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0章 左膀右臂【求月票/收藏】

    乾清宫东暖阁:

    朱瞻基身穿一件淡紫色夹绸衬底的五爪金龙闲居吉服,腰间系着一条白若截肪色泽如酥的玉带,正端坐御塌之上,似笑非笑的看着侍立在一旁的张忠。

    朕听说你近几日在家养病?朱瞻基笑道。

    臣这是心病.....张忠讪笑一声徐徐回答道。

    哼!

    算你识相,没有在朕面前耍小聪明。朱瞻基脸色稍缓说道。

    臣也是无奈张忠叹了口气,说道臣如今都成奸佞了,实在是不敢再踏错一步了。

    ‘哎!’

    何至于此。朱瞻基叹了口气,徐徐说道他们弹劾你的奏折,朕不是都留中了吗?

    你是朕的妹夫,朕自然会护着你的。朱瞻基说道再者,此事,你压根便没有错,只是被殃及池鱼了。

    陛下厚爱,臣自然是晓得的。张忠诚恳道但毕竟臣处于风口浪尖之中,这个姿态还是要做的,要让他们那些文官知道,臣不是个嚣张跋扈之人。

    罢了!

    你能如此思量,也算是好事。朱瞻基笑道人呀!都得找准自己的位置,这天下人若都能各安其位,朕何愁王朝不能长治久安了?

    张忠听了准备奉承几句,谁知司礼监太监金英急匆匆的走了进来。

    陛下,监察御史于谦正在宫门外请求面圣。司礼监太监金英快速的瞥了一眼张忠,禀告道。

    他有说是因为何事吗?朱瞻基沉吟片刻问道。

    似乎是因为翰林侍读李时勉进了诏狱一事。司礼监太监金英小心翼翼说道。

    他们还不肯罢休吗?朱瞻基不快道朕将他们的奏折留中,便是表明了态度,他们为何要忤逆朕了。

    于谦?侍立一旁的张忠听了一时凌乱,心中暗道不会是那个被誉为救时宰相的于谦吧!

    那个在另一个时空,当土木堡之变发生,英宗朱祁镇北狩,大明王朝岌岌可危之际,挽大夏于将倾,成功击退瓦剌也先的大忠臣。

    难道他也认为我是奸佞,要诛杀我不成。张忠一时心中五味杂陈作为一个穿越者,我Tmd可不想活成一个反派呀!

    不过此人名字朕好像有点印象。朱瞻基平复情绪,抬起右手慢慢摩挲着额头,陷入沉思,喃喃自语道似乎杨士奇曾在朕面前举荐过此人。

    金英,你对此人是否有印象?朱瞻基不确定的问一旁的司礼监太监金英道。

    陛下,你没记错。司礼监太监金英躬身道杨士奇大学士曾经在陛下面前称赞过于谦此人,说他忠心义烈,有古大臣之遗风。

    原来如此。朱瞻基迟疑片刻后吩咐司礼监太监金英道朕准他面圣,朕倒要看一看,于谦此人到底当不当得起杨士奇的称赞。

    是

    司礼监太监金英连忙俯身应道,随即转身出去了。

    张忠,朕没看错的话,刚才,你听了于谦的名字,脸色顿变,怎么,你也认识他吗?待司礼监太监金英离开后,朱瞻基看向张忠好奇问道。

    臣只是听过别人提及过此人。张忠心情复杂说道。

    喔!

    是如何说的?朱瞻基愈发好奇了。

    据说于谦此人曾在年少之时,便做过一首诗,以此明志。张忠徐徐说道。

    你可还记得?朱瞻基继续问道。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好像便是是此诗了。张忠迟疑片刻后说道。

    要留清白在人间朱瞻基喃喃吟诵后,不由感慨道于谦不愧能得到杨士奇的举荐,此人以后若能一直秉持此志,朕必将大用他。

    是呀!

    张忠不由感慨道臣听了此诗后,也不由对此人,生出敬仰之意。

    嗯!

    你说得不错。朱瞻基颔首表示认同。

    于谦今日的来意,你恐怕也清楚了。朱瞻基看向张忠打趣道你有什么想法吗?

    臣如今有苦难言呀!张忠一摊手,苦笑道若是像于谦这样的人都认为臣是奸佞,臣也不知该如何自辩了。

    不至于.....朱瞻基听了失笑摇头道你们两人,都是年轻一代中,朕非常看好之人。

    于谦此人,品行高洁,想来也是个明白是非之人,断不会无端指责你的。朱瞻基劝慰道。

    希望,真能如陛下所言一般。张忠尴尬笑道。

    咄咄.....

    一阵脚步声传来,便见司礼监太监金英领着一年轻男子走了进来。

    臣于谦,叩见陛下。于谦刚一入殿,便连忙行礼如仪。

    起来吧!

    朱瞻基摆了摆手。

    于谦这才起身站好。

    张忠待于谦入殿后,便一直细细打量此人。

    没办法,作为一个穿越者,张忠前世在课本上,读过此人的生平事迹。

    当土木堡之变发生,明英宗朱祁镇北狩,国家即将倾覆之际,是他于谦毅然决然的挺身而出。

    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

    当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也是他于谦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

    之后于谦积极备战,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这才得以安宁。

    可以说救时宰相之名,他于谦当之无愧。

    前世的张忠每次读到此处,无不热血澎湃,对此人的敬仰之情如滔滔江水绵延不绝。

    也感伤如此人物后来却没有落得个善终。

    当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朱祁镇复辟,大将石亨等诬陷于谦谋立襄王(朱瞻基同胞弟)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

    所幸后来明宪宗为其平反了,不过那时斯人已逝,也只能算作聊表慰藉吧!

    待于谦起身,一直打量他的张忠这才看清于谦的容貌。

    鼻梁硬直,眉角飞扬,尤其下巴特别方正,一抿起嘴来,整个面相顽若坚石,总体给人一种刚直不阿的印象。

    于谦,你请求面圣,可是为了迁都一事?朱瞻基沉吟片刻后问道你难道也认为朕应该迁都吗?

    臣认为不该迁都。于谦直截了当的回道。

    朱瞻基不由与张忠对视了一眼,两人对于谦的回答既有些许意外,又觉得本在情理之中。

    喔!

    你不妨说一说你想法?朱瞻基不由坐直了几分,他对眼前的于谦又多了几分兴趣。

    京师在地理格局上来讲,东临辽碣,西依太行,北连朔漠,背扼军都,南控中原,号为形胜。于谦侃侃而谈。

    嗯!

    有道理朱瞻基不由颔首示意你继续说。

    此外,京师距离长城近,陛下可以有效地管理和调动军队抵御侵略。于谦继续说道。

    太宗永乐皇帝就曾以京师为基地,五次北伐元朝的残余势力,京师在军事指挥上的优点是处于后方的南京无法比拟的。

    此言大善。朱瞻基不由抚掌大笑道朕年幼时,皇爷爷永乐皇帝谈及两京之优劣时,也曾在朕面前有过相似的论断。

    张忠见状不由看了于谦一眼,心想不愧是阻挡了瓦剌也先,成功保卫京师的男人,在军事上的见解,果真不是盖的。

    你既然觉得不应该迁都,那你认为张忠此人可是奸佞吗?朱瞻基听了于谦的话,满意的点了下头,随即一手指向张忠,问了个出人意料的问题。

    于谦瞧了张忠一眼,徐徐回答道张忠乃是武勋之后,其人年纪轻轻,不该擅自妄议朝政,有失欠妥。

    张忠听到此处,不由心里七上八下的,颇有忐忑之态。

    但是,张忠的那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臣却颇为认同。于谦徐徐说道。

    张忠听了不由轻轻吁了口气还好,我依旧伟光正......

    不过等张忠平复心绪后,便反应过来,于谦这个能在危难之际,力排南迁之议的人,应该是颇为认同自己的那句话的。

    也是自己过于看重于谦此人,以至于没有及时想明白其中的道理罢了!

    我就说嘛!朱瞻基听了于谦的话,不由对张忠打趣道如今你再也不用担心别人说你是奸佞了吧!

    是

    张忠讪笑一声,连忙应道。

    那你今日面圣到底所谓何事了?朱瞻基见于谦的回答甚合他意,不由好奇问道。

    臣请求陛下开释翰林侍读李时勉。于谦连忙跪下请求道。

    翰林侍读李时勉目无君父,其罪不可赦。朱瞻基听了于谦的请求不由收敛笑意,面无表情说道。

    翰林侍读李时勉为人或有迂腐之态。于谦继续求情道但是其人屡有谏言,生性刚直,忧国忘身。

    臣请陛下体谅他一心为公,宽恕他不敬之罪。于谦继续说道。

    而且,自古明君圣主,无不羡慕唐太宗有魏征这面镜子,时时在身旁规劝谏言,这才让唐太宗有了贞观之治。于谦徐徐说道:

    此事不在翰林侍读李时勉其人,而是因为他乃因言获罪,如果真让陛下治其罪,则臣恐日后朝堂言路必然不畅,陛下又如何行明君圣主之事,开创一代盛世了。

    朱瞻基听后,脸色数变,片刻后,对于谦叹气道若非你当面谏言,朕恐怕将犯大错。

    于谦听了此言,不由脸上稍有喜意,陛下是个能听谏言之君,如何不让他于谦心中欢喜。

    但是,翰林侍读李时勉冒犯先帝,朕身为人子,岂能毫无反应。朱瞻基徐徐说道朕赦免他谏言迁都之事,准他出诏狱。

    但是朕要以翰林侍读李时勉不敬先帝之罪,贬他为交趾道御史,如今南疆不平,他既然有报国之心,便去交趾为国效劳吧!朱瞻基说出了自己的决断。

    陛下......于谦听了朱瞻基的话,脸色不由一变,准备再谏言。

    于大人,陛下已然退让,你不可再过分奢求了。张忠眼见如此,连忙打岔道。

    于谦听了张忠的话,不由一窒,随即看到朱瞻基正阴沉的脸看着自己,不由在心中叹了口气。

    他知道如今是最好的结果了,翰林侍读李时勉虽然被贬到交趾,那里远是远了点,但总比待在诏狱里强。

    那诏狱根本不是人待的地方,进去的人不死也会脱层皮。

    朱瞻基见于谦没再抗辩,不由脸色稍缓,说道朕曾听杨士奇称赞过你,今日见你举止,颇为不错,是个可造之材。

    臣不敢得陛下如此盛赞。于谦收敛思绪说道。

    朕对你寄予厚望,希望你不仅仅做个清流,而是学着做个循吏。朱瞻基打量于谦问道你可知二者区别何在?

    臣请陛下指教。于谦肃然应道。

    清流者,是指那些遇事不讲变通,一味寻章摘句的雕虫式人物。

    这些人讲求操守,敢与官场恶人抗抵,这是好的一面。但他们好名而无实,缺乏慷慨任事的英雄侠气。

    朕不希望你成为这样的人。朱瞻基徐徐说道所以朕会将你由监察御史转任行人司行人。

    你可知行人司行人职责何在?朱瞻基继续问道。

    职专捧节、奉使之事。凡颁行诏赦,册封宗室,抚谕诸蕃,征聘贤才,与夫赏赐、慰问、赈济、军旅、祭祀,咸叙差焉。

    每岁朝审,则行人持节传旨法司,遣戍囚徒,送五府填精微册,批缴内府。于谦连忙回答道。

    不错。朱瞻基满意颔首道这是个辛苦差遣,但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你生性刚直,身上的棱角太锐利了,这样不好。朱瞻基徐徐说道朕希望你,经过锤炼后能刚柔并济,成就大器。

    朕以后是要大用你的。朱瞻基看着于谦微笑道你可明白朕的用意。

    臣不才,让陛下如此费心,臣感激莫名。于谦感动道日后定当谨记陛下教诲。

    善

    朱瞻基不由大笑道。

    只是,陛下还未告诉臣,何为循吏?于谦抬头问道。

    循吏乃为太史公司马迁所创,意指那些勤政利民,刚正不阿,执法无私的官员。朱瞻基回答道:

    大凡年轻士子,甫入仕途,都愿作循吏,想干一番伟业。

    但随着涉世日深,他们不免两极分化,一部份薰染官场腐朽之气,日渐堕落,另一部份人则洁身自好,归到清流门下,除了空发议论,也就无所作为了。

    而真正坚持初衷,执着循吏之途,则属凤毛鳞角,少之又少。朱瞻基说道此处不由叹了口气。

    陛下见解独到,臣定当以此为戒,日后努力做个循吏。于谦徐徐说道。

    好了.....朱瞻基笑道你们俩都退下吧!

    随即朱瞻基看着于谦与张忠道你们俩一文一武,都是朕看重之人,日后便是朕的左膀右臂,平日应当多交流亲近才是。

    是

    张忠与于谦相互对视一眼,都连忙俯身称是。

    ps:刚签约,求求月票,推荐票,收藏.....

    ps2:感谢庄子子的月票,天星道的推荐票.....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