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44章 蚕宝风波

    李桐深知他只是个庄仆,若只是在庄子里待着,是绝没有出头之路的。他最好的出路就是把他的长处展现出来,获得主人家的认可。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机会难得,他可不能放过,不过他这番小心思对赵家姐弟俩倒是不算什么。

    只要能给他们办事,管他是将军还是士兵。

    姐,不如这样,既然已经播了种,这地里还能产出不少粮食,今年虽是扦插不了太多的桑枝,那就先弄一部分,这蚕只要找到蚕种了,繁育也快。

    赵平安又问李庄头:刚他说的那山是谁家的?我有些用

    庄头一脸惊讶您不知道?

    他一头雾水我怎么知道

    就是您名下的啊!

    赵平安

    呵呵,咱家到底有多少家产是我不知道的。

    接着,他跟他姐商量,这蚕种看样子是只能从外地引进了,当下还是应该先派李桐去隔壁的县里把他那老姐姐接来,再让人在山下建处房子。

    到时候他可以出钱雇他那姐姐一家过来干活,顺便也带些桑枝来,山上也有现成的桑树,就让他们在那山下繁育蚕种。

    李桐,我派给你一个任务

    想着终于来了,李桐当即跪下,大声道:请主人吩咐,小人定当竭尽全力

    这育蚕种栽桑苗的事儿我交给你,关系到一个庄子的生计,一定要办好

    小人明白

    后来,几人又详细讨论了一些个相关事宜,种地他们都是好手,两个孩子在这方面毕竟没经过,还得靠他们补充。

    后来也得出结论,这蚕要养,桑树要种,可也不能全种,粮食要种,却要少种,凡事慢慢来,不能一蹴而就。

    两姐弟没留在庄里吃午饭,若是留下必会给他们添上不少麻烦,好在来之前还带了几样吃的,先垫垫肚子,等回了姜家再正经吃饭。

    这一行,赵平安还得了个重要信息:这一世,棉花竟然还没普及。

    这是他从未想过的,课本上不会教,对于衣物之类的他也从不上心,更不会关心自己用的是什么布料。

    往往一些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更会容易被人忽略,或许是他自己的问题,摸不出棉布和麻布的区别。

    但毫无疑问,棉花能够打败苎麻占据现代织造业龙头老大的地位绝对有它的一番道理。

    他现在还不知道这一世到底有没有棉花,回去必是要翻书找找。

    他们回去的时候已经过了吃饭的点儿,这个点儿姜家人早已吃过饭在睡午觉了,赵平安便提议今日不妨下馆子,去外头的餐馆吃。

    结果去了之后才发现,这里的餐馆菜色是真的少,还没啥好吃的,俩人喝了碗羊肉汤,点了几个小菜便罢了。

    回去的那一个下午,赵平安去书斋翻了描写农作物的各种书,什么《百谷图》、《农物集》

    可惜,都没见到棉花的身影,他想着或许是他们县里的人都不太能欣赏棉花的外表。

    等到快翻遍了整个书斋,最后终于在一本讲花的书中找到这么一段记载:

    其地有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纩,名为白叠子。再看图,无误了,这株名叫白叠子的花就是棉花。

    虽然棉花名字里带花,但赵平安是真的没想到这棉花竟然是被当花来观赏的

    身在宝山不识宝,能把棉花当花来欣赏也是绝了。

    随后几天,赵平安找遍了县里的种子店、花店,虽然没找到棉花的身影,但另有惊喜。

    你能够想象到吗,他在这里竟然找到了一株西红柿。

    也是作为观赏性植物

    能把西红柿当观赏植物,简直不要太丧心病狂、暴殄天物啊!

    时代不同,他忍。

    没几日就做好了扦插,李桐便出发去了临县,只三日的功夫,便推着坐在板车上的老姐姐回了李家庄。

    他这老姐姐姓张,是个寡妇,夫家早没了人,又没有孩子,一听许了一月500文的银钱招她过来,高兴的收拾了家当便随李桐来了。

    不仅如此,她还带来了不少蚕种,挑了不少的抽芽桑枝剪了来,根上用土润湿了包好防止干枯了。

    后来李桐又去了趟山上,捉了不少野蚕家来,跟家蚕分着养,因着这个,还特意加了盖子防止野蚕逃逸。

    之后,每隔个大半个月他便会来一趟姜家汇报进展,有时候还会带来几条不同时期的桑蚕给他们瞧瞧。

    赵平悦对这种软绵绵没骨头的生物是有些怕的,所以更多的是跟赵平安汇报,这主意本就是他提的,自然要负责。

    知道赵平安每月都是逢十才会放假,他就专门挑了初十,二十,三十这样的时间再过来,这个时间不早不晚,刚好能撞见小主人。

    李桐觉得,只有多见面才能给他们留下更深的印象,他不光得好好做事,还得让主人瞧见才是。

    赵平安自然知道他的想法,他更深知培养一名得力助手的重要性,只要李桐这人好好做事,人够忠心,他愿意给他往上爬的机会。

    除了李家庄李桐他们养的那些以外,赵平安自己也养了十几只蚕,是放在一个木质的扁盒子里养着的,有时候他也会放书袋里带着去书院。

    没曾想,这一带便出了事。

    这日,姜鱼林和赵平安上学时因马车硌到石头造成颠簸,两人带的东西从车座上落下,因此便拿错了书袋。

    姜鱼林先是进了班级,把书袋放到了桌上,一样一样的往外掏课本,第一本书掏出来他就意识到了不对,等掏到盒子的时候人一顿手一松,盒子忽然掉到了地上,摔了个口

    这是一场震惊整个甲班的大惨案。

    十几只手指长的蚕宝宝从盒子里蠕动着爬出,一拱一拱的,尤其是里头的野蚕,在学生们的叫喊声中爬的更欢实了。

    啊!这是什么

    快走开啊!

    娘啊!这什么玩意儿

    鱼林兄,你快把这蚕拿走

    姜鱼林不是不拿,而是他也怕啊!

    鹤溪县上是没人养蚕的,这种东西也只是在书上看过,眼瞧着手指长的十几条虫子争先恐后的跑出来确实是吓到了他们。

    马上上课了,夫子也要过来。学子们也不敢随意外出,只是抱团躲着点儿。

    这场变故很快便惹来了夫子,瞧着眼前这蚕宝满地爬和人挤人相拥着的场景,怒了。

    这群人,到底还有没有点读书人的风范。

    这蚕是谁带来的?

    姜鱼林起身承认,是学生之物

    夫子一瞧是姜鱼林,面色也和缓了不少,又问道

    你养这些东西做什么?

    书院也是有要求的,不许带宠物进来,这蚕宝自然也在其内。姜鱼林没说是拿错了书袋,不然受罚的就是赵平安了,只见他对着夫子先是拱手一拜,恭恭敬敬地回道

    学生近日读《老庄》,看见有句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心中感慨至极,便联想到生命短暂,进而想到蚕桑而食之,几度蜕变,何其可贵。

    有诗咏赞野蚕食青桑,吐丝亦成茧。无功及生人,何异偷饱暖。我愿均尔丝,化为寒者衣。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让学生为之触动。

    学生想到夫子之前教授《朱子语类》时也跟我们讲过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朱文公一代大家如此高见,学生一介书生更应效仿朱文公所为,想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便养了几只蚕来观察,不曾想今日无意中摔了盒子

    他又朝各位同学们抱拳致歉:吓到诸位同学,实在非我所愿,此事乃学生之过,学生甘愿受罚

    夫子点头,甚为赞赏,那你你观蚕可悟出什么道理

    姜鱼林行了一礼,恭敬回道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夫子赞叹:今朝童试,若无意外,榜上必有你一席之地,老夫等你毕业。

    一言既出,肆下众人鸦雀无声。

    科考变数有多大他们是知道的,从前不是没人让夫子给过评价,夫子只是象征性的鼓励加模棱两可的回复,可从未像今日似的如此决断。

    夫子这声评价给的可太高了。

    正安静着,忽然有人大叫一声,原来是有条蚕爬到他脚上了。

    夫子皱眉因为一条虫子,就如此喧哗,成何体统。

    那人表示非常委屈,他要怎么跟夫子解释他是真的怕这种软体生物。

    而下一秒,看着已经爬到夫子长衫膝盖位置的那条蚕,他纠结了半天,还是好心提醒道

    夫子,你身上也爬了一条,快到腿上了

    夫子捧着书,摆了摆手说道:无妨,还没下课,这节课你们自习,不要喧哗,好好跟人家学学,书应该怎么看才能吃透了。

    夫子淡定的走出去,口中念叨着书要先读厚,再读薄,只是步伐比平日里快了很多,走到角落,等学生们看不见了他才浑身颤动地抖起长衫来。

    啊,哪去了,哪去了。

    你在这里做什么?

    山长突然出声,不知从哪个方向过来,更不知他到底看到、听到了多少。夫子抽了抽嘴角,面若心死,颤声说道

    山长,我在活动筋骨。

    山长站了半天光看他在这抖了,瞧着没什么意思,便拿着课本摇着头离开了,夫子看着走远的山长长衫下摆的那条蚕。

    他决定闭嘴,今天不修开口禅,修个闭口禅。

    感谢给我投票的各位小姐妹哈!各位投的每一票每一条评论我都有在看的,这本是5月17号才开书,到今天还不到两周,新书嘛!没曝光量,我平时上班忙,也懒得打广告,所以能得到大家的认可真的很开心

    大纲我想了很久,如果要完结的话字数可能要破百万了,毕竟主角现在才六岁,总之,我会奔着这个目标写的。

    能看到这里的都是真爱,在此谢谢大家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平安科举种田记 九桃小说(9txs.)查找最新章节!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