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一百二十章脱困

    第二天清晨,守桥的士兵突然发现桥对面站了几个装扮怪异的人,头戴绿色钢盔,身着绿色迷彩,手持火枪,押着一个不着寸缕的男人。

    也不能说不着寸缕,逆着晨光,看得有些不是太清楚,人家还带了一个头盔呢。见到对方没有过桥,只是站在桥对面,并没有做出攻击态势。

    站岗的士兵,一面派人回去禀报。一面互相聊了起来,其中一个说:你看那个头盔,我怎么觉得头盔那么眼熟,好像是王爷的。

    什么好像是王爷的,那就是王爷的。说到此处,两个人觉得不对劲了。揉了揉眼睛,再一看那个男人,不就是王爷嘛。

    这下可把俩人吓坏了,一个士兵转身就跑,一边跑一边大叫:不好了,王爷被抓了,王爷被抓了。

    又有一个士兵,好像是个小头目,立刻组织人从桥上冲锋,欲要抢夺王爷。然而,还没冲到桥的中间,随着几声清脆的枪响,几个人横倒在桥面上,世界立刻安静。

    不多时,对面大营一阵混乱,又是吹号,又是擂鼓。一个将领骑马来到桥上,看见了只戴着头盔的多铎,立刻滚鞍下马。

    这两千人算是多铎的私兵,也是包衣奴才。因此,多铎一句话,投降了。

    然而,问题也来了。

    彭文茂他们只有六十来人,面对两千多俘虏,而且是多铎的豪华亲卫,每人三骑,六千多匹战马,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押送的。

    只好命令二排就地看守,自己则带领三排,押着多铎,继续前往函谷关。

    驻守函谷关的,是清军将领苏色,富察氏,属于豪格的嫡系人马。听到多铎被浮的消息,有些不敢相信,连忙出关查看。

    看到大清的豫亲王,浑身光溜溜的,只带了个头盔。查看了印玺,确认应该是多铎本人无误。可他毕竟是豪格的人,以身份无法证实为由,拒绝投降。

    彭文茂一看,这是给脸不要脸,对方如此不识抬举,命人将多铎押回俘虏营。自己则率领人马,沿着关口处的山峰攀了上去,随后点燃了烽烟。

    函谷关背面的何仓和刘肇基,早就等着消息呢。见到了烽烟,同样也点燃了一座,予以回应,函谷关攻防战打响了。

    彭文茂他们十几个人趴在半山腰处,俯瞰函谷关。距离东侧城墙大约二百多米的样子,该是发挥步枪威力的时候了。

    十几个人不像是在打仗,倒是像在进行军事训练。精确的瞄准,稳稳的射击,噼噼啪啪的一阵枪声后,东侧的城墙再也没有清军敢上来了。

    只是自己这边仅有十几个人,没有队伍登城,否则函谷关早就攻破了。但是东面没有队伍,西边可有的是,十五万呢。

    何仓也是照方抓药,十几个人同样攀上半山腰,其中还有五个狙击手。不光是打城墙上的人,城里头的人,谁的头盔上插有簪缨,一样瞬间倒地。

    守将苏色就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瞬间毙命。至于反攻,想都不用想,人家在高处二百多米的地方,弓箭射不到,火炮也够不着,就是有红衣大炮都没用,仰角不够。

    而且谁露头谁毙命,只有躲在屋子里才算是安全的。黄得攻刚想命令架云梯攻城,被留下的特种兵班长制止了。

    只见五六个特种兵,每人抱着一个方方的包裹,一路小跑的来到了关隘的城门处,将包裹放置在城门底部,用手一拽,那个包裹就丝丝的冒着火星。

    随后,那五六个战士急忙转身返回,跑了大约一百来步,就趴在地上用双手堵住了耳朵。随着轰轰的几声巨响,城门就像纸糊的一样飞上了天空。

    黄得攻和一旁架着云梯准备冲锋的将士们,全都惊呆了。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绝对不敢相信眼前的事实。那个方形的包裹太厉害了,直接就让函谷关的城门化作乌有。

    黄德攻依旧脾气不改,率领众将第一个冲进关内。然而关内已然是群龙无首,有抵抗的,有四处乱跑的,也有投降的,半个时辰不到,函谷关易手。

    刘肇基赶紧命五千骑兵,驰援留守在俘虏营的二排,自己则命人打扫战场。

    一般来说,攻克关口后都要休整一下。可刘兆基想了想,好像没有必要。因为攻城就没费什么力气,基本上算是走着进来的。

    估计前面都把函谷关拿下了,后面的队伍可能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呢。直接命大军拔营起寨,一路上省吃俭用,饥肠辘辘总算挨到了洛阳。

    洛阳的清军不过一千来人,当他们看到白胖白胖的豫王爷,依然顶着那具象征性的头盔,二话不说,开门投降了。

    经过休整,按照李国庆的计划,十五万大军分为三路撤回。

    西路走南阳、襄阳、至荆州。到达荆州后,与左良玉联系,让其派船将其送往扬州。中路走汝宁、庐州至扬州,东路走归德府、徐州、淮安至扬州。

    一路上,要把愿意逃往江南的百姓,一路护送过江。

    而且李国庆还下了一条奇怪的命令,沿路的所有勾栏瓦社中的女子,以及造船的工匠,不管对方愿意不愿意,一律押往扬州,然后由郑森负责运至琼州。

    对于这十五万军队,李国庆依旧采取原来的政策,愿意来琼州的予以安排,不愿意来的,可以到福建郑芝龙处听其调遣。

    两处都不愿意去的,只要你不投降清军,愿意去哪就去哪。只不过李国庆以后不再负责了。

    李国庆之所以这样做有三个目的。

    第一,将黄河至长江一线,造成无人区。即使清军占领了,也没有多大意义。

    第二,沿途收入一些工匠、妇女,解决琼州的燃眉之急。

    第三,对江北义勇军有一个交代,让他们化整为零,至于何去何从,全凭自愿。

    这样一来,虽然撤退的时间比较长,但也不用担心清军的追剿。到现在江北地区还没接手呢,即使接手,每个城市能派几个文官,带上个千把人就不错了。

    郑芝龙算是乐坏了,自己不过出一些船,帮着李国庆转运一些人口,干的都是力气活,没什么风险,就可以白得一万条步枪,还有一定数量的军队。

    而且这些军队的许多主将都要跑琼州去了,使得他们只得听从自己的安排。

    当多尔衮知道多铎被俘的消息时,一口鲜血喷洒出来,当即就不省人事了。多铎是跟他关系最好的同胞兄弟,现在被明军俘虏,岂能不让他心痛?

    三天之后,多尔衮才勉勉强强的能处理一些政务,赶紧召集在京的所有大臣,紧急商议,一个个被骂了个狗血喷头,首当其冲的就是范文程,谁让主意是他出的。

    可范文程也觉得冤枉,主意是我出的不错,可多铎又不是我派的;再说,史可法那个倔老头视承诺如生命,谁知道这次性情大变了,居然敢违背协议,真的开打。

    清廷根本就不知道李国庆在这里插了一腿,更不了解李国庆的缓慢撤退计划,以为这十五万人马,早就一溜烟的跑了。

    因此,根本没有想到派兵追剿。其实就是想追剿也没兵可派,满打满算二十来万的兵力,维护京师周边就用的差不多了。

    现在的清军,可不是刚入关时候的势头啦,让人或是望风而逃,或是就地投降。两次重大失败,让明军有了抵抗的勇气,也让自己的军队有了畏难的情绪。

    既然是史可法的队伍俘虏的多铎,众人一致决定,找南明朝廷要人。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