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12、大唐国士!

    “好了,该说的也说完了,听也听了,以后安分点,别老是想着和朝廷掺和在一起。”

    “现在还要什么诸葛连弩吗?”

    “什么时候去拜祭老娘?”

    萧凡问了两句,见这便宜老爹一脸失魂落魄的样子。

    显然是被这其中利害关系给吓的不轻。

    怂样。

    萧凡摇头背着手离去了。

    留下一脸呆滞的李世民和杜如晦。

    沉默良久后的李世民,脸色缓缓变的郑重起来,和方才判若两人,他肃穆的自嘴巴缓缓吐出一句话问杜如晦。

    “他说,梁师都可轻而易举平定,这话有几分道理?”

    杜如晦也拿捏不定,事先他们没想过这层可能性。

    在和侯君集商议作战计划的时候,他们所有的侧重点都放在如何攻城拔寨,如何布置战术攻城等等。

    谁也没换个思维去想朔方内部的关系。

    又是一阵沉默,杜如晦艰难的开口道:“或许真有这个可能。”

    李世民不置可否,咽了咽口水,“无论是否有这个可能,朕更关注第二个点。”

    “克明,你得去一趟太极宫,将这种可能性告诉侯君集。”

    “让他务必慎重起来,如果……如果朔方内部真的投降,一定好好利用这个信息差。”

    “让他找到李靖,朕不想再等了,贞观元年的屈辱,朕是时候朝突厥人报复回去了。”

    “让李靖征兵,一旦朔方那边真的投诚,立刻让侯君集策划细作进入突厥,利用这个信息差,让李靖整装待戈!”

    杜如晦回以肃穆,郑重的点头:“老夫这就去安排。”

    有些事,只要找到了方向,既定详细的用间、用计、策反等一系列不可告人的阴谋,这些贞观老臣自己一定能玩转起来。

    这些不用李世民去详尽交待,侯君集他们绝对有能力知道接下来的步骤。

    等杜如晦离去,李世民伸手去摸了摸茶盏,他口有些渴。

    端着茶杯,将茶水一饮而尽,脸上带着扭曲的兴奋和期待。

    ……

    侯君集出兵了,大军浩浩汤汤的朝朔方挺进。

    七日之后,在侯君集抵达朔方之后,他带领的大军各个僵硬在原地。

    朔方城门大开。

    城门上高挂白旗。

    梁师都的头颅被刺眼的悬挂在旗杆上。

    梁师都的胞弟梁洛仁大开城门,带着夏州城所有百姓匍匐迎接大唐王师。

    侯君集望着眼前一幕,彻底傻了。

    “陛下……真特娘的能掐会算!这难倒就是所谓的决胜于千里之外?”

    来不及过多震撼,侯君集对左右爆喝道:“来人!八百里加急,将信送入长安。”

    “让李靖总管整军准备,告诉他本将已然攻下朔方,会暂时控制这边的一切消息。”

    接下来的机会,侯君集已经知道该怎么把握了。

    ……

    这七日内,李世民来回在太极宫和万年县穿梭。

    累并快乐着。

    魏征时常入宫找不到李世民,心中颇有微词,看样子其容忍度快到了极限。

    不过李世民并不鸟他,依旧我行我素。

    君臣之间,迟早会爆发一场关于帝王德行的冲突。

    这日一早,李世民这个喜当爹的帝王,还在萧府迷迷糊糊的睡着。

    咚咚咚。

    急促的敲门声打断了李世民的美梦。

    他揉揉眼,起身开门。

    “克明,这才三更天,朕今日又不用早朝,焉何这么早来叨扰朕?”

    杜如晦看着睡眼惺忪的李世民,神色有些亢奋。

    那双握着绢帛的手,已经开始激动的震颤起来,“朔方……来消息了。”

    唰!

    李世民仿佛被一盆冷水狠狠浇在头上,浑身忍不住打了激灵,顿时清醒过来,激动的道:“何也?”

    杜如晦眼神复杂,握着绢帛的手在颤抖:“纤毫不差!”

    “萧凡那小子简直神了,事态的发展,皆和他料想的一模一样。”

    “当侯君集去了朔方,人也傻了,那里的情景,和萧凡描述的七七八八,梁师都的胞弟,梁洛仁,真的将梁师都枭首,朔方城门大开,百姓皆跪地迎接我王师入主朔方。”

    “这是侯君集的详细军报,里面将陛下夸的惊为天人。”

    李世民从起初的迷茫,到渐渐的震惊,再到抑制不住的颤抖和激动。

    他草草的看了一眼侯君集的来信,后面那些夸赞他料事如神的言辞,李世民自觉过滤了。

    他现在满脑子想的都是另一层可能性。

    杜如晦似乎和李世民心有灵犀,双拳紧握,脸上的屈辱感再次重现。

    仿若看到贞观元年,渭水河畔,突厥二十万大军入主中原,陛下挥泪斩白马的渭水之盟往事。

    如果……

    如果早点发现这小子……

    一切都过去了。

    李世民长舒一口气,“奇耻大辱,朕在这一年,会倍之还给颉利可汗!!!”

    李世民咬牙切齿说完,对杜如晦道:“让李靖征兵,配合侯君集,看准时机,趁着大雪尚未封路,让李靖按照既定的计策,即刻启程,告诉他,朕要见到颉利的头颅!”

    这个计划,李世民等了将近四年。

    从贞观元年,到现在贞观三年底,快到四年了。

    大唐君臣都在等着这一刻。

    这四年内,君臣不断推演对战突厥的战略计划,他们布置了快四年了!

    当年的屈辱,现在该还了!

    这次攻打梁师都之后的连锁反应,让李世民触不及防。

    好在萧凡提醒了,这才让李世民看到了机会,让他有足够的时间从容布置接下来的作战计划。

    让君臣看到了另一个巨大的希望!

    李世民如何不激动?

    杜如晦又如何不兴奋?

    良久后,李世民双目露出深邃的目光,咬着牙,一字一句的道:“此子,大唐之国士也!”

    他说的很用力,无比的认真。一如发现遗落的明珠一般。

    ps:小弟求些鲜花,求点评价,求点动力,谢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