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57章 早晚要来

    朱厚照被说的无地自容,面红耳赤,一句话也说不上来,最终化为沉默继续勒紧马绳赶路。

    神仙操作,完全是神仙操作,何千军自渐形秽,感觉自己在杨延和面前就像一个土鳖。杨延和不显山不漏水,嘴巴里没有一个脏字,把老朱说的面红耳赤。

    何千军有点后怕,杨延和的话只是开始,御史台那些言官还没开动呢?照这个节奏,自己进宫之后还不是被批的体无完肤:“皇上,杨大人,微臣数月没回家,就先告退了。”

    朱厚照心中一凉,老何这个坑货,见事态不对赶紧溜,太不够哥们了。

    杨延和眯起眼睛:“镇国大将军何千军,此次还是先进宫再说吧。既然你现在也有了将军头衔,那就每日也来参加早朝吧?”

    喔日,天天起的比鸡早的早,冻得像个孙子的早朝,还要接着去:“杨大人,那是皇上一时胡说,本官一个大夫,怎么会懂得带军打仗。还是容臣告退吧。”

    杨延和扯起嘴,打趣道:“怎么?你那句天佑大明,不是喊得很响亮嘛?”

    厄,杨延和虽然足不出户,但是对于边关发生的事情倒是什么都知道,何千军有些尴尬,看来一场恶战免不了。

    众人来到紫禁城,皇亲国戚们都在这,一众侯爷妃嫔出宫相迎,寿宁侯张鹤龄也在。

    张鹤龄跟之前大不相同,从身上穿的衣服就能够看出来。原来的张鹤龄,一身穷酸打扮,堂堂侯爷,皇上的亲舅舅,竟然穿着粗制麻衣,身上没有悬过一个像样的玉佩。

    现在不同了,张鹤龄身上穿着丝滑光亮的绸子,大拇指上带着翡翠玉扳指,腰间悬挂南红玉佩。

    张鹤龄热情的给何千军和朱厚照挥手:“皇上,何大人。”

    何千军也点点头,微笑示意,看样子张鹤龄的身体已经完全调节过来,无伤大雅。

    朱厚照愣了愣,脸上作出害怕的表情:“老何,你有没有听见刚刚那个声音?好像是舅舅在说话。”

    何千军咧嘴笑了:“你没听错,寿宁侯不就在下面?”

    正德皇上朱厚照低头,视线从张鹤龄身上扫过:“哪呢?舅舅在哪?我怎么没看到?”

    张鹤龄僵在原地,神特娘的没看见?

    何千军:“……。”

    老朱实在太孩子气了,那次的事都过去了多久,他竟然还记着。还记着要装作张鹤龄已经驾鹤西游,谁也看不见他。

    进了宫城,众名武将齐齐下马,正德皇上被几名撑着伞舆的宫女接走,准备换衣服上朝。

    文武百官徐徐进殿,穿着笨重的盔甲,骑在马上的时候还不觉得,在宫中行走实在是辛苦。单单是脑袋上顶着的头盔都有五六斤重,身上的这身盔甲起码有四五十斤。

    何千军现在相当于负重前行,尤其要不断地爬楼梯下楼梯。才过了午门,何千军已经上气不接下气,落到队伍最后面。

    这还只是开始,以后的日子,自己都要穿着盔甲,每天按时上朝,这谁受得了?

    进了大殿,文武百官,罗列两边,文官那边以内阁首辅杨延和为首。武官这边莫名其妙的把何千军排在第一位,何千军本来排在第四位的。

    站在他前面的几个人,一看身后是他,讪讪笑着站到他后面去。

    大殿中,皇上去换了衣服,还未出现,其余的大臣都在聚着聊天。何千军实在累得不行,坐在台阶上歇息会。

    何千军这边刚坐下,杨延和立即训斥道:“何将军,大殿之上,不可无礼。”

    何千军连连求饶道:“杨老,您就饶了我这次吧。我太累了。”

    杨延和摇摇头,本想着多说两句,想他一路走来,的确车马劳顿,便装作没看见,不与他说话。

    “皇上驾到!”

    随着张永清澈尖锐的喊一嗓子,大殿内熄声,何千军艰难的又爬起来,走到武官前头。

    正德皇上朱厚照身着金色龙袍徐徐走来,落落大方的坐着龙椅之上。

    众位大臣开始行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何千军又是一阵艰难的跪下,身上出了不少汗。

    “平身吧。”

    “谢皇上。”

    马常站在何千军后面,大家都站起来之后,何千军的身子一直后仰,往自己身边靠。马常忍不住提醒道:“小伯爷。”

    何千军疲乏的声音传过来:“马大人,这身盔甲太重了,让我靠一会,一会就好。”

    马常哭笑不得,何千军真是个奇怪的人,本来锦衣卫指挥使的位置已经坐正,恰逢刘谨倒台,李东阳致仕,正是京城势力重组,大显身手的时候。

    何千军却突然说不想干锦衣卫指挥使,也不想上朝,把太医院变成自己私有的,搬出宫外。

    而现在,好不容易又做到武官第一人,镇国大将军的位置,他不好好表现,反而嫌弃身上的这身盔甲重。

    要是马常坐上镇国大将军的位置,就算睡觉也让自己穿着盔甲,他也愿意。

    朱厚照烦躁坐在龙椅上,直到看见何千军的前脚跟几乎腾空,整个身子都靠在马常身上,朱厚照这才心情好些:“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负责记录皇上起居的史官司马礼上谏道:“皇上,从应州传信而来,应州大捷,斩杀鞑靼一万余人,伤敌两万余人,鞑靼小王子达延汗败北。可内阁杨大人却说,应州小败,斩杀鞑靼十六人,我军损失一百余人,老夫不知谁是对的。”

    这是要记录在案,留名千古的,朱厚照据理力争道:“自然是应州大捷,我明军英勇,鞑靼人落荒而逃。司马礼你脑袋糊涂了?几十万人的大战,整整两天两夜,只死了十六名鞑靼人?”

    司马礼这个位置容不得虚假,必须问清事实:“可是杨大人的消息与陛下并不相同,微臣实在不知真假。”

    杨延和站出来,应州大捷绝对不能搞大,也不能搞得正面,不然朱厚照以后还不疯了?天天想着出去打仗,不管国家大事,杨延和必须把这个苗头按住。

    “皇上莫非要世人皆知不仁不义不孝之举,真的想要天下人寒心?

    一顶大帽子扣下来,朱厚照无话说了。

    何千军看见老朱的嘴唇都在抽搐,想来真的是不甘心。要知道老朱为了偷偷出城谋划多年,更是百年难得一遇的早遇到鞑靼小王子,两人终于可以光明正大的进行一场大战。

    可如今自己所做的一切都不能流传千古,明明做了那么多的努力,到头来被全盘否决,这事搁在谁的头上也无法忍受。

    朱厚照沉默半晌,才从嘴里挤出一句话:“好,朕全都依你们。但有一件事,必须依朕。朕亲手杀了一名鞑靼人,这句话必须写进去。”

    杨延和退回去,看到朱厚照如此模样,心中也是微痛,君辱臣死,不过为了大明的千秋万业,也是不得不如此。

    “那便如此写吧,应州小捷,我军斩首鞑靼十六人,皇上亲自斩杀一人。”

    司马礼应了声是,退回自己的位置。

    朱厚照心寒道:“还有谁有事?”

    就在这时,御史台的人站了出来:“微臣要状告武安伯之子,太医院院使,镇国大将军何千军。”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