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二十四章 淞沪抗战结束

    此内容m.htzyk.首发    来到火车站,映入眼帘的是一堆堆木箱,从站台到站外,堆满了蒙着白布的货物。

    只是一看,李信衡就知道这些东西不是军用物资,军用物资不会这么干净,更不会用白色布罩着,枪支弹药的木箱会掉屑蹭黑,火炮之类还有油腻,通常都是用耐脏的麻布来盖。

    周建兴参谋长上去随意拍了一下,嗯?

    掀开白布,发现这底下是一台留声机和一台钢琴,气氛瞬时降到了冰点。

    站台上很快跑过来几个士兵,拦住周参谋长说道:“这些是委座夫人的货物,请勿触碰。”

    周参谋长回到李信衡身边,拍拍肩膀,让信恒兄别上火生气。

    李信衡当然不会生气,对于这一幕他早有预料,这火车站里都是各种奢侈品,金银珠宝,洋装旗袍,上流人的钢琴留声机...

    因为淞沪战事,江南一带的富人们都开始跑路,把自己的财产运往内地,他们乱七八糟的东西就占用了全部的铁路资源,致使潭州兵工厂的补给送不上来。

    那些权贵才无所谓什么战事,只要满足自己的娇奢生活就行,前线战士死多少他们都不关心。

    占用铁路资源运财富都不算最离谱,毕竟第一夫人连驼峰航线运钢琴的事情都能做出来,现在这点不过小意思啦。

    “走吧走吧,我们回潭州。”李信衡扭头离去。

    生气也没什么用,怨天尤人不如自己回去奋斗,淞沪抗战之后南方会有一段和平时期,可以建设家乡,训练军队,等到全面战争爆发再跟小鬼子血战。

    需要多少军队,才能对日军全面战争有强力的抵抗呢?

    六十个整编德械师?一百六十个都不够!精锐部队被脑残统帅指挥着,数量多少根本没意义,更何况校长的情况根本组不出那么多德械师。

    从1927到37年,号称黄金十年,但这段高速发展期是靠大量出售战略资源和借贷款换来的,因为校长真正能管理的地方不多,有税收的地方不多。

    绝大部分地区还是被军阀控制着,军政税务都由军阀自己做主,一份钱都没校长的份。

    军阀压榨当地民众,天价税收的敛财,而这些钱多用于内斗,跟自己人较劲消耗的差不多了,真等全面战争爆发的时候,老兵死的死残的残,好装备也在内斗中耗尽,一群壮丁连枪都没有就上战场。

    李信衡不能改变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城市,每一个军阀,他只能管好自己,希望在黑暗中这一丝烛火能让别人有所醒悟。

    第13军将士,经过了一个月的战斗,却因铁路资源紧张要步行回家,从沪城到潭州整整一千公里路。

    在回程的这段时间里,淞沪战事已经结束了。

    日军一共派遣了陆军三个师团、一个旅团,海军陆战队两万人参战。

    在最后几日的疯狂攻势里,与守方激烈交战,双方均损失惨重,甚至还展开了大规模白刃战,阵地几度夺还。

    校长的嫡系王牌师没有让人失望,第87、第88和中央教导总队,武装税警团浴血奋战,与蔡将军的第十九路军一起英勇抗敌,损失颇多。

    当然,校长的嫡系部队是最后期才入场,养精蓄锐几个月了,战斗时有全力可用。

    而蔡将军的部队从头打到尾,比李信衡的第13军战斗时间更长,损失更惨,主要牺牲的将士也是来自第十九路军。

    最终到淞沪抗战全面结束时,中日双方战损比定格在五比四,防守方伤亡一万八,进攻方伤亡一万四。

    表面上看日军是小胜,但确实实际上的战略性失败,血战一场劳师动众,却没能达到占领沪城的战略目的。

    在签订的停战条约当中,双方各自退回战前控制区,并规定,双方在市区驻军不得超过一万人,其余则无硬性要求。

    若没有李信衡,若陆军整备计划没有提前五年展开,若淞沪抗战没有打的这么漂亮...

    那条约将对校长极其不利,历史上就将沪城划为了非军事区,致使未来淞沪会战初期的大失败。

    3月中旬,随着战争全面结束,权贵们不向内陆转移资产了,铁路资源总算是有闲。

    已经徒步行军半个月的第13军将士,终于坐上了火车返回家乡潭州。

    (ps:能不能给点鲜花给点票啊,评论区热闹一点,难道根本没人看这本书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