查,确认卫生合格,可以领取一套校服,就是一件本色的对襟短褂、一条短裤、一条单裤和一双草鞋。然后列队,直接拉到临时搭建的技术学校去了。

    并且告知他们进入技校就读,必须学会五百个字和加减乘除,才会被录用。好在管吃管住,一家老小还在城外的临时安置点,让人们倒也不是太担心。

    卫生不合格的,继续轰到那一百人的队伍当中,什么时候合格,什么时候穿衣服走人。

    工匠还是比较老实、守秩序的,管理起来也相对容易。可一群道士来到了扬州,使得扬州城内一下子就热闹起来。

    李国庆没想到的是,扬州一下成了骗子的海洋,上刀山的、下火海的、卖大力丸、请仙降佛、茶水显字、米汤写字、神攻治病,真是应有尽有,一应俱全。

    李国庆知道后暗骂,我这学校还没建成呢,正经八百的学问还没传播,千万不能让这帮假道士扰乱了人心,一旦弄出个什么神教来,可就不好收拾了。

    于是赶紧把阎尔梅找来,依旧请出了戏班子。

    扬州城内,一个戏台很快搭好,台上摆着一个香案,上面蜡烛焚香黄纸,应有尽有。

    一条横幅挂在戏台门脸中央,上面写着:江湖神汉骗术大揭底。

    随着哐哐的锣声,大街上的人们纷纷被吸引了过来。一个年纪十五六岁的女孩,上台报幕:第一个骗局,杀鬼见血。随后演出开始了。

    “仙师,我弟弟生病了,还请法师施法,救救我弟弟!”果然,报幕的女孩扶着一脸浮夸表演的一个小男生,出现在戏台上。

    “你弟弟乃是厉鬼上身,待本仙师施法驱鬼,你弟弟只会不药而愈。”披头散发,一副道士打扮的人上台说道,貌似一副仙风道骨。

    只见道士手持桃木剑,嘴里念念有词,更加浮夸滇濜起大神,拿出一个黄纸,用桃木剑蘸水,砍向黄纸,顿时黄纸上出现几道,鲜红的血迹,犹如真的像厉鬼被杀死一般。

    台下的百姓惊呼,不敢置信的看着沾有鲜红血迹的小人,只有李国庆一群人脸色平静,他们早已经知道了答案。

    道士随手一招,将对着香案的蜡烛来一个隔空点火,更是让百姓心头一跳。

    “你身上的厉鬼已经被我诛杀,喝完这杯符水,包你百病全消。”道士蛊惑道。

    舞台上,小男孩毫不迟疑,立即奉上重金,喝下符纸灰水,立即倒地一命呜呼。

    “大胆神汉,竟然用姜黄碱水装神弄鬼,草菅人命!给我拿下!”最后,扮演捕快的男子登场,一一讲解做法的过程,揭穿了道士的手段。

    下面的人群,不时地发出各种各样的惊叹声,曾经被骗过的人,不由得冷汗直流。

    接下来,请仙降佛,茶水显字,米汤写字,神攻治病……一个个常见的民间江湖术士的手段,一一被破解。

    每破解一个,百姓们的脸色就更加阴沉几分,没有一个人笑的出来,反而心头一片冰凉,要不是知道真相,普通的百姓都会深信不疑。

    然后,又把抓住行骗的真道士赶上舞台,演示他们所谓的绝活儿,戏班的人再将他们的绝活一一戳破,这种直接了当的宣传手段,在百姓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其中几个罪大恶极,人证物证俱全的,还被当街斩首,行骗的行为立刻烟消云散,上百里外的城池都传开了,千万别去扬州行骗,有掉脑袋的危险。

    有行骗的道士,就有真的炼丹、炼药的道士。李国庆还真发现了几个宝贝,有会制造绿矾油的,有会制造烧碱的。

    居然还有一个表演,用制造黄铜的锌和铜在盐水里,折腾小鱼苗的。只不过道士不知道那玩意叫电。

    道士们也没逃脱了被扒光了洗澡的命运,不过这次没有被剪头,道士们还是很在乎自己的发型的。同样被送进了技术学校,李国庆还嘱咐了宋应星重点关照那几个宝贝。

    一千多个道士、工匠,一下子就把技术学校的招收名额塞满了,短期培训班的三十多人立刻就派上了用场,充当老师。

    小学的招生也进展顺利,只有女校的招生比较麻烦,除了在难民安置区招了十几个无家可归的女孩,就没有人响应报名了。

    不但达官显贵不愿意把自家的女孩儿送来;平民百姓也不愿意;甚至连难民安置点的难民,也把脑袋摇得跟拨浪鼓似的。

    而让李国庆没有想到的原因居然是,上小学后不允许女孩子缠足。这都是什么和什么啊,这里头怎么还有裹脚的事情?李国庆开动脑筋,仔细回想着后世解决裹脚的办法。

    缠足是一种陋习,关于缠足的起源,说法不一。有说始于隋朝,有说始于唐朝,还有说始于五代。有人甚至称夏、商时期的禹妻、妲己便是小脚。

    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明确记载的是起于北宋后期,兴起于南宋。明代的缠足之风进入兴盛时期,出现了“三寸金莲”。

    通过回忆,李国庆发现最早禁止缠足的,居然就是现在北京城里和多尔衮天天滚在一起的皇太后,在《剃发令》中推行剃发、易服、禁缠足政策。

    违抗禁令缠足的汉人女子,其父亲或者丈夫杖八十,流放三千里。然而政策非但并没有执行,缠足反而愈演愈烈,使得中国古代妇女缠足达到了巅峰。

    有意思的是,清朝缠足,被文人赋予了“男降女不降”的说法。

    意思是说同样的剃发令,汉人男子剃了头发,向清廷统治者“投降”了;而汉人女子还保持着缠足的习俗,没有向清廷统治者“投降”。

    后来的南京临时机构,严令禁止妇女缠脚,也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直到后世政务院又下达了关于禁止妇女缠脚的命令,且开展了妇女解放运动,才改正过来。

    李国庆明白,想靠一纸命令就将几百年的习俗推翻,是绝对不可能的。综合治理才是有效的手段。好在也不急于一时,以后在慢慢想办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