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八十三章 清军试炮

    北京的夏天依然的闷热闷热的,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

    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着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跟天上的灰气联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

    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一大早,树上的鸣蝉就开始引吭高歌,“知了,知了”的叫的人心烦。进了汤若望的耳朵,更是让他心神不宁。

    德胜门外校场口,清军京营三大营练兵的大校场。

    汤若望一大早就正穿着五品官员的朝服,在这里等待了很久,衣服从内到外几乎全都湿透了。由他负责监造的二十门大炮,今日要当着多尔衮的面试验。

    其实汤若望并不是被称为佛郎机的葡萄牙人,而是德国人。因为他是大明从居住在澳门的葡萄牙买大炮技术时,引进的人才,所以才会被很多人认为是佛郎机人。

    汤若望今年已经近六十了,再加上他留的一部打着卷的大胡子,配合着满脸的皱纹,说他七十多岁都有人相信。

    一个多时辰后,就听见号炮声响,德胜门大开,多尔衮的仪仗一层层的走出。已经是皇父摄政王的多尔衮,使用的仪仗已经十分接近皇帝了。

    迎接的官员纷纷跪倒,汤若望也不例外。多尔衮就坐于大校场内,众官员也纷纷坐好。多尔衮也不废话,命令开始试炮。汤若望手持白毛大纛,主持祭祀,开始高声朗读祭文:

    维顺治二年闰六月十九日,摄政王遣具官汤若望,致祭于旗头大将、六纛大将、五方旗神、主宰正神、金鼓角铳炮之神、弓弩飞枪飞石之神、阵前阵后神祗五昌等众。

    唯神钦天命而无私,助扬威武,有攻国家,兹当仲秋,谨遵常典,特以牲醴,遣官致祭,神其鉴之。尚享。

    汤若望来大明已经很久了,所造大炮也是不少了,只不过给清廷造炮还是头一次。每造一门就要念一遍祭文,如今对这祭文已经熟悉的不得了,轻松搞定。

    读罢祭文,汤若望登上高台,手持令旗一挥,大喝一声:“试炮开始!”

    高台上的战鼓随即敲响,一阵紧似一阵,上面的牙旗、旌旗,也是跟着一起挥舞,气氛热烈,好不热闹。

    一队队火器营的清军,身穿崭新的盔甲,精神抖擞的冲出队列,来到校场一侧。这里二十门新造的红夷大炮,早已经排列整齐。

    火器营的军士上前,扯开用红绸包裹的炮衣。先拿了一块用白水煮熟的猪肉,挂在了炮口。然后纷纷跪倒磕头,做了简单的祭拜。

    然后取下猪肉,各自抽刀在手,把猪肉分食。据说吃了祭拜的猪肉,可以保证自己,即使在大炮炸膛时,也不会受伤。

    而后,他们拿出长长的通刷,先捅了捅炮膛。打开火药桶,用木勺取出一定量的火药,倒入炮口。再以通刷把火药推进大炮深处。

    在大炮后端的一个小孔内塞入药线,一名身材健硕的士兵抱起一枚巨大的圆圆的铁球,投入炮口,再以通刷压实。更有一队士兵在大炮旁边生起了火炉。

    小旗官看着一切做完,举起手中认旗。等到所有小旗官都举起了手中认旗,高台上的汤若望把手中的令旗一挥,身后的牙旗也是跟着挥动。

    大炮前的小旗官认旗一挥,一名军士从火炉中拿起一根火把,点燃了药线。

    观礼的很多官员纷纷用手捂住了耳朵,多尔衮身边的太监也屁颠屁颠的来到多尔衮身后,轻轻的抬起双手,捂住了多尔衮的双耳。

    “轰!轰!轰!”大炮轰鸣!二十枚炮弹腾空而出。在校场的另一端,有差不多四五里的样子,几个土丘瞬间被轰的烟尘滚滚,尘土飞杨。

    而后,所有的官员跪倒在地,接着就是一片“大清万岁”的歌功颂德之声。

    大炮响过,军士们迅速拿水给大炮降温。拿通刷蘸了水擦洗大炮内膛,避免下次装填火药时,留下火星,发生危险。足足过了一两分钟,军士们再次装填,再次鸣炮。

    如此连开三炮,官员们也三次跪倒,高呼:“大清万岁”!

    看着二十门红衣大炮齐射,能够产生如此巨大的威力,多尔衮也是笑意盈盈,精神抖擞。这算是几个月来,为数不多的喜事了。

    而后众军士再次换了另外一种大炮。这种大炮与前边的红夷大炮不同,炮身小了许多,便于牵引与运输,大炮的尾部有一很大的槽子。

    旁边摆放站着几个手臂粗细大筒子,筒子的大小与槽子的大小相适应,有一个半圆形的提手露在外边。

    只见军士们拿起一个筒子,塞进槽子中。另外个一名军士手持木楔,塞在筒子后端和槽子之间的缝隙,一名军士手持铁锤,把木楔砸牢。

    小旗官高举认旗,汤若望令旗一挥,大炮响起。这就是名震天下的后填装速射火炮“佛郎机”了。那个筒子就是佛郎机的子铳。

    佛郎机大炮一响,军士迅速用一铁枪插入子铳的提手处,用力一挑将子铳轻易取出。另一名军士拿了另一枚事先装填好火药的子铳,放在佛郎机后部的子铳槽内,木楔再次楔缝隙铳固定。

    小旗官高举认旗,整个装填速度不到半分钟,要比刚才的红衣大炮快了许多。

    佛郎机是意大利语发音,原意是“老鹰”的意思。意大利人制作了鹰炮,由于体积小,携带方便,被欧洲广泛使用。

    而后大航海时代,被葡萄牙人带到了中国,于是中国人,就开始把葡萄牙人,称为佛郎机人。

    这种佛郎机每门根据口径,可配置三至十二枚子铳,打完取下,就可以去一旁重新填装火药。

    因为是子母铳设计,也不用怕母铳炮口内温度过高,或者有火星,大大加快了开炮的速度。理论上是可以不停顿的一直开炮下去。

    但是,佛郎机炮的最大缺点,由于是手工制造,子铳和母铳之间存在一定的缝隙,浪费了部分火药的能量,射程较近,多用于发射霰弹。

    当然,今天试炮,不能没完没了,见好就收。佛郎机象征性的打了三炮就停下来了。然后又是更大的一片山呼万岁的声音。

    多尔衮很高兴,听着这一声声的大炮声,多尔衮好像看到了,南京的宫殿被大炮轰塌;看到了明军被大炮打的尸骨横飞!大清一统中原算是有指望了。

    他看了看身边的大臣,清了清嗓子,大声道:

    “众位大臣,今日试炮,让众位和百姓看到我大清军威!虽然我们在东进时,遇到一些挫折,但是知耻而后勇,新的武器造出来,统一中原指日可待。”

    正在此时,兵部尚书韩岱,急匆匆的走到多尔衮身旁,低声道:“摄政王,山东传来紧急军情。”

    多尔衮听了,没有理会,继续说了一些营养不足的豪迈言语,这才坐下身形,心里十分不舒服。

    心想我这儿高高兴兴的正准备演讲呢,你这个时候添什么乱,就不能捧我把话说完。说道:“什么事这么急,就不能等本王将话语讲完。”

    韩岱向四周张望了一下,感觉这里讲话十分不方便,示意多尔衮找一个僻静的地方。多尔衮见到韩岱如此,突然升级一种不好的感觉,随着他来到无人之处。

    “摄政王,山东传来消息,我们派往明朝的使团及护卫,在长江遇到倭寇,对方使用火攻,使团全军覆没。”韩岱悄悄的说道:

    “只有几名士兵提前跳入江中,也只有一人逃回山东阿济格处报信,其他的人员再也没有消息了。”

    多尔衮听完只觉天旋地转,一下子就摊倒在了地上。

    作为政治达人,一代枭雄,敏感的认识到,什么特么的倭寇,这绝对是明朝的以牙还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