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九十九、决定发展策略

    第273章

    “清楚了,我们去山地看看吧!”

    看完了山地之后,时间也到了中午的十二点。

    林振国拉着倪世孝去他家里吃饭,林振国已经在于家村成家,取的就是老村长的女儿。

    “文瑶、文瑶饭做好了没有?”

    “好了,我给你打了水放在井台上了,去洗洗吃饭吧。”

    于文瑶的声音很清脆,略带着点软糯。

    “倪先生,洗洗手。”

    林振国把井台上的脸盘端到倪世孝的边上放下。

    ···

    等洗完手,到饭桌上开吃之后,喝两两杯。

    林振国就忍不住开腔了:“倪先生,村里村外你也看过了,不知道有没有什么好办法?”

    倪世孝把筷子轻轻的搁在八仙桌上说道:“大致的想法已经有了,我有两个建议,一个可以持续性的发展;另外一个短期见效快,但是长远来说危害不小。”

    “倪先生,你把两个建议都说说,我听完权衡一下得失。”

    “那行”,倪世孝笑着说道。

    “一个是做绿色健康蔬菜,就是不用化肥和农药。

    纯靠农家肥,村民要辛苦点,得动手捉菜青虫,别让它们把叶子给咬了。

    一年四季都可以种,冬天可以搞大棚。

    这样的蔬菜能卖上价!

    不过有个问题,暂时的销量不会太大,只能供应给大酒店、涉外宾馆。

    老百姓现在还不是很重视这个健康问题,他们只会在意价格。

    我们可以把村里的土地规划一下,一半用来种绿色蔬菜,另外一半就种普通蔬菜。

    于家村到燕京市中心只有22公里,完全有能力给燕京的菜市场供货。

    而绿色蔬菜,我们可以开绿色蔬菜的专营店,针对高端客户。慢慢的培养客户群体、培养品牌。”

    倪世孝的构思的发展思路就是,把于家村的土地,除了留够口粮和农业税、提留、教育附加费等种植粮食的土地。

    一分为二,以村子为界限,南边种植绿色蔬菜,北边传统种植。

    把于家村打造成燕京的菜篮子。

    另外一个想法,就是让水花生泛滥开,于家村成立肉猪养殖场。

    短期来说,这个效益会很可观!

    以发展的眼光来看,这办法就点得不偿失。

    而且倪世孝知道水花生作为饲料迟早是要取缔的,虽然可以打个时间差。

    可他还是在心里就把这个建议给否掉了。

    养殖场可以开,不过饲料换成玉米粒还有种植的牧草就可以了。

    虽然这样的成本会提高一点,可让倪世孝心安!

    至于为什么不种植和养殖两条腿走路,这是因为于家村的实际情况有限制。

    如果两个都做,于家村有点铺不开。

    没那么多的人手!

    时间还是太早点,如果再过几年把于家村打造成农家乐是个很好的主意。

    现在搞农家乐的话,那就是脑子有坑。

    知青都还在庆幸终于回城了,谁有病会花钱跑到农村来勾起不好的回忆。

    现在的主要消费大军,正值中年,大部分都在农村吃过苦。

    在想死又不敢死的年纪,好不容易重新在城里把小家给安定下来。

    谁会愿意来农家乐!

    得等他们这批人到50多岁,子女也独立的时候,他们才会带着子女来缅怀他们的青春。

    也让他们没在农村吃过苦的子女,来感受一下他们年轻时候的不易。

    再过十年,于家村才合适转型搞农家乐!

    现在还是先抓好种植或养殖吧。

    “倪先生,你说的这两个建议都算是于家村可以发展的,不过我对前景比较模糊,你帮我分析分析々~!”

    倪世孝就分析道:“您看啊,现在燕京的蔬菜主要是靠北省在供应。

    可那里再近,还能近的过于家村?

    运输成本肯定比这里高。

    这样我们就有价格优势!而且我们也可以和北省搞个差异种植,我们就种北省没有,或者不多的蔬菜。

    这样我们也可以避开竞争。”

    倪世孝顿了顿又接着说道:“养殖就更好说了,现在全国都缺肉;至少这几年只要养殖的时候注意一点,不要发猪瘟。猪肉基本不愁卖。”

    他其实不太乐意让于家村养殖肉猪,他更想推荐于家村养殖两头乌,上国的本土猪种。

    营养价值和肉质口感更好!

    可这种猪有个缺点,不容易增肥;一年喂到头也喂不上两百斤。

    不像荷尔兰白猪,只要喂的好,几个月就能出栏,而且是三百斤以上的大肥猪。

    两头乌的价格和白猪是一样的,谁会选择去喂两头乌。

    两头乌的优点现在对老百姓来说根本不重要!

    才吃上几天饱饭,有几个人会去追求营养问题,都大块吃肉了,你跟我说营养?

    这个计划就让它胎死腹中!

    倪世孝打算过段时间去趟金市,在那边自己投资开展两头乌的养殖和猪种改良工作。

    也不指望它在短期内赚钱,就算是让自己吃营养的放心肉这点就值得。

    何况熬个几年,等老百姓注重饮食健康之后,两头乌就可以杀进高端市场。

    “.「为何要二选一,不可以齐头并进吗?”

    林振国听完倪世孝的话,奇怪他为什么让于家村只选择一个方向,而不是都做。

    “为什么不两个都做?那是于家村到底土地和人太少了,如果种植、养殖都发展的话,都行不成规模效应,只会泯灭众人!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向上面汇报,让乡里来牵头发展,举全乡之力来共同发展,那就不需要担心规模的问题。而且你们还可以在山地上开展水果的种植。”

    林振国听完就陷入了沉思,汇报和不汇报都有利有弊...

    不过倪世孝提供的发展思路,很适合于家村,可以说是按照于家村的实际情况量身打造的。

    到底该怎么做,还是开个村民大会,让大家一起来讨论吧!

    林振国理清了思路后,就对倪世孝说道:“倪先生,很感谢你提供的建议!我打算开(吗了的)个村民大会,让他们自己来选择该怎么做。”

    “不必客气,我也就是提供一点思路。具体的事情还需要你们自己去做的。

    你们其实都不用去菜市场推销。

    只要在城郊的位置,开一个蔬菜肉类批发市场就可以了。

    只要東西好,菜贩子自然会主动过来批菜。

    你们是本地人,在这边很有优势,外地人绝对竞争不过你们。”

    林振国一听这话,顿时拍了下脑门,得意洋洋的笑着说道:“别的地方管不到,但是城郊的位置是我们乡的,外地人开批发市场,也得看我们答不答应。”

    不要说这个年代,就是三十年后,城市里的大蔬菜、肉类批发市场。

    大部分都是被当地人包圆了,外地人根本就没有插手的机会。

    除非有大来头...

    最多也就是初期的时候投资一点,让你收回点利润仰。

    然后滚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