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三十六章 灵机现(个人感觉)

    当子元辰此刻真正达到定心止念,一灵独耀后,只觉自己来到一个一片虚无的世界,四周黑暗混沌,一无所有,唯有在世界的中心,有一粒白光,宛似明珠一颗,大放光华,使之虚室生白。

    也许是月前家宴路过天师殿时,子元辰心中所想被众先师所知,特意让灵机乍现?

    不管怎样,此番灵机终现,却是天大机缘

    ,所谓灵机即机缘也是物质更是一种不可思议的造化。

    对于一些修士来说灵机就是那一点正确的指引,也对于一些修士来说灵机就是一些能够强化自身的物质乃至妖魔!

    刹那间,在光芒爆射后,只感觉山河大地、十方虚空,尽皆消殒,归于寂灭。不知不觉中,黑暗不在,光芒不在,感知中无实无虚,无色无空,无为正定。却有一股气流缓缓汇集,非寒非暖,若有若无,似真似幻,但他心里又知道,这便是那“炁”。

    不知过了多久,当子元辰意识清醒,睁开双眼之时,恰好雨消,旭日初升,紫气东来,转眼时间已经过了一夜。

    看着窗外朝阳,体悟感知中的那一股气感,子元辰只觉一阵奇妙。

    这炁确实不在体内,亦不在体外,很玄妙的感觉,仿佛在身体里,又仿佛不在,完全不是他预想的那种武侠小说中盘踞丹田的真气,既不是暖流,也不觉得清凉,总之给人一种似有非有,似无非无的感觉。

    这就是道家所说的天地大同,万物一气,非一物而定

    就好像道家说的玄关一窍,有的说在下丹田肾精处,有的说在上丹田紫府处,有的说在鼻尖外三寸处呼吸之间,根本没有具体的位置。

    这炁也一样,仿佛无处不在,又仿佛无处能在,你要让它在体内,它就可以出现在体内;你要让它去体外,它就可以保存在体外。但你要具体指出它在哪里,它又完全没有个具体安歇处、没有个具体收拢处、没有个具体归置处。只感觉它风吹不散,日晒不消,实实在在的“有”,亦虚虚幻幻的“无”。此“炁”在有无之间,日后或能聚则成形,散则成气,但在这初生之时,完完全全是一种“太极”的状态。

    太极不是阴阳,而是阴阳前的状态,本不分阴阳。世上流传太极阴阳鱼的图案,只是方便让人理解,没想到世人无知,反闹了好大误会。

    就比如某些小说中关于太极的说法,说什么主角修炼阴阳二气,此中一气若是强过另外一气,太极的状态就会不稳,完全就是扯淡。

    阴盛阳衰、阳盛阴衰,此二言只说得是阴阳两极消长。而此时之阴阳,则属于“两仪”之列。

    正真意义上的太极即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

    其中的太极即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而非阴阳两物。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两仪,在古典哲学中才指“阴阳”。

    天地初开,一切皆为混沌,是为无极,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

    太极,是指阴阳混合未分,宇亩最初浑然一体的元气。

    此元气,便可称之为先天一炁

    这先天一炁就好比说是科学中的量子

    至于前面酒铺说书时,子元辰为何要说太清道德天尊的太极图是先天阴阳两气所化,那还不是为了通俗易通,否则又要在这个问题上解释老半天。

    ……

    心中暗喜,可不敢随意波动心情,又闭目体悟着这种感觉,这种感觉就是他点醒自身炁最为重要的关头。

    贯通九窍,炁醒,三宝养而发之,自我成天地,生生不绝!

    大道初修通九窍,九窍原在尾闾穴。先从涌泉脚底冲,涌泉冲起渐至膝。人之一身,有三百六十骨节,八万四千毛孔。后有三关:尾闾、夹脊、玉枕。尾闾在夹脊之下盘头处,位于尾骨端与肛门之间,这贯通九窍的关键处,就是这尾闾穴。

    此处贯通九窍可不是武侠小说中讲的打通经脉,在中医理论中,人体内经络天然就是贯通的,正所谓“通则不痛,通则不痛”,可以说是个人就是武侠小说中百脉俱通的奇才。

    如果谁的某一处经脉不通,那就是得病了。如果真的如武侠小说中讲的,全身经脉堵塞,需要修炼真气贯通,那么对不起,你也不用修炼了,因为这时候你已经死的不能再死了。

    贯通九窍,说白了就是刺激体内穴道,使九窍得到增强,超于凡人。好比是足疗,一个脚底的穴道,却有的管心,有的管肺,中医理论从来不是哪病治哪,而是找出病因,哪怕你脑袋疼用针灸给你扎脚丫子,在中医中都不鲜见。而贯通九窍的关键穴窍,就是处于尾骨端与肛门之间尾闾穴。

    尾闾穴属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在中医理论中,每一处穴道都不是个体存在的,而是与其他某些穴道相互勾连,最后才形成了人体中密集的经络网。

    刺激尾闾穴,不应该直接从尾闾穴着手,而是从脚底涌泉穴起,过膝盖,至尾闾,再至头顶百会泥丸宫,也就是上丹田或者紫府亦或者黄庭,在道家修行中为重中之重。

    紫府乃是人身之中重中之重,有总摄众神,照生神识。孕育人魂之功。修道者引气入体,淬炼本身。是以泥丸者,形之上神,一身之灵,百神之命窟,津液之山源,魂精之玉室,夫能脑中园虚以灌真,万空真立,千孔生烟,德备天地,洞同大方,故曰泥丸。人身虽上应天象,各有所司,但泥丸宫中一旦生出元神,便是魂魄合一,不论生死,阴阳神和,灵秀天成,主宰全身。

    上丹田行过,神药开炼,然后再从督脉转任脉,到达鼻部金锁关,再下咽喉,喉有十二节,故名为十二重楼。经十二重楼下至颤中穴

    檀中穴又名元儿,气会。

    此穴是人之元气之穴,故为人之气会

    无气者,死!

    气通天地间,互有你我

    气药开炼

    接着下丹田,命门穴所行,精藏之位,乃为肾水,上善若水,水为生命之源。

    肾精充足,则骨骼便充实健壮,肢体活动轻劲有力,身强力壮,反之,肾精不足,早衰多病,则骨骼发育不良,骨软无力。

    生物存活天地之间,有一本能就是让自己的基因能传承下去,这就自然的生命延续,而肾精亏,则不孕不育,无法传承生命基因,如同枯水,带来不了生命。

    精药起炼

    三药同发,完成一个循环。这个步骤,在道家名为文武小周天,在武侠小说中,就是所谓的打通任督二脉,功至先天,能成为一方大高手了。

    然而道家修炼,最重先天,而忌后天用事,重末形而不重已形,重未然而不重已然。其实这贯通九窍之法,在一些道经之中,已经落了下乘,就如南五祖中的陈楠大宗师所说的“三品丹诀”。

    不过如今子元辰点醒了炁,对于炁有了一个大致的认知,情况又有所不同。

    炁不是人以常理所能认知的东西,每个人身上都有,但不能增,不能减,用之无穷,不用无尽。

    修炼成功,便可以一化万千,但这个一永远还是一,只不过你可以掌控“祂”,使“祂”生变。

    道德经有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炁,就是其中的“一”。故而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一正。

    一成万物,这不是子元辰当前能够完全理解或者使用的,与其好高骛远,倒不如打好基础,壮大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