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书店很安静、女子的声音婉转动听,余音绕梁。就在女子还在念诗时,张云清已经看见了她的容貌。

    这是个明眸皓齿、成熟端庄的女子,年纪不大、却透着与她年龄极不相称的老陈,即使发现张云清和周围一些人在看她,她的脸色依旧平静,丝毫不受外界的影响,笃定地将整首诗念完。

    你好

    相比这首我更喜欢侯马的另外一首《有一个人他自己还记不记得他是谁》,那首诗对人之荒谬存在思辨式的追问,每一次阅读我都有不同的阅读体验。这个诗人不是特别出名,他的真实身份是警局的一位高官。

    如果刘思媛在这里她一定会告诉张云清,李承辉特别喜欢这个诗人,她也是因为李承辉的关系时常阅读这个诗人的诗。

    你好?

    张云清总感觉女子的话有弦外之音,想跟她认识一下,女子却是冲他礼貌地笑了笑徐步走开,只给张云清留下一个优雅而自信的背影。

    还真是装个13就走啊张云清苦笑着摇了摇头,细细体会一下女子话,再结合女子的形象,张云清只感觉这个女人应该和他是同行,而且是一个有一定人生阅历、内心比较强大的警察。

    有些人从事某一种行业久了,会产生出行业气质,搞文艺的人会散发出艺术气息、练田径的气势很强烈,容貌大多不敢恭维,以张云清的能力,要简单地认识一个人也只需要几秒钟时间。

    人是有气场的,张云清离女子最近,可以感受到从女子身上散发出来的正气。她不可能了解案情,但她的言语中提到了警局,这显示出她的记忆与她自身的职业发生了重合,所以张云清猜想她会是一名警察。

    她会不会就是新调来的刑警队队长呢?不然她又为何主动跟自己解释这些。

    张云清淡然一笑,这可不在他的思考范围之内,他只是有一种直觉:他或许还会和女子见面。

    收回注意力,或许是因为有了女子的解释,张云清再看这句诗时有了更加直观的理解和认识。

    张云清对现代诗不甚了解,小时候母亲教导他学习《唐诗三百首》,到了国外学习国文也是学古诗词的时候较多,对现代诗涉猎得很少,只能简单地体会到意境。而且很多朦胧诗解读的方式不同所能体会到的东西也不一样。

    以张云清对一号凶手的侧写,一号凶手有诗歌创作的能力或者说爱好,在白骨案的时候他留下的那张纸条上就有他的一首诗,也可以说是顺口溜。诗以言志,一号凶手在这个方面有一定的情结。

    单从这方面理解,李承辉在自序中引用这句诗是为了表达什么?

    他把世界看作是一个巨大的囚笼,而他和他手下的犯罪分子是这囚笼里的麻雀,他背弃了道德和良知,想要打破生命的桎梏,去追逐从**到心灵到思想到灵魂的自由。张云清不知道李承辉是不是这样想的,但一号凶手一定是这样。在这一点上,一号凶手并不忌讳向任何人袒露自己的心声,他狂妄且傲慢。

    张云清逐字逐句往下看,这点耐心他还是有的,也担心会错过有价值的线索。

    这本书上记录了李承辉的一些生活经历,然后李承辉又从中提炼出了一些道理,流于纸面显得有些冠冕堂皇。张云清甚至不知道这上面记录的事件有多少是李承辉本人的生活经历。

    李承辉是从大山深处、穷乡僻壤走出来的孩子,他的母亲很早就过世了,父亲是典型的农民。幼年时期的李承辉经历过很多的苦难,也磨砺了他的心智。

    李承辉在书中讲述道:他小的时候很顽皮,经常和同龄的孩子打架,什么上房揭瓦、偷鸡摸狗的事没少干。

    他的父亲没见过什么世面,性格很懦弱,平时对他的管教很少,很多乡下人信奉黄金棒子出好人,李承辉小时候没少挨父亲的打,但父亲在面对外人时却特别友善随和,遇事更多的是主动退让。

    小孩的心思很单纯,为什么父亲在面对别人时那么和善,对自己却是棍棒相加,李承辉觉得父亲对不起自己、也渐渐变得越来越叛逆。

    直到有一次李承辉和村里几个孩子打伤了一个县城里的孩子,对方的家长叫了几个人开着车到了李承辉家,后来当着李承辉的面打了他父亲一顿那件事情对李承辉的冲击很大,李承辉立志将来要做人上人,不再受别人欺负。

    几年后,李承辉通过自己的努力考进了县中学,又是几年后进了传媒大学。在这个阶段李承辉还穿插了一些事件,也表达了当时的一些观点和看法。但张云清觉得这些观点不足以反应李承辉当时的真实内心。

    童年的家庭教育和社会影响在犯罪心理成因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如果李承辉是一号凶手,他在书中记录的事件不足以体现他的真实情感。

    李承辉在描述他大学生活时使用的笔墨最多,讲述了他勤工俭学的一些经历,他做过餐厅服务员、做过网管、平时也接一些和播音方面有联系的活。李承辉在声线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再加上他的形象出众,也为他赢得了一些机会。

    张云清也发现李承辉在书中提到了他喜欢看书、看推理小说、喜欢诗词歌赋及中国风类型的东西,那些精心编制的辞藻足以体现他是一个有文化涵养的文艺男青年。

    但一号凶手在张云清的心目中不仅文艺、而且冷血,他精通医学、心理学、善于掌控善于隐藏,对事物有独特的见解和认识,曲解了生命赋予每个人的使命和意义。如果一号凶手来做警察可能比张云清干得还好,只可惜这个天才走错了路。

    抛开一号凶手的犯罪心理成因不谈,他走上这条路必然有一个契机让他的世界观发生改变,这恐怕就是张云清一直在找寻的那个案子,这个案子是一号凶手心头的一根刺,也是他惧怕警方调查积案的原因。

    整本书读完张云清并没有把书放下,他缓步走向阅读区,准备将这本书再看一遍。这两个多小时的阅读张云清对李承辉的成长经历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比起那日刘思媛对他描述的要详尽。

    张云清也在心头暗暗地分析这个人:单亲家庭,从小母爱缺失,父亲有轻微或者比纸面上描述的要严重许多的家庭暴力。小时候家庭贫穷,有极强的动手能力,性格刚强,厌恶贫穷与懦弱

    张云清想起一句话:母亲是家庭的灵魂。

    在传统的中国式家庭,父亲对孩子的关怀较为含蓄,而母亲在整个家庭中所处的位置就显得至关重要,孩子能从母亲身上直观地感受到家庭的爱和温暖,同时母亲也会在家庭生活中起到一个不可或缺的调节作用。

    一些小孩犯了错,父亲作势要打孩子,母亲都极力维护孩子、将孩子抱在怀里。这样的例子不甚枚举。只是有些家庭有一些特殊的角色转换,母亲处于家庭主导地位,较为强势,而父亲充当母亲的角色维护孩子。

    科学家通过大量的研究证实:女性更习惯用语言来表达情绪,她们平均每天会说两万个字左右,而男性表达情绪的行为较复杂,平均每天只说七千个字。

    张云清可以想象出李承辉幼年时期身处的家庭是多么的冷清,他忽然觉得自己和李承辉有不少的相似之处。

    但这些不能成为一个人犯罪的理由和借口,毕竟这个社会上还是有很多单亲家庭出身的人在努力地、健康地、积极地生活。张云清想要在这本书里找到的是一个动因,一个令李承辉犯罪的契机。

    坐在阅读区的一张书桌前,张云清再次翻动手中的这本书。不得不说这家书店还是做得不错的,毕竟这里不是图书馆,而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张云清见过很多的书店都没有这样的阅读区。

    这里很安静、落针可闻,前后左右都在聚精会神地阅读,然后把自己看完的书放回原位。张云清没有在这里看到之前的那个女子,也不知道她还在不在书店,不然他倒是不介意跟她多聊几句。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张云清也想多看几遍,看看是否有遗漏的地方。其实他不知道他刚才用时两个多钟头把整本书看完已经算很快的了,这也是他长期培养出来的阅读能力。

    这一次张云清翻书的速度更快,说是一目十行也不为过。别看他手上的动作快,他脑子转动的速度更快。

    张云清根据整本书里描述的故事将李承辉的人生分成了四个阶段:第一童年阶段,这个阶段李承辉也有一些身份犯罪的表现,但更多的是他性格养成的阶段,作案的可能性不大。

    第二个阶段是李承辉在家乡县城里念中学的阶段,李承辉在书里讲解这个阶段的事件很少,正是青春萌动的时期,张云清不敢保证李承辉不会在这个时间段作案,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还少了吗?

    只是张云清不觉得这个阶段李承辉有逃避法律制裁的能力,即便他是张云清难得一遇的犯罪天才。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