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五百八十七章 这部纪录片有毒!

    <content></p>

    如何评价《我在故宫修物》?</p>

    在这部纪录片的第一集播放完后,这个问题在微博被顶来热度榜。请大家搜索(品書網)看最全!更新最快的小说!</p>

    点赞最多的回答不是什么专业人士们从拍摄手法呀配音呀叙事方式呀之类的分析,认同度最高的是某位友看完节目后发的一句话,</p>

    “这部纪录片有毒!”</p>

    是的,这部纪录片有毒,让人欲罢不能的毒。</p>

    和《如果国宝会说话》的调皮不一样,如节目组官宣所言,这是一部很正经的纪录片,这是个需要静着心去观看的纪录片。</p>

    如果说《如果国宝会说话》用了最适合年轻人如今生活节奏的方式去迎合观众才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p>

    那么这部节奏缓慢的《我在故宫修物》又该如何描述和形容?</p>

    为什么它节奏这么慢但还是让心情浮躁的我们能耐心的看完?</p>

    为什么只是拍摄了一些细碎的生活工作场景,和我们平时班无异的场景却让我们如此感动?</p>

    按照以往观众的认知,呃,这样的纪录片不在他们的认知范围之内。</p>

    这是个飞速发展快速变迁的时代,每个人都在追求着“快!快!快!”,与时间赛跑,只为不被时代淘汰。</p>

    从前的慢生活早离我们远去,但每个人都向往着从前,所以苏落在《见字如面》时唱《从前慢》时,唱哭了几乎每一个粉丝。</p>

    但那又如何,慢不下来了,在这个时代里,你必须得快,再怎么缅怀那从前的慢生活也无济于事,热泪流完后,关掉电视,继续熬夜苦战,明天编辑要催稿了,再不更新书友真的寄刀片了,现实是这么的残酷。</p>

    在这种现代高压的生活状态下,人心都是浮躁的,成功学在逼着我们咬着牙前进,</p>

    “你在干嘛?休息一下?你还有空休息一下?没看到吗,你身边的同龄人已经在抛弃你了!”</p>

    “你再努力一点,你的月薪能翻倍!”</p>

    ......</p>

    这样的现实条件下,你跟我说这是一部需要静静观看的纪录片,你不是在逗我?你奏凯,老子哪有空啊!</p>

    没有在逗你,其实也不需要你心静,看了之后你的心会静下来的。</p>

    “这部纪录片有毒!”是最贴切的评价,它是有毒,一部严肃正经标准的纪录片,却让每个人看完后都觉得意犹未尽,还想继续看下去。</p>

    平凡的人也有不平凡的故事,平凡之处最容易见到感动,这俨然已经成为了一条真理。</p>

    那么反过来呢?</p>

    那些看着神秘的,伟大的人未必不平凡,平凡人的伟大之处吸引人,伟大之人平凡之处,一样的让人感动。</p>

    物修复师,听着觉得高大,由于鲜为人知,之听这个职业的名称觉得一股神秘的气息扑面袭来。</p>

    如果用业务能力来当评判标准的话,那些出现在片的物修复师们绝非什么平凡人,他们的故事和经历真的要说起来,普通的人要精彩得多了,而在这部纪录片里却一反常态,用逆向的角度让观众们更多的看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其实和我们似乎也没有区别。</p>

    打卡,班。</p>

    打卡,下班。</p>

    我所在的公司市了,和我没什么关系,媒体只关注老板的英明与伟大,赚最多的也只是老板,我只是个公司里众多小员的一个,一不值。</p>

    物重获新生了,展出时让游客惊叹不已,也没他们没什么事,游客只会惊叹于物的精美与历史沉淀下来的厚重,哪个人会去主动去了解,为了让这件国宝出现重新绽放光芒,背后有着什么样的一群人在默默付出什么样的努力。</p>

    在这点,他们和我们似乎是共通的,除了老匠人们身那股由内而外的散发出来的名为淡泊的气质以外......</p>

    这是境界差距了。</p>

    择一事,终一生。每个从业者的最初幻想,也是最终幻想,找到一份自己最喜欢的工作,然后干他娘的一辈子,谁不希望这样?</p>

    现实却无时无刻都在提醒着我们,哪怕你再喜欢这份工作,三个月不出成绩那你该走了。</p>

    所以看着这部纪录片,观众们会很羡慕那些在故宫修物的手艺人。</p>

    物修复是一件很枯燥乏味的工作,这个过程像参禅,需要心静,他们却能几十年如一日的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也总能在被人遗忘时乐呵呵的逗着猫。</p>

    当匠人的本真与物的本质相遇,物我两忘的境界产生了。</p>

    匠人们对职业的热忱和热爱赋予了物温度和灵魂的同时,这些物也在影响着匠人。</p>

    日复一日的修缮物,在擦亮器具的过程,他们自己的面貌气质也发生改变,仿佛有什么在他们身体内部也被日复一日地擦亮,他们沉入工匠无名无我的广阔的时空,面目变得沉静,在这样的时空,个人变得渺小,但却以另一种方式接近永恒。</p>

    或许这是这部看似平淡枯燥的纪录片却让观众们纷纷嗷呼“我毒了”的毒因所在吧。</p>

    “我也想去故宫修物!”</p>

    “大概这是我最向往的生活了,选一件自己热爱的事情,干一辈子!”</p>

    “故宫物修复院还招人吗?我要报名!”</p>

    “请问去故宫工作需要什么条件!”</p>

    “我看出来了,这绝对不是什么正经的纪录片,而是故宫物修复院的招工宣传片!”</p>

    友们的评论留言里总是带着调侃的意思,当然不是真的每个人都对物修复工作有多热情,只是向往着那种生活与工作的状态罢了。</p>

    《我在故宫修物》播出一集之后火了,这和苏落的影响力也有很大的关系,至少许多专家是这么认为的,换一个人拍的话,这样的片子不可能受关注,哪怕它拍得再好。</p>

    “片子是拍得是真的很好,平凡见伟大,伟大见平凡,真挚动人,很有感染力,不得不说这也是一种创新,但是如果不是苏落在年轻人群体的影响力巨大,很可能会成为一颗遗珠吧。”</p>

    “是啊,如果不是因为苏落,大概没人会去看这样的纪录片吧?”</p>

    嗯,如果他们知道前世这部纪录片播出后其实反响平平,却在某年轻人聚集的某站被热捧才突然走红,大概能明白那个世间最朴素的道理了,能火,最本质的还是因为本身足够动人,在这个绝对最主要的因素前,其他的都是不值一提的。</p>

    当然,任何的解释与分析,都不过机制的友那一句,</p>

    “这部纪录片有毒!”。</p>

    有一种,让人只需要观看十分钟,会为之疯狂,欲罢不能的“毒”。</content></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