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974.朱元璋的顶层制度没问题。(4800字求订阅)

    大明皇宫,崇祯听到李世民竟然要诋毁自己老朱家的祖宗,他整个人都要炸了。

    本来别人再怎么喷他,崇祯都不会去反对的,可是此刻,他再也忍不了了。

    自挂东南枝

    “李草原,你不要跟疯狗一样见人就咬。”

    “洪武大帝朱元璋的制度绝对没错。”

    “你可以骂崇祯蠢,你也可以骂崇祯笨,你甚至可以把崇祯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我都不会有一句怨言。”

    “但我绝对不会允许你诋毁洪武大帝。”

    崇祯义愤填膺,李自成这么诋毁朱元璋,他感觉比被人挖了祖坟还难受。

    …………

    此刻的吕后心中叹息一声,像这种被儒家彻底洗脑的皇帝,你可以喷他各个方面都有问题,

    但这一份纯孝至善之心,那还是可圈可点的。

    就连秦始皇脸上也露出了些许笑意。

    这也是儒家学说中最难能可贵的一点。

    这个崇祯再怎么拉垮,那也比朱允炆强的多,朱允炆心里可没有一点仁孝之心!

    对自己亲叔伯下手,那叫一个狠。

    而崇祯在这方面,显然是一个真君子。

    虽然听了崇祯的很多骚操作,但秦始皇心里却莫名的还是对崇祯保留了一丝好感。

    也许是个家长,都不会对这样的后辈产生太多的厌恶感。

    ………………

    李世民此刻悄悄的不说话,他就想看看事态还会怎么发展?

    他相信李草原一定会狗急跳墙,这根本就不需要自己冲锋陷阵。

    果然,李自成立刻就忍不了了。

    他最反感别人去吹捧老朱家的皇帝,他跟老朱家那是有生死大仇。

    自己的老婆为什么会跟别人跑呢?

    他老婆为什么给自己戴帽子呢?

    那还不是因为老朱家没有给自己安排一个好差事吗?

    他在那个时代根本就没有钱,所以老婆才会跟别人跑了。

    百姓不打粮

    “吹得再多有什么用?”

    “你去问一问,谁不知道朱元璋当初设计的制度有问题?”

    “就是朱元璋设计的制度有问题,这才会让明朝的经济问题层层放大。”

    “所以,这件事情归根到底,那就要朱元璋来背锅!”

    “你们不是经常说李世民写《帝范》,李世民没有遵守《盐铁令》,”

    “这才给后面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吗?”

    “那么同理可得,朱元璋也必须为明朝的经济问题负责!”

    ………………

    此刻的李世民都想鼓掌了,这种话他其实早就想说了,可惜他不想被人喷。

    终于有一个明白人替自己申冤了。

    凭啥我写《帝范》,凭啥我不尊盐铁令,就要让我对后面的事情负责呢?

    凭啥朱元璋定立的制度有问题,他就不需要对后面的子孙负责呢?

    这明显就是双标啊!

    他现在要看一看,陈通这些人怎么去洗白这个?

    然而下一刻,李世民差点肺都气炸了。

    因为陈通根本就没打算洗,那是要正面硬刚。

    陈通

    “很多人都说朱元璋的顶层设计有问题。

    但我想说一句,你们懂朱元璋的顶层设计吗?

    你们真的了解过朱元璋的所有制度吗?

    制度根本就没有问题!

    而明朝以后所有的经济问题,并不是说他们遵守了朱元璋的制度,才造成了这样的问题。

    而事情恰恰相反,就是因为他们都没有遵守朱元璋的制度,这才造成了严重的经济问题。

    懂?”

    ………………

    什么!?

    李世民都听不下去了,他真想捶烂陈通的脑袋。

    本来还想身处在幕后,当一个吃瓜群众,可现在再也忍不下去了。

    千古李二(明主罪君)

    “你这就是胡说八道!”

    “谁不知道朱元璋的制度有问题呢?”

    “你竟然说,明朝后期出现的问题,竟然是不遵守朱元璋的制度所造成的?”

    “你这就叫做颠倒是非黑白!”

    ………………

    别说是李世民被惊呆了,就是朱棣,崇祯等人也听懵了。

    他们以为陈通会替自己的老祖宗来开脱,可万万没有想到,陈通竟然这么刚正面,

    竟然说朱元璋的制度没有问题。

    这是他们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的。

    就是朱棣此刻都不自信了,自己老爹真的没错吗?

    我勒个去,难道我真的没有真正的了解自己的老爹吗?

    ………………

    聊天群中,曹操,刘邦,汉武帝等人都是神情凝重。

    上一次谈到朱元璋的制度,陈通明显对于经济方面的制度浅尝辄止,根本没打算细谈。

    现在终于要把这个展开来说吗?

    你真不愧是抬杠中的皇帝,不颠覆人的三观,你誓不罢休啊。

    人妻之友

    “这就有意思了。”

    “那我们就应该好好看一看朱元璋时期的制度,尤其是经济制度,到底是对还是错?”

    “到底是顶层设计的有缺陷?”

    “还是别人根本就没看懂。”

    ……………………

    此刻的杨广说话了。

    基建狂魔(千古狠君)

    “其实我也认同陈通的观点。”

    “朱元璋在国内经济制度这一块,其实在顶层设计方面是没有问题的。”

    “错就错在,后面的人执行不到位。”

    “不要自己做错了,还觉得别人图纸画的有问题。”

    “这特么的就扯淡了!”

    ………………

    听到杨广这么说,很多皇帝都是心中一震,毕竟能在经济制度这个方面有绝对话语权的,

    那在整个炎黄,谁也不可能超过杨广。

    所以此刻皇帝们都保持了沉默。

    自己不懂的领域就不要去瞎逼逼,否则只会被专业的人打脸。

    李自成此刻气得直跳脚,他以为陈通会使用狡辩之术,顾左右而言他,或者直接使用双标。

    可万万没有想到,陈通竟然说朱元璋的制度没错!

    这分明就是跟自己抬杠了。

    百姓不纳粮

    “大家都听听,陈通有多么的无耻!”

    “你连基本的普遍事实都不承认。”

    “谁不说朱元璋的顶层设计有问题呢?”

    “你这就等于否定了1+。”

    ………………

    陈通哈哈大笑,眼中满是不屑。

    陈通

    “我早就给你说过,什么事情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且还要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

    谁给朱元璋的顶层设计制度扣上了一个大帽子?

    说朱元璋在经济维度的制度有问题呢?

    是经济学家吗?

    错了!

    那都是一帮历史学家。

    我就问一句,历史学家懂经济吗?

    经济学和其他学科的三观都是不一样的,他们下出来的结论,符合基本的经济常识吗?

    根本就不符合!

    历史学家甚至连什么叫做经济学的基础常识都不知道,他们连基础的供需关系都分析不了。

    他们得出来的经济结论,你竟然认为是颠簸不破的真理?

    这不是很可笑吗?

    就像现在很多所谓国学大师,他们疯狂跨界,学论语的去品评诗词,学诗词的又去评价戏曲。

    你觉得这些人说的话听能吗?”

    ………………

    杨广哈哈大笑,眼中满是赞许。

    基建狂魔(千古狠君)

    “陈通说的太对了,学历史的人去评价经济制度?”

    “只会南辕北辙。”

    “这就相当于,他们自己穷的都揭不开锅了,竟然还教别人赚钱。”

    “这你也敢信?”

    ………………

    武则天美眸中满是欣赏,看向陈通的眼中带满了柔情。

    这才是她欣赏的男人,就光凭陈通这一番话,就可以让很多人闭嘴。

    凭什么经济问题要历史学家去定论呢?

    这就跟学戏曲的,戏曲演的好与坏,还得要让研究诗词的人去评判?

    他们懂什么呢?

    这种跨界的事情难道还少吗?

    这只能当做娱乐节目,大家外行人听个热闹就行了,你还真把这些当成了内行的评判标准了吗?

    幻海之心(千古一帝,世界霸主)

    “众所周知,你们所谓的普罗大众,你们所谓的专家,有几个懂经济呢?”

    “一帮不懂经济的人,评判朱元璋的经济制度。”

    “我只能想到可笑二字。”

    ………………

    李世民极度无语。

    陈通竟然一句话就翻盘了。

    现在连他也心里打鼓,那些历史学家真的懂经济吗?

    如果他们真的懂经济的话,他们怎么看不懂杨广的操作呢?

    他们怎么解释不了杨广为何那么有钱呢?

    在他们的嘴里,隋朝之所以有钱,就是疯狂地搜刮民脂民膏。

    这种说法简直太可笑了,就连他李世民都不信啊。

    ………………

    李自成比李世民更加难受,因为提出这个问题的就是他自己。

    是他在质疑朱元璋设计的经济制度。

    他本来以为,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本就不需要去争论,可陈通竟然这样都能翻盘。

    他现在才意识到陈通抬杠的能力有多强。

    这特么的还没讨论呢,就感觉陈通已经占据了上风,

    并且让人已经对这些所谓历史专家的评判十分不信任。

    这才叫能力啊。

    不过他可不会轻易认输。

    咱们可是用事实说话的!

    百姓不纳粮

    “好好好,你陈通牙尖嘴利,我说不过你。”

    “咱们别扯这些理论性的问题,咱们就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看看朱元璋设计的顶层制度,分析每条每款。”

    “看看他到底对经济是好是坏!”

    “我就问你,是不是朱元璋采用了极低的税赋,这才使大明王朝缺钱呢?”

    “这是不是这个制度最大的漏洞呢?”

    ………………

    陈通不由得哈哈大笑。

    陈通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你先过脑子想一想你提出的问题可笑不可笑?

    一个王朝的皇帝,他采取了极低的税赋,那就是要让利于民。

    你竟然说这种制度有问题?

    你的屁股首先是坐在哪一边的?

    你是站在了统治者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但你知道这么低的税率对于百姓有多好吗?

    难道这不是百姓们最愿意碰到的皇帝吗?

    朱元璋给明朝定制的基准税率,是3的税率。

    可以说,这在所有封建王朝,那就属于最低档位的。

    这难道不好吗?

    而且让你更想不到的是,明朝接下来的皇帝,那把税率调到了15,这才是炎黄历史税率之最。

    我就问一句,这对百姓是好是坏?

    你只看到了朱元璋收取低税赋,让国家没有那么大的税赋收入,

    但是你却看不到朱元璋藏富于民!

    如果是你的话,你是不是要定制高税率盘剥百姓,你才觉得这个制度是好的呢?

    如果你生在那个时代,你愿意碰到一个只知道搜刮民脂民膏的皇帝吗?”

    …………

    朱棣这才反应过来,恨不得一脚就踹在李草原的脸上。

    诛你十族(盛世雄主)

    “对呀,凡事都有两面!”

    “喷朱元璋的顶层制度时,有没有想过这种顶层制度,那对百姓来说是千年难遇的好制度呢?”

    “你们自己的屁股都是歪的,根本就没有想过这个制度好的一面,只喷他坏的一面。”

    “谁特么的才不是人呢?”

    ………………

    崇祯也是攥紧了拳头,斗志昂扬。

    自挂东南枝

    “明朝的税率是所有炎黄朝代中最低的,没有之一!”

    “把这些财富全部留在了百姓手中,”

    “难道这也是罪不可赦吗?”

    ……………………

    李自成的脸色相当难看,没想到自己的第一句话就被陈通喷成了狗。

    而汉武帝等人也是口诛笔伐。

    虽远必诛(千古霸君)

    “陈通说的不错,有的人就是太不要脸,那是为黑而黑。”

    “喷朱元璋的顶层设计有问题,那你怎么不顺带提一下朱元璋藏富于民的事情呢?”

    “如果把这两件事情综合一下,你还觉得这种制度一定是错的吗?”

    “如果让百姓去选,你觉得他们会选哪一种?”

    “是让他们多交税赋,让国富民不强,”

    “还是让他们少交税赋,让民富国不强呢?”

    “你不要告诉我朱元璋采取了这种制度以后,就会造成国不富民不强的地步?”

    ………………

    皇帝们都是纷纷摇头,一个制度到底倾向于哪里,其实从设计的时候就可以看出来了。

    陈通此刻就给大家进行了一番科普。

    陈通

    “很多人把经济制度想的太简单了,觉得我上我也行,这就非常可笑。

    真以为那些绝代人杰就那么好当吗?

    首先在顶层设计的时候,就存在二选一的问题。

    选择一,多收税赋。

    那可以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王朝可以用这些钱来做更多的事情。

    但是,这样也会让当时的百姓生活相当拮据。

    选择二,少收税赋。

    那的确会让王朝损失很大的经济实力,王朝甚至不得不停止一些大型的工程。

    但是,百姓手里就会有很多钱,幸福感很强啊!

    这就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要么让国富,要么让民强。

    有的人可能在这个时候就要抬杠了,说我可以选择第三条路,那就是让国富民也强。

    但你去调查一下,能让国富的同时也能达到民强的,那必须要满足一个非常苛刻的条件。

    那就是生产力大爆发!

    那是需要你自己的生产力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才能造成社会经济总量的总体跃迁。

    如果你的经济没有从量变发生到质变的时候,你只能在国富和民强中二选一。

    这就是必然的宏观经济规律。

    所以很多王朝就要千方百计地提生产力,要让自己的科技技术发生一次质的跃迁。

    这样才能在实现国富的时候也达到民强。

    但很显然,在古代王朝,若没有特定的历史机遇,是不可能实现的。

    其实在古代王朝中,隋朝就是一个特例中的特例。

    它就是碰到了生产力整体跃迁的时候。

    那就是杨广再一次地打开了尘封已久的丝绸之路。

    并且杨广是用大运河连通南北,加速了物流速度,还打造了南北双经济中心,

    彻底打通了国内贸易和国外贸易的贸易枢纽,把炎黄变成了整个世界的贸易中心。

    这才让隋朝能够有国富民也强的基础。

    可惜杨广没有藏富于民,如果杨广藏富于民了,那么杨广就是炎黄历史上最典型的国富民也强。

    因为他是生产力大爆发造成的必然结果。

    而在其他时期,很难有这样的历史机遇,你的生产力无法总体跃迁,

    你的社会生产总值在一定时间内基本持平的,

    那么你把社会总财富揽在了王朝的财政里面,那就只能让百姓少一点利益。

    因为这些财富,你是靠多收税赋而来的。

    懂不懂?

    你看看,刘邦,汉武,李世民,他们在发动战争的时候,都必须增加税赋,这就是因为,他们无法做到,国富民也强。

    在这个时候,就要牺牲百姓的利益,增加王朝的财政实力。

    现在你还觉得朱元璋的这种顶层制度,它一定是错的吗?”

    <scrpt>();</scr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