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49 好读书的杨过;黄蓉快被逼疯了(求收藏,鲜花,票票)

    桃花岛。

    郭靖坐在太师椅上,满脸欣慰的看着杨过和武家兄弟俩,说道:“喝完拜师茶,你们三个就算是我郭靖的弟子了,在教你们武功之前,我有些话要说。”

    “我希望你们习武之后,切记不要逞强斗狠,欺凌弱小,更不要为非作歹……”

    郭靖巴拉巴拉的说了一大堆规矩和期望,听得武家兄弟直犯困。

    杨过这小子倒是装模作样,不停点头,时不时还一脸焕然大悟,茅塞顿开的样子。

    这一幕没有逃过黄蓉的眼睛,心思缜密的她一眼就看穿了杨过的小九九。

    这小子年纪轻轻,小心思到是不少。

    见杨过低头出神,脸上有一股说不出的怪异之色,依稀是杨康当年的模样,不禁心中生起憎恨。

    心想:“虽说他知道了杨康之死的真相,还口口声声说不会记恨我和靖哥哥,但人心隔肚皮,天知道他现在是不是故意隐忍。”

    “如果真要是这样,那传他武功就是养虎为患,将来成为一个大大的祸胎。”

    想到这,黄蓉随即笑道:“靖哥哥,你一个人教三个孩子,未免太也辛苦,过儿让我来教吧。”

    郭靖尚未回答,柯镇恶已拍手笑道:“那妙极啦!你两口子可以比比,瞧谁的徒儿教得好。”

    郭靖心中也喜,知道妻子比己聪明百倍,教导之法一定远胜过他,便也赞成。

    黄蓉又说道:“咱们定个规矩,你不能教过儿,我也不能教大武小武。”

    “他们之间,更加不得互相传授,否则错乱了功夫,有损无益。”

    郭靖道:“这个自然。”

    黄蓉道:“过儿,你跟我来。”

    因为杨过的主意,三人才得以拜郭靖为师。

    为此,武家兄弟俩对杨过佩服不已,两人和杨过的关系也没有像原著那样糟糕。

    相反,他们之间相处得很和睦。

    但杨过心里有些嫌弃这两兄弟太笨,听黄蓉说可以不和他俩一起习武,倒是合了他的心意。

    杨过跟着黄蓉进了书房。

    黄蓉从书架上拿下一本书来,道:“你师父有七位师父,人称江南七怪,大师父就是柯公公,二师父叫作妙手书生朱聪,现下我先教你朱二师祖的功夫。”

    说著摊开书本,朗声读道:“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杨过惊讶道:“郭伯母,你是要教过儿读书?”

    黄蓉以为他只想习武,不愿读书,随即有些愠怒道:“郭伯母知道你急着习武,但是我希望你在习武之人前先学会做人处事的道理,那么将来你才不会走上歧途,你明白吗?”

    黄蓉还以为杨过会抗争几句,没想到他居然惊喜道:“明白明白,李大哥也说过,要我以后要多读圣贤书,这样才能明辨是非,做一个真正的好人。”

    黄蓉愣住了,见他语气真诚,没有丝毫作假的意思,顿时心中疑惑不解。

    又是那个李无忧,他对过儿的影响居然这么大?

    想到这,黄蓉对李无忧的好奇心又被勾起了来。

    此时,只听杨过信誓旦旦道:“郭伯母放心,过儿一定好好读书,将来一定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好人。”

    “你能这么想再好不过了。”

    “郭伯母,过儿识字不多,以后还需要你费心教导了。”言罢,迫不及待道:“郭伯母,我们快点开始吧。”

    黄蓉嘴角微微抽搐了几下,心想这小子怎么比我还急?倒像是我有小人之心了。

    哼,我倒要看看你想读书的念头是真是假?

    不一会儿,书房内就响起来朗朗读书。

    一部论语只教了两三遍,杨过居然已经能独自朗诵,居然还能说出其中简单语句的意思。

    这让黄蓉很意外,心想这小子不仅聪明过人,记忆力也好,若是细心培养,将来必定是个人才。

    哎,只可惜他是杨康的儿子。

    想到这,黄蓉对杨过的防范之心更加严重了。

    三天后。

    “过儿,论语你已经学完了,郭伯母从今天开始教你孟子。”

    杨过大喜:“李大哥说过,人生其实人的一生都在做两件事:对的事和错的事,也就是孟子所说的有所为,有所不为……学了孟子,过儿一定能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请郭伯母快点教我?”

    又是李无忧?

    黄蓉心中再次泛起异样。

    半个月后。

    杨过已经学完了四书。

    这半个月来,黄蓉心情有些复杂。

    杨过的聪慧完全超出了她的意料之外,仅仅半个月就将四五背得滚瓜烂熟。

    更让她震惊的是,杨过读书完全是发自内心的。

    她多次偷偷观察,居然都没有发现这小子偷懒。

    相反,杨过读书非常用功,除了吃饭睡觉,就是读书。

    而且,杨过读书的还不是死书,一边读书一边做笔记,遇到不懂的会问她。

    聪明人喜欢聪明人。

    不知不觉黄蓉开始有些喜爱这个晚辈,但心中的疑虑还是没有消除,依然会防着杨过。

    这天,杨过突然找到黄蓉,问道:“郭伯母,过儿觉得论语中这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意思我有些不懂。”

    黄蓉解释道:“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于老百姓,只能使他们按照(君王)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

    杨过皱眉道:“如果这理解是不是太不体恤百姓了,我觉得应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意思是:如果百姓愿意按照(君王)的意志去做,那么就放任自由,不愿意,就应该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能强求。”

    黄蓉仔细思量着这句话,突然心头一惊,还真有道理!

    不仅如此,如果按照孔圣人仁的思想,这样理解似乎更合情合理。

    不对。

    黄蓉心里默默读着这句话,突然发现这句话断句不同,意思也完全不同。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一项聪明的她,脑子顿时有些乱,到底怎么理解才是正确的?

    思索半天,黄蓉感觉快被这句话逼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