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郑锦受封忠孝伯,陈永华也升为了东宁知州,

    大员这边少说也有十余万人口了,郑成功便正式将这里的北港县、神木县、基隆港等地全都统合做了一个州,并命为东宁州,陈永华就是第一任知州。

    当然了,像东宁州、琼州府这些海外之地,郑成功原则上还算交给郑锦全权处理,

    一心北伐的郑成功,对这些偏远的地方完全看不上,更无心打理。

    十月初八,郑锦、陈永华等人从厦门回到了神木县,民众夹道相迎,欢呼声震天,

    显然,闽安大捷的消息也早就传到了这里,而且与以往的捷报不同,这次可是郑锦带着东宁子弟兵打的!

    东宁州各地百姓得知闽安大捷后,心中都升起了浓浓的自豪感,

    许多人直到这一刻,才终于完全融入了东宁州,而不仅是将这里当作一个过路的客栈。

    所以说战争若是能打赢,从物质到精神等方方面面的积极意义,是千金万两都买不来的。

    ……

    回到神木县后,郑锦首先急着做的第一件事,是整天与工匠师傅在一起,对各种武器进行改进。

    不得不说,闽安之战之所以能打赢,除了地利外,火器上的压制也起了至少三分之一的功劳,

    但同时,也暴露了许多问题,

    其中一点是火器的哑火问题,

    在火器生产的实验时,军械兵工厂所自产的火器已将哑火率,控制在了一个较低的范围内,

    但在闽安之战中,郑锦发现火器的哑火率竟比实验时高出了至少5个百分点!

    这是因为实验火器时,忽略了天气对火器的影响,

    其实不仅是火器受雨天的影响较大,弓箭在雨天同样也是不能作战的,

    因为弓体与弓弦会吸收雨水甚至湿气而变软丧失弹性,导致威力大降或者无法射击,

    即使用钢臂弩免去了弓体软化的问题,弓弦的软化也是无解的。

    相对的,火器兵的不能使用,仅在于雨天时,不管火绳枪或是燧发枪炮,淋雨都会有影响的。

    但这指的只是下雨天。

    如果是高湿气环境,例如海边、河湖、南方热带等地,弓箭威力大幅下降,火器却降的较低。

    另外如果是雨天的守城战,弓箭无法发射,但火铳只要在要塞等可以挡雨的地方可以照常作战。

    当然,雨水会大幅缩短子弹射程,但是雨水对箭只的射程影响更大。

    因此,火器兵的全天候能力,实际上是比弓箭手高一些的。

    这也是蒙古与清虏等游牧民族南侵时,在北方作战时非常容易,

    但是在海岛、海边,或者南方湿热地带作战时,战力大幅降低的主要原因。

    夏天湿气高,弓箭骑射威力大减,射出的箭软绵绵,

    当然了,战斗力下降还有其他的因素影响,如:;北人不喜热、不耐暑等。

    为了降低雨天对火器的影响,郑锦与各位工匠师傅商量过后,暂时给出的改进方法是增加三角帽、雨披和刺刀。

    三角帽前面尖后面宽,既能遮阳,也可以挡一下雨,

    而雨披则是雨衣的一种,但比较宽长,与后世用于雨天骑摩托车的那种有些类似,前面留个枪口发射。

    若是雨势实在太大,那就只能上刺刀拼命了,不至于让火器成为无用的烧火棍。

    当然了,这些办法其实都是治标不治本,

    要想彻底解决问题,还是要从火器的制造工艺上解决问题,

    比如在雨天的哑火率,火绳枪就远比燧发枪要高许多,

    因为燧发枪的设计上,一般都带个皮制或者金属盖子,即使是雨天,燧石的发火也是没有问题,倒是发射药比较容易受潮而不响。

    而到了更往后的击发滑膛枪,防雨性能就更上一筹了。

    而现在郑锦麾下的军队中,火绳枪的占比其实更大一些,这一点必须得扭转过来!

    将火绳枪变为燧发枪,并修改枪托形状,使之接近标准的步枪构型,再加入改良的准星与照门,每把枪的成本都陡然增加了不少,

    但这种成本的增加,无疑是值得的。

    燧发机加上纸包定装子弹,使燧发枪的射击速度比火绳枪快了三倍,

    平时的演练中,燧发枪能达到每分钟5发的极限射速,战场环境推估射速约每分钟3发左右(

    斐特烈大帝时代的精锐普鲁士火铳兵经过残酷训练,曾在战场上达到5发/分的射速)。

    并且由于纸包定装,而不会有装药过多造成的膛炸之虞。

    另外,燧发枪与火绳枪相比还有其它的优势,

    例如火绳机需要在战前准备火绳,并且一根火绳通常只能持续30分钟,需要频繁更换,

    又由于其结构因素,通常只有50%的点火率,也就是说扣两次扳机,可能有一次不会点火。

    而燧发枪的点火率则达到了85%,平均扣七次扳机才有一次点火失败。

    最后,燧发枪点火反应比火绳快,扣板机到发火的延迟时间短的多,这使其瞄准射击的准确性比火绳枪高不少,也是优点之一。

    凡此种种,皆使燧发枪的战斗效率大幅提升,因此郑锦现在已没法继续忍受军中火绳枪的占比,仍如此之高了!

    以前神木县的军械兵工厂,根本没法生产燧发枪,

    但经过这些年的不断摸索,也不知拆毁了多少把从葡萄牙人那里购买的枪支,工匠总算将技术要领全部掌握,

    所以在技术上,大规模生产燧发枪现在已完全不成问题,

    因此随着郑锦的一声令下,东宁州各地的士兵变开始了火器的更新换代,

    每个士兵拿着新到手的燧发枪,都爱不释手的擦拭了一遍又一遍,

    在燧发枪的木制枪托中,藏有维护工具,

    里面的玩意儿还不少,包含擦枪布,折迭起来的通枪条,一小罐枪油,

    此外还有一个用来在野营时临时铸造铅弹的小铁模,以及一个恰好可以容纳一份发射药的小铁罐。

    此外,新装备的刺刀锋利好看,在阳光照射下银光闪烁,现在也成了一众士兵的最爱……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