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三月下旬的琼州府,气候宜人,

    当奋勇号抵达海口卫所时,那里一片忙碌的景象,郑锦去年敲定的炮台、棱堡都拔地而起,防卫森严。

    郑锦走下码头,远处刚好归来了几艘渔船,走近一看,捕捞到的竟大都是肥美的大黄鱼。

    大黄鱼分布于黄海中部以南至琼州海峡以东的中国大陆近海及朝鲜西海岸,雷州半岛以西也偶有发现。

    大黄鱼肉质较好且味美,松鼠黄鱼为筵席佳肴,营养丰富。

    老乡,在哪捕的大黄鱼?

    郑锦上前去跟渔民亲切的交谈了几句,得知他们运气不错,出海没多久便在海峡附近捕捞到了鱼群,

    郑锦又随口问了问渔民的生活近况,都对官府大加赞赏,

    自琼州府收复后,郑锦便削减了多项苛捐杂税,令百姓的负担大为减轻,

    顾炎武主政琼州以来,有意打压的也只是地主豪强,对普通百姓已颁布了多项惠明政策。

    所以别的人还不敢说,底层百姓对郑家确实是发自内心的拥护。

    郑锦很快从海口卫所到了琼山县城,见到了顾炎武、郭槐等人。

    他们的检地查民已经结束,根据最新的统计,全府有汉民41万,比郑锦预料中的要少,但与之前账面上记载的相比,也整整多出了十一万口!

    得知这个情况后,郑锦首先问一直领兵驻守此地王启年,

    地方上可有图谋不轨之举?

    王启年道:

    昌化县有位姓陈的举人,计划引黎人下山作乱,幸好发现及时,全家已被抄没了。

    黎人?

    郑锦陷入了沉思之中。

    黎人是琼州府的土著,大都生活在琼州府的中、南部地区,最早见于唐后期刘恂著的《岭表录异》一书:

    儋、振夷黎,海畔采(紫贝)以为货。

    明代以来,琼州府的汉黎矛盾一直很深,

    弘治十四、十五年,儋州七方峒的黎族头人符南蛇,就曾发动过一场规模浩大的叛乱,歼灭了官军3000多人,朝野震惊。

    随后,朝廷调遣征瑶将军毛锐率汉达军土兵10万人增援琼州,历时一年有余,才将叛乱镇压了下去。

    嘉靖十八年,崖州和陵水的陈那任、陈那红等黎族头人,纠集了崖州诸峒的黎民叛乱,声势越来越大,

    最后波及了万州、陵水和崖州等广大地区,参加叛乱的黎人有二百七十余峒,

    海口卫所的指挥俭事张世延带兵去镇压,竞战败身亡。

    巡抚两广都御史蔡经只好奏请朝廷,纠集两广官兵十万亲自带兵征讨,虽然最后胜利了,但期间也遭遇了多次败仗,损失十分惨重。

    万历四十年(1612年)十一月,崖州诸黎再次树起反旗,很快波及大半个琼州府,多次击败官兵后乘势包围州城。

    最终还是朝廷从两广调来大队官兵,并从广西调来苗兵作药弩手,重新纠集全岛官军之大部,分七路合力进攻,才总算是平定了这次黎乱。

    这先后三次大规模的叛乱,虽然有大量经济上、政治上的因素,但是多年来双方的反复厮杀,已结下了很深的矛盾,

    万幸的是,自万历四十年那次叛乱以来,双方总算维持了四十多年的平静,

    双方之间的矛盾,也随着时间的流逝,已淡化了不少,不再像以前那样完全势同水火、不可调和。

    顾炎武略带着些考校意味的问郑锦:

    世子,你意欲如何处理与黎人的关系?

    郑锦道:

    琼州府的和平来之不易,不可轻易破坏,要极力改善与他们的关系,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

    黎人凶勇好战,若是能辟为兵源,跟我们一起打鞑子就更好了,

    不过,友善的度要把握好,可不能让他们误以为咱们软弱可欺,总之恩威并施就是了。

    正该如此!

    顾炎武听后,大为赞许,

    琼州府的各类矿藏,大都在黎人的势力范围内,不妥善处理好与他们的关系,实难开采那些矿石。

    前些日子琼州运往大员的几船铁矿,其实开采自一个小型铁矿。

    琼州府沿海很少有矿产资源,基本都地处岛屿的内陆,和黎人结下较好的关系,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

    比如以质优、品位高闻名国内外的石碌镇铁矿,其储量约占全国富铁矿储量的70%,最高品位达68%居全国第一,是亚洲最大的富铁矿场,正是地处昌化县的内陆,

    而昌化县,即位后世的昌江黎族自治县,那里的黎民还是很多的。

    一会后,顾炎武竟找来了几个黎民过来,以便郑锦更好的了解他们的情况。

    这几个黎民都会说汉话,他们是熟黎,也就是被编户齐民,纳税当差的黎民。

    琼州府各县都有不少这样的黎民,他们自己则自称是布配黎。

    布配黎汉化程度已经很深,说得是琼州话――也就是海南话,这在琼州府有官话的作用,姓氏也是用汉姓。

    至于文字黎民现在并没有属于自己的文字,后世直到1957年,才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黎文。

    经过询问,郑锦得知熟黎多半有些田地,但因不善耕作,产量比汉人的地少得多,

    多数人还得向峒主佃种些土地,打短工,平时无事就去山里打猎,或者采红白藤拿到市上去卖换盐米农具,

    不过以前到汉区不但要过巡检司,可怕的是路上还有明(后来是清)军的营地,

    一旦遇上了军队,轻则被勒索过路钱,重则货物都被抢去,小命都不保,因此多数人的日子都过得很苦。

    即便是这么苦,但他们这些熟黎已日子已是相对较好的,那些完全不懂农耕的黎民过得更苦。

    由于以前的交战,当地黎人对官府是颇有仇隙的,而且他们还很痛恨集市上的汉人小贩,

    因为黎民的山货卖给那些小贩,根本卖不出几个钱,一头山猪也换不到二三斤盐,

    他们都喜欢汉人的铁农具,但是价格贵得离谱,几大篓谷子才能换一把镰刀,

    除了峒主和少数有钱的地主,有几个人买得起?

    所以要想改善与黎民的关系,可谓任重而道远。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