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一批人才?母后,您太伟大了!这正是我期盼的,快说吧,都有谁?”煜祺皇帝听母后说可以给他推荐一批人才,瞬间甩掉了愁绪。

    “别急,听母后一个一个给您说。”瑾瑜皇太后一脸慈祥地看着儿子,娓娓道来:“第一个要给你推荐的是文纶,他曾是你父皇身边的臣子,一路走来,他支持母后,支持年幼的皇帝,我们有目共睹。所以,你可以大胆任用此人。”

    “好!我可以让他做相国,总管国家大事。”

    “如果这样,皇帝就省心多了,他可是足智多谋之人。”瑾瑜皇太后微笑着说道。

    煜祺皇帝折服于母后的眼力,对她推荐的人信任重用,可一个文纶不能解决整个朝廷的事啊,他还需要更多的能臣干将。

    “接下来母后要推荐的人是谁?”煜祺皇帝满怀期待地问道。

    瑾瑜皇太后拍拍儿子的手,笑着说:“皇帝,别着急,在朝中的大臣中,多的是才华横溢之人。哀家这第二个推荐给皇帝的人就是晟智。

    “晟智大人我接触过,确实智慧过人。”煜祺皇帝赞同地说道。

    “是啊,他心思灵敏,处事稳健。处理起朝政来有自己的思路,面对难事也总有良策。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忠贞不渝,他敢于不惜生命去抵制昊英。就是因为他一直支持我们,得罪于昊英,后来受到迫害,被无故削职,罚去为先帝守陵了。现在重新起用他,他对皇帝感恩戴德,他肯定会全力以赴做好你交给他的差事。”

    “朕知道晟智的忠诚以及他给朕的帮助,朕的皇位有他的功劳。现在他已回归朝廷,朕把他升为一等伯,让他继续帮朕理政。”

    “好!”

    “母后,还有其他人选吗?”

    瑾瑜皇太后看儿子处事如此果断,甚是满意,她点头微笑着说:“丰淳与我们一直和睦,他军功颇多,擅长军事。现在,虽说皇帝一统天下,但无终国有些地方还不太平,所以,丰淳也是可用之才。如果皇帝能用他,我保证他也会忠心耿耿为国效忠。”

    “朕熟悉丰淳,在军事方面,朕要依重他,可升他为二等公。母后,还有他人可用吗?”

    瑾瑜皇太后看着他那急切的样子,笑着说:“皇帝别急,我们还有一些官员可用。比如说陶隐,他默默支持我们很久了。这么多年来,一直与我同心,所以,你但用无妨。”

    “母后说的是,朕也领教过他的智谋,定会重用。”瑾瑜皇太后看着少年老成的煜祺皇帝,心有怜爱又甚感心慰。

    瑾瑜皇太后想了想,又说道:“另外,诺朗年龄大了,就让他只管理皇宫吧。让他轻松一点,可以保重身体。”

    “好!那他主持的天知衙怎么办?朕很需要这个衙门的。”

    “我知道此处重要,虽然诺朗不干了,但这个衙门会继续存在,并且我已经想到了合适人选。”

    “哦?谁啊?谁来给朕管理天知衙?”

    “陶隐。”瑾瑜皇太后缓缓说出了这个名字。

    煜祺听罢一拍手,道:“好,那就让他做天知衙主事吧。”

    “可以,不过要让涵德做陶隐的助手,这样,皇帝用起他们来更方便。”

    陶隐曾是诺朗的手下,可他毕竟也在昊英手下多年,煜祺和他打交道不多。涵德则是诺朗的儿子,并且一直是煜祺皇帝的贴身侍卫,两人极其熟悉,交流起来畅通无阻。

    听着母后如此安排,煜祺皇帝满面笑容地说:“是!母后。您想的真周到。”

    就这样,瑾瑜皇太后凭借自己的一双慧眼,为煜祺皇帝挑选了一批可用之臣。煜祺皇帝听从了母后的建议,重用了文纶等人,并正式公布文纶、晟智、丰淳和陶隐为辅政大臣。

    之后,在这些人的鼎力支持下,煜祺皇帝顺利实现了无终国权利的过渡。

    朝中之事看似逐渐平稳下来,但是,朝局之外还有不少隐患。

    当时的社会矛盾复杂多变,昊英时期的血腥镇压并没能完全剿灭梦柏余部。当年收兵时,还有万余人在各处活动。煜祺皇帝亲政之后,这一矛盾加剧,梦柏余部势力呈壮大趋势。

    煜祺九年,定亲王孔德、谨亲王尼堪相继在与梦柏余部的战斗中战败身亡。消息传到瑶苑,举朝震惊。无终国来到瑶苑后首次在军事上遭遇了巨大挫折。

    煜祺皇帝看到这些奏报,泪流满面却无计可施,只能去向瑾瑜皇太后问计。

    其实,瑾瑜皇太后一直在关心此事,注意着事态的发展。她纵观全局后意识到昊英时代的高压政策该结束了,有了这个指导思想,她心里逐渐形成了解决此事的方案。

    当瑾瑜皇太后看着忧心忡忡的煜祺皇帝走进殿来后,让他坐在自己身边,微笑着问道:“皇帝如此忧虑不安,是不是担心梦柏余部势力的发展?”

    煜祺紧皱眉头,道:“是啊,母后,这刚消停了没几天,众多的梦柏余部势力又抬头了。他们是不是成心和朕过不去啊,欺负我小嘛。”

    瑾瑜皇太后哈哈一笑,道:“皇帝,这些人可不是成心和你过不去,他们想的是自己的活路在哪里。你想想,他们入山为匪,朝廷对他们围剿不断,他们如何生活?他们也是人呢,也要为自己找条出路不是?”

    “他们这样闹下去,怎么可能找到出路。”煜祺皇帝气愤地说。

    “皇帝还想继续派兵镇压吗?”瑾瑜皇太后试探地问道。

    煜祺皇帝看看母后,一脸愁容地说:“朕倒是很想派出强兵,把那些破坏国家安定的势力一扫而光。但是现在国库空虚,实在拿不出太多的钱来打仗。”煜祺皇帝说着,羞愧地低下头去。

    瑾瑜皇太后看着儿子那为难地样子,心疼不已,忙给他出主意说:“儿子啊,这世上的问题很多,可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多。一种方法不行,我们再换种方法来试试,也许就灵了。”

    “那母后有什么好的办法吗?”煜祺皇帝疑惑地看着母后。

    瑾瑜皇太后循循善诱道:“皇帝,你想想,如果面对湍急的水流,你去筑坝拦截,大坝是不是可能会被冲垮?但是,如果你不去拦截,而是开挖出一条小河把水疏散出去,是不是就可以减轻水患了?”

    “道理应该是这样的……”煜祺皇帝边想边说道。

    瑾瑜皇太后看儿子似有所悟,又继续说道:“现在,我们面对的这些屡剿不灭的余匪,不妨换一种方法。既然无法消灭他们,就争取他们吧。他们也生活在无终国境内,也算是皇帝的臣民。皇帝对他们可以采取安抚的政策,试一试,看看效果如何?”

    煜祺听明白了母后的话,问道:“母后的意思是不再派兵去剿灭他们,而是出台一些措施对他们加以安抚?”

    瑾瑜皇太后看儿子如此机灵,马上冲着他点点头,笑着说:“是啊,这世上的人,有谁不想活下去啊?虽然这些人身为叛军中的一员,但他们也是有父母妻子、好友亲朋的人。皇帝不给他们活路,他们自然要闹事。但是,皇帝设身处地地去想一想,如果他们可以回到家里,安居乐业,谁还愿意进山为匪呢?再说那梦柏已死,他们现在效忠于谁?可能他们自己也说不清楚了。”

    煜祺听着母亲的话,不住地点着头,想了想后,说:“母后总能为别人着想,您说的极是。朕改变一下策略,不再派兵镇压,而是用减免赋税、招抚流民、奖励地主招民垦荒等等措施来缓解社会矛盾和压力,母后看可以吗?”

    听儿子一口气说出这么多办法,瑾瑜皇太后笑着说:“当然可以!皇帝就是聪明,总能想出好办法来。皇帝可以再和大臣们商议一下,看看如何颁诏天下吧。”

    煜祺皇帝得到了母后的认可,开心地笑了,一个大问题终于又找到了解决办法。面对梦柏余部的强烈对抗,瑾瑜皇太后又为儿子想出了新招,煜祺皇帝听后非常认可,他马上与群臣商议,通过了和母后一起商定的决策。

    煜祺皇帝颁旨天下:“煜祺十年五月以前,凡是啸聚山林、劫掠道路、曾为土贼者,无论人数多寡、罪责大小,只要能真心悔过,自首投诚,尽赦前罪。”

    此告示一出,在无终国引起了巨大反响。煜祺皇帝的告示无异于对梦柏余部进行了攻心战,许多散兵游勇都趁机回家去了,不再为那些污合之众卖命。

    煜祺皇帝见此招有效,不动兵力就能瓦解对方的势力,非常高兴,也深深为母后的智慧所折服。此后,他又多次发布谕令,允许梦柏余部的人投降自新,并且由当地政府合理安置。这样,就使得那些想回家的人放弃了对抗行为,暂时缓解了矛盾。

    在这次行动中,丰淳和铿锵深入到梦柏余部活动最猖獗的地区,与他们周旋,直至当地大部分人归顺,平静下来之后,两人才回朝复职。两人立了大功。

    丰淳曾受瑾瑜皇太后之恩,还算和顺。可铿锵却有些不同,梦柏余部曾试图拉拢他,虽说最终留了下来,可也成了煜祺皇帝比较头疼的人。

    对于这事,洞悉世事的瑾瑜皇太后对煜祺进行了及时有效的提醒,她说:“铿锵在军事上是个人才,如果他与梦柏余部联手,则是无终国的祸患,所以皇帝一定要与他和睦相处。”

    煜祺皇帝也深知此人的关键性,他老谋深算,不是轻易可对付之人。自己太过年轻,肯定不是他的对手,所以,稳住这样的人还要靠母后的智慧。

    于是,煜祺问母后道:“朕知道这个人极其重要,所以,朕会给他道谕旨,明明白白告诉他朕不会轻信别人说他的坏话。可是,我感觉这还不够,另外,母后还有没有其他办法来安抚他?”

    瑾瑜皇太后微微一笑,说出了一个令煜祺震惊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