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五十五章 第二集团军

    此内容m.htzyk.首发    1934年秋季,第13军迎来新一批进口武器装备,包含105毫米榴弹炮、37毫米战防炮、20毫米机关防空炮,还有最最重要的...车!

    李信衡在潭州山内掩体建造了十个油库,能储存汽油、柴油五万升,这些油料储备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少之又少,但对于一支部队来说已经是非常可观的数目。

    额...其实这点油放在欧洲根本不够用,一个装甲师配备数百辆坦克、装甲车、汽车,一天的作战就能把五万升油料耗尽。

    不过在东方战场嘛,环境不一样装备也不一样,油料是相对节约很多的。

    李信衡进口了小批次德制222型装甲车,全部用于给潭州兵工厂逆向工程,并在未来仿制生产,因地制宜的进行改进,将那些高难度技术想办法用“土法”弥补,哪怕做出个民用小汽车套铁壳,也充分够用。

    其次是整整一百辆军用卡车,这些车辆主要用于承载士兵快速机动,也用于武器弹药的补给工作,李信衡还特意对生产厂家提出了省油的要求,德方进行改进后交付,最终的油耗还是没降下来。

    这些卡车在满载情况下百公里耗油达70升,一箱油连两百公里都跑不了,李信衡看着数据都要怀疑现实了。

    21世纪小型车辆的油耗都是个位数,重卡也就四十以下的程度,那是因为汽车技术经过长期发展进行了大量的优化,各种各样的节油科技都是战后才开发的,二战时期还没有节能减排这一说。

    此时代汽车油料消耗都非常惊人,李信衡购置的这一批卡车已经算很低能耗的了。

    如果看看二战时期的重型坦克油耗会更加感人,虎王坦克在行驶环境优良的情况下,百公里油耗为650升,比21世纪燃气轮机坦克的消耗还大。

    李信衡将所有的卡车编入第22师,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到一起,打造一支半摩托化部队,用于战时的快速反应和战略预备力量。

    当然了,在东亚战场作为战争主力的还是步兵。

    第13军通过三个月时间的征兵,新建两个步兵师,因为没有得到金陵的正式部队番号,目前还是叫做暂编第一师和暂编第二师。

    说来也是凄惨,因为李信衡严禁强征和抓壮丁这一行为,所有参军入伍必须遵循自愿原则,所以征兵三月仅仅招到了一万五千人,两个新师都有近半编制空缺,有待后续补充。

    第13军是在淞沪抗战打下赫赫威名的,能与日军王牌师团打出接近一比一的战损,在这九州大地上属于绝对精锐一级,再加上李信衡管理湘省以来的良好口碑,民心支持度是很高的。

    即使如此也没能将新编的两个步兵师招满人员,想想那些本来口碑就奇差无比还没什么战绩的军阀部队,他们还想找志愿兵?只能强征和抓壮丁。

    “四个师,每天开销太大了,我们真能养得起么?”周建兴问。

    李信衡认真的点点头:“国防是重中之重,再穷也不能减。”

    两师组建完成约一周后,金陵方面的正式任命文件下发到潭州,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三军番号下达,下辖第24、第25步兵师。

    第十三军与第二十三军组成第二集团军,李信衡晋升陆军一级上将,担任集团军司令长官、周建兴晋升陆军中将,担任集团军参谋长。

    原本集团军这个编制是在全面战争爆发后才设置的,但因陆军整备计划的需要,校长便对麾下中央军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改编。

    第一集团军自然是他的嫡系亲儿子,由中央教导总队、中央税警总团、中央战车营和第36、第87、第88师组成。

    紧接着排在后面的第二集团军就是李信衡的部队,可以看出校长他老人家愈发信任和重用了,李某人的地位甚至超过了很多黄埔系将领。

    要知道国民革命军的陆军一级上将仅有九人,李信衡位列其中就足以见得当下的地位。

    李信衡的加官进爵自然引起了很多校长嫡系的不满,但也没人多嘴提,眼下李某是校长的红人,陆军整备计划靠他,西南建设靠他,对日战略防御计划也靠他。

    虽然没经历过北伐、不是黄埔出身、也不是校长老乡,“资历”远远不足,但能力摆在那,大家有些不满也就是心里吐槽吐槽。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