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08章 阿瑜陀耶

    船队离开西贡后,绕过金瓯角,向西驶去。

    不一日,商队便抵达了泰国。

    泰国,古称暹罗王国,现在正处于阿瑜陀耶王朝时期。

    这个阿瑜陀耶王朝,华人更习惯称其为大城王朝,其首都阿瑜陀耶城坐落在现代曼谷东北100公里的河心岛上。

    阿瑜陀耶的意思是永远胜利之城,大城王朝以这里为统治中心,在泰国历史上统治达600年之久。

    虽然现在的暹罗王国还没有统一,但是阿瑜陀耶城已经蔚为壮观,市区面积已经扩展到了15平方公里。

    按照英国人的记载,这里的人口数量大致和伦敦差不多,也就是说,至少有二十万人。

    即使按照人口大国大明的标准,在这个时间节点,二十万人口的城市也是规模很大的了。

    在它的鼎盛时代,据说有一百万人口,

    在中南半岛的历史长河中,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都曾称霸一时,

    但现在柬埔寨的高棉王朝已经没落,越南正处于南北分裂时期,实力都处于低迷,

    而大城王朝时期的泰国,东吁王朝时期缅甸,却都还处于强盛时期,

    别管军队的质量如何,数量绝对不少。

    就连荷兰人、英国人、西班牙人这些欧洲强国,现在都是不太愿招惹这两个国家的

    阿瑜陀耶城建在三河汇流的一个大岛上,水上运输非常发达,

    来自南方的水产和北方的农产在这里汇集、交易,甚至远自中国的产品也从海上源源不断地运来。

    恩佐、周兴等人在港口上岸后,一路走来,只见城内王宫瑰丽,佛塔如林,商业之繁华在东南亚应该算是首屈一指,丝毫不亚于巴达维亚和马六甲。

    路易十四的使臣曾这样描述:尽管在浑然的天地间,寺庙是唯一突兀的雕琢,但我不曾见过比这更秀丽的了。

    比较可惜的是,后人再也看不到这座城市的一切了。

    在原本的历史上,到了1767年,阿瑜陀耶被缅甸军队占领,城中所有王宫、佛寺、城门、民宅全部被焚毁,顿成废墟。

    阿瑜陀耶城被毁之后,泰人迁都曼谷,这里逐渐变成了成为了无人的荒野,后人只能看到些残垣断壁而已。

    恩佐进城后,面见了大城王朝负责外交的官员,提出了长期购买这里的稻米,并且打算在吞武里建立商站,以及在暹罗获得贸易特权的要求。

    为此,恩佐表示,郑家可以为暹罗提供他们所需的大明奢侈品,以及至关重要的刀制兵器。

    现在大城王朝的君主是那莱王,他得知了这事后,陷入了沉思之中。

    东南亚的冶金和手工业一直很落后,过去暹罗的刀剑,大部分都是从日本进口的,

    此外,他们还用出口商品,换来日本白银,然后再向葡萄牙人和荷兰人购买火药、火绳枪和大炮。

    而日本的贸易一但中断,这些东西就都没了着落。

    现在暹罗时常面临着缅甸的威胁,缅军甚至一度攻占了清莱和清迈。

    在这个时候,如果能多一个稳定的兵器来源,显然是件好事。

    而且郑家的距离,比日本不知近了多少,往来运输也便利许多。

    郑家的刀剑品质怎样?

    那莱王询问道。

    臣子立即呈上了恩佐给他们带来的样品:一把标准的精钢砍刀。

    那莱王仔细的把玩着刀,满意的微微颌首,觉得这刀的锋利程度完全不比倭刀差多少,且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这刀其实是东宁的军械兵工厂在获得鸿基煤矿后,开始锻造的,

    在优质煤的加持下,又采用了最新的锻造技术,质量当然达到了一流水准。

    像这种冷兵器,出口到东南亚根本无妨,除非是火炮和燧发枪,才需要谨慎考虑。

    那莱王于是在心里已基本同意了郑家的要求,不过他并没一口答应下来,将此事交给了掌管外交的臣子去处理,看能不能多要些好处。

    那位臣子略有些迟疑的问:郑家要在吞武里建立商站,是否要再多考虑一会?

    那莱王摆了摆手:不必,尽可答应他们。

    吞武里就是在现在曼谷的西岸,现在由于北大年的资源和地理条件,并没有发展起来,他的兴起还是阿瑜陀耶王朝灭亡后的事情了。

    其实现在除了暹罗的核心阿瑜陀耶地区外,西南各部只能算统一在暹罗旗下的联邦或邦联。

    16世纪的泰国有三个王国:素可泰、兰纳泰、帕尧。按中国的习惯,称他们为三泰。

    三泰长期以来都是联盟关系,直到后来华裔商人的后代乌通王建立的阿瑜陀耶(大城)王朝取代素可泰,打败了高棉人,这才使得素可泰成为大城王朝的藩属,

    至于兰纳泰,作为暹罗王朝的附庸一直生存到19世纪。

    后世的曼谷地区,现在还是莽莽丛林,曼谷本身不存在,能够使用港口只有湄南河西岸的吞武里而已。

    暹罗这地方的稻米,是郑锦未来布局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吞武里是湄南河的出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便于吸纳湄南河流域的大量稻米。

    泰国的东北是高原地形,由于山地阻隔形成了阴雨气候,夏季干旱,雨季水量又过大,并不适宜耕种。

    而泰国在后世排名全球前三的稻米出口,完全是湄南河沿岸的功劳,

    只要控制住湄南河的出海口,那么就能源源不断的把暹罗的稻米吸纳过来,

    历史上在清代中期,暹罗地区每年出口到广东的稻米有1100万石――这相当于全日本石高的一半!

    清朝现在占着广袤的地盘,每年获得的钱粮无数,要想与之抗衡,必需另辟蹊径,

    若是郑家能将缅甸的稻米资源控制的话,就算是其中的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也足够养活大量军队了,剩下的就只是运力问题而已。

    于是经过几天的扯皮,双方终于达成了一份互利友好的商贸协议,

    郑家如愿以偿的获得了在吞武里开设商站的许可,且在暹罗拥有贸易特权,

    代价是郑家需要每年向暹罗出售一定数量的刀剑武器及各自大明商品,

    而暹罗在稻米出售上,则会给予郑家一定的优惠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