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3章 休养生息

    初六,一家子可算收拾好家用行李和钱财。到了晚上,老太太召集了一家十口人才公布了这个决定。

    只见她清了清嗓子,才开口道

    咳,城里现在的情况相信你们也都清楚了,这两日让你们准备好行李,目的在于什么相信你们也能猜到些,我准备带着全家避到乡下去,明天便出发。

    姜二爷早就憋着火了,消息一出,便开口,埋怨道

    这么大的事儿娘你怎么也不提前跟我们商量一下就决定了。

    猜到归猜到,他也没什么意见,但他觉得他娘至少应该跟他们商量一下。

    老太爷紧接着也跟着开口

    对啊!老二你不告诉就算了,连我这个一家之主你也不放在眼里了吗?

    姜二爷???

    什么叫不告诉老二也就算了,他怎么了,他不是姜家人?他不姓姜?

    老太太一脸淡定我商量了啊!

    你跟谁商量了

    喝了口茶润润嗓子,不以为然,老太太才又接着讲

    我跟老大商量了,反正跟你们说了你们得去,不说你们还得去,那我跟你们说啥?有那个时间你们不如多收拾两件行李。

    姜老爷

    姜二爷

    咋滴,他俩不是人啊!

    不是,娘你这姜河话还没说完,就被他娘给打断了。

    老太太侧头看他,眼里都是威胁,那意思你再多说一句试试

    怎么,你不去?

    姜河被他娘刺儿的满脸通红,总不好不去吧!只能无奈地吐出一句

    去

    眼看着他二弟被他娘几句话镇压了,他爹也不敢再多言,姜海才觉得,不怪他娘执掌姜家数十年,手段当真高明,他从心底里佩服。

    娘,关于这粮食

    这也正是我今日要跟你们说的,你们当记得不要外传。

    老太太正色道姜家每年都有笔银子不明去向,这个你们几人可知晓?

    几个孩子只听着,没一个开口的。二房两个大人也摇摇头。

    姜海看了看大太太,对了个眼色,才又不确定的开口。

    娘说的可是那一年二十两银子?

    老太太朝他笑笑,很是欣慰不错,你夫妇两个观察的倒细致

    我一直以为是娘挪用了所以就算知道也一直没提过,总归二十多两银钱,他不至于让他娘没脸。

    也算是挪用了,这笔银子花到哪去相信你们谁也猜不着。老太太抬着头,似在想着该怎么开口。

    说起来又是很久一段往事了,似咱们这个地方没隔个几年十几年最多也是几十年必是要发生一次灾祸。战乱也好,大旱也好,亦或是洪涝,天灾**总要占一个的。似国库不是一直存着粮食吗?就是为了应急。

    也许你们不知道,我祖上是逃荒过的,一辈子大字不识几个,就想着,依着那些读书人的法子,若是能建个秘密的粮仓就好了,放上够吃几年的粮食,今年放进去新米,明年取出旧米卖了,再换成新米,以后万一真有个什么需求,就躲起来,躲个两三年,等外头平定了再出来,若是天下太平,当然更好,白花不了几个钱。

    这二十两银子便是用在此处,来回路程的人工费,再加上新米变旧米的损耗

    听闻此言,姜海对他娘更是佩服了。其余几个大人,包括姜老太爷也不曾听过,连同几个孩子,惊的茶水点心都忘了吃。

    老太爷想,未雨绸缪做到这个份儿上,难怪他这些年被压的死死的。原来他爹娘当初不遵循他的意愿娶个漂亮媳妇而执意要给他娶这个大他三岁长相一般的媳妇真的是有原因的。

    娶妻娶德不娶色,嫁人嫁心不嫁财。

    咱们都走了,这家里可怎么办?姜大爷此时开口

    留几个年龄大的在家里看着,把他们家人带走,若是有人来,便说不见客,留下一应吃食,院子里有个隐蔽的地窖,里头有粮,走的时候告诉他们位置,能不能活,看运气她不是个善人,她觉得自己做到这个程度也算够了。

    娘,下人都带着吗?要不要放出些

    姜二爷接着开口,别人家都是留一半放一半,省口粮。

    老太太想了想唉!都带着吧!咱家也不缺那两口吃的,至于能不能活下来

    看命

    她只关心姜家人能保下来,其余的人抱歉。

    昭和元年元月初七

    姜家一行人在天未亮便出了门,赶在城门开启之前在城门口等待,主人家坐在马车上,下人们大多都推着板车。为了不引人注目,也有些乔装改扮成商人或是小厮的模样,分开走,装作互不认识,等出了城门再聚集。

    为了防止有下人携主人财物逃跑,都是把亲眷分开来,平日里手脚不干净的,都撵出去了。

    路上若是遇着熟人,只说是走亲戚,或是送货,别的话都不多说。

    路难走得很!

    姜老太太建立的避难所是在她手底下一个庄地里,附近有个小山包,有林子,有水,只没什么人,为数不多的几个人是她安排在此处替她看守粮仓的。

    这些粮仓都被建成住所的模样,平日里可以伪装成看守田地的农民住户,只是这里没什么人来。

    离城里远,也没有人,只有地,却又不是耕地,附近也没有路,当然是最理想的避难所。

    其实山上也是个不错的避难所,可惜有毒物,有虫子还有猛兽,对于他们这些不会野外生存的人来说更危险。

    还有,粮食要搬上去那得有路吧!有路就必定有来人,山顶还容易缺水。所以,综合比较之下,她还是选了这个地方,就是沿途并不好走罢了。

    一路上走走停停,板车还走坏了两架,光靠人力是不够的,无奈之下,他们只能让出马车下来自己走。

    初九的晌午,一行人终于挨到了地儿。

    看守粮仓的有四人,老太太想着这儿基本上也不会有人来就没安排很多人。四人早就接了信儿说主人家这两天要过来,早就打扫好了几处房舍。

    那是几栋木头搭成的小屋。

    姜老太爷皱了皱门头,一脸发愁你别告诉我咱们就住这儿?

    老太太笑着看向他,答道不错

    就这?也能住人?这回开口的是姜河。

    老二出马,一个顶俩,他一句话便引来他娘的斥骂

    你还想住哪?难不成给你盖个大院子,更引人注目?别忘了你是干什么来的。

    姜河还想说什么,被姜海拦住了。他这个傻弟弟,连他娘杀鸡儆猴都看不出来?

    下人们去把东西都规整规整,用这个时间姜老太太把这儿的规矩重新订了一下。说实话,这儿她也是第一回来,条件如此艰苦她之前也不知,不过这种时候,能保住一条小命就算不错的了。

    为了防止有人与外界联系,同时守卫这个避难所,每日都需要有人值守。同时,每日早晚各点一次名,防止有人逃出去说些什么不该说的,徒增烦恼。

    为了保持与外界的信息不断,每月姜大爷姜二爷都得带人出去一趟,打探消息。若是事态安好,便能离开。

    只是未曾想,他们这一避便是两年。

    这两年,姜雨赵平悦依旧是跟着贾教习上课,而姜鱼墨和姜鱼林的课业则是由姜海和姜河来讲授。虽然不如书院里的秀才夫子学问深,倒也浅显易懂,有时候他们也会去听听贾教习讲课,赵平安也跟着听。

    不错,自从赵平安被带到贾教习的课上,激发了贾教习的慈母之心。自那之后,贾教习的每堂课必有他在,不拘是睡觉还是怎的。

    姜二太太来这以后发现了这事儿,原本想发作,被贾教习挡了回去,称他是个吉祥物。

    总归现在这里只有她一个教习,有老太太在,也不用看她二房脸色,见识过几回老太太护着这异姓小娃娃,她可是知道轻重的。

    等过几个月二太太再想发作的时候,被赵平安一句羊羔跪乳乌鸦反哺给挡了回去。这是赵平悦当成睡前故事讲给他听的,他直接把这句话用在了二太太身上。

    这一举动让整个儿避难所的所有人啧啧称奇,都以为是胎教起的作用。胎教的确是有作用的,不然现代社会也不能有这么多胎教课,但更深层次的理由就只有赵平安知道了。

    其实很好解释,一周岁会咬文嚼字的孩子他们从前没人见过,那从四个月就开始跟着上课的孩子又有谁见过?

    所以,这世上一周岁就会咬文嚼字背两句千字文的孩子就不能有吗?

    一岁,是赵平安正式出现在姜家众人眼前的一座里程碑,这个神奇的操作,是奠定了他成为姜家一份子的基础。

    昭和元年,自三月以后便没再下过雨,叛贼以天子不仁,天降灾祸的名义再次发动叛乱。

    同年朝中大臣逼迫幼帝下罪己诏,以平息天怒。

    大旱又遇上战乱,一时间饿殍遍野,伏尸百万,百姓间易子而食,啃树皮草根者大有人在,不少富户地主被灾民一拥而上。

    姜家人把粮食藏在地底,换上平民服侍,明面上只留下够吃几顿的食物。若是有人寻到此处,人数不多的或许给两块饼子,人数若是多了,便做出不敢抵挡的样子让人将食物拿走。

    这期间,粮食比银子贵。

    昭和二年,平叛结束,伴随而来的是许久不见的大雨,钦天鉴上书,称是叛贼已歼,天怒将息。

    经过一年的休养,在粮食即将成熟,小麦丰收的季节,姜家人终于从避难所出去了。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平安科举种田记 九桃小说(9txs.)查找最新章节!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