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42章 六十年代好种田(捉虫)

    三江农场的农学夜校就是从一本英文农学杂志开始的。

    田蓝先是给学生们详细讲解文章内容, 然后又趁机暗搓搓地夹带私货,自己编写相关内容,以让大家做完形填空和理解的方式, 疯狂输出。

    刚开班的时候, 过来上课的只有这群大学生。后面进行了不到一个礼拜,就有中学生也跟着跑过来了。

    倒不是大家求知若渴, 都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谁还不了解谁呀。假如没老师看着单凭学生的自觉性,你指望他好好学习?做人还是要直面惨淡的人生比较现实。

    大家之所以跑过来, 是因为小礼堂的环境好啊。左右窗户一开,过堂风一起, 哎哟,那叫一个凉快。

    在夏日炎炎似火烧的三江平原,大晚上的有这么一处纳凉圣地, 实在太棒了。

    事实上其他农场职工也想进来乘凉, 但现在虽然搞文化运动,可广大职工对于大学生还是有本能的畏惧,或者说是对知识的敬畏, 总不好意思打扰人家读书人。

    于是能够厚着脸皮堂而皇之跑进来乘凉的只有中小学生了。

    田蓝才不管他们是来干什么的, 来了就是她的人。来了就不准调皮捣蛋, 来了就必须乖乖坐在位子上,听姐姐上课。

    听不懂英语没关系,那就好好听中文。姐姐会用中文再仔细讲一遍的, 谁不认真听讲,喊你起来回答问题, 你牛头不对马嘴。那么对不起, 自己站墙角。

    对, 你没听错,就是站着听课。省得你小风一吹就打起盹来,直接把课堂当成了卧室。

    即便她如此凶残,广大中小学生还不敢呲牙。因为无论搞运动还是搞活动,大学生们都能直接碾压了他们。农场的小孩还不敢逃跑,因为只有待在小礼堂上课,他们才能免于晚上还得帮家里干活的命运。

    比起大晚上的满头汗不停地干活,显然是坐在小礼堂里吹清凉的晚风舒服多了。

    中小学生们跟着吹了一个礼拜的晚风,上瘾了,舍不得走。

    可是田蓝的课堂却要转移阵地了。

    为什么?

    七月暴雨天气过去了,大家也种完了稻子,栽完了空心菜,没有继续留在农场的迫切必要了啊。

    况且雨都停了,你们还不上山赶紧去改造冷浸田吗?难不成你们放弃了这一季的麦子,准备等明年春天再种稻子吗?

    不能,坚决不能。

    虽然大家打赌打输了,也吃到了南瓜和蜜瓜,但大学生们是有自尊心的,他们还记得自己说过的话。

    改造冷浸田,为整个三江农场增加万亩良田。

    八月烈日红似火,刚好方便新翻的垄田好好晒晒太阳,等到十月份可以播种小麦。

    大学生们是干净利落,连新修好的营房都顾不上住一天,直接收拾了东西出发。

    中学生和小学生们却傻眼了。他们走了,那自己怎么办?不用上课了,家里肯定会抓着他们大晚上也要干活的。

    这群娃眼睛珠子咕噜噜转了一通,立刻有了决断。他们纷纷表示感受到了伟大领袖所说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真谛,决定要深入学习农业知识。在劳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劳动。

    大学生们集体想翻白眼。瞧瞧这帮崽子,瞎话张嘴就来。他们还好好学习农业知识呢,一个个分明就是冲着果干来的。

    这果干从何而来?当然是宁甘农场。那帮知青也不晓得对三江平原有什么误解,啥东西都给田蓝寄。

    就说这果干吧,回回都是一大包。三江平原好歹是鱼米之乡,难不成还少了她一口果干吃。

    好吧,其实是真的少。

    倒不是三江平原种不了果树,而是现在实行的是集体经济,山上地上种什么东西都是计划好了的。

    在以粮为纲的时代,在林木是重要的经济作物的时候,水果作为非必需品,还真没多少生长空间。

    正因为如此,田蓝的果干就分外受欢迎。课堂上多少小孩踊跃举手,就是冲着回答正确了之后奖励的果干。

    现在他们为着一口吃的,不惜要求上山跟着一块儿干活。田蓝能拒绝吗?当然不能。

    她怎么可以打击孩子们对于农业事业赤诚的心呢?学农事业必须得安排上。

    只不过这么多人跟着一块儿上山,吃饭住宿是大问题。她无力解决,得农场出面。

    农场倒没纠结,直接大手一挥准了。反正家长们也鼎力支持。

    八月不是农忙时节,现在学校又不上课。放这些孩子在外头瞎玩,搞不好哪天下河游泳时就淹死了。还不如让他们跟着知青去干活,最起码的,可以混个一日三餐。

    既然如此,农场索性大手一挥,直接让大孩子带小孩子,省得他们闹腾。

    大家顿时挺高了胸膛,雄赳赳气昂昂地跟随队伍往山上去。

    老职工们扛着锄头下地时,瞧见他们神气活现的样子,还开玩笑道:“你们这是给自己找好老师了?”

    好几个小学生立刻喊:“对,我们找的是根正苗红的好老师。”

    田蓝就假装没听见,他们能不举着领袖的画像走在太阳底下,她就谢天谢地了。实在是直到现在她碰上这种情况,仍然感觉好尬。

    老职工哈哈大笑,有人主动问田蓝:“小田,前面那些高粱是不是你种的?我的天啦!你这个高粱两极分化啊,左边老高老高,比右边高出一半呢。”

    大中小学生们立刻来了兴趣,全都追着问:“真的?”

    “那当然了。”先前提问的人伸手一指,“不就长在那边吗?你们自己过去看一眼就知道了。你用的什么肥料啊?这个甜高粱怎么长这么高?”

    田蓝眨了下眼睛,笑道:“秘密!现在还不到收获的时候。等开始收割了,它能长更高。”

    学生们已经等不及,集体朝着实验田的方向跑。

    大家还没走到田边,就瞧见高高的甜秸秆。

    哇,好大一片青纱帐,郁郁葱葱的,被夏天的风吹得微微摇晃。那长长宽宽的叶片舒展开来,姿态惬意的很。

    在三江平原,甜高粱又被称为青甘蔗。有自留地的人家偶尔也会种上一些,主要给小孩当零嘴。

    田蓝挺大方的,她直接掰了高粱杆子,分给大家尝尝味道。

    “现在还不到最甜的时候。等到秋天,它的糖分贮存的更多,你们就会发现它比甘蔗还甜。”

    不过现在大家咀嚼着甜秸秆,就感觉这甜度已经相当可以了。

    田蓝还在滔滔不绝地介绍:“甜高粱的用途很多,它上面能结籽,就是高粱米。下面的秸秆可以用来榨糖或者发酵做饲料,猪牛羊都爱吃。其中榨糖剩下来的渣子可以发酵用来酿酒,酿酒剩下的废渣还可以生产纸张,造纸剩下的废弃物又可以提炼做固沙剂,用来改良沙漠。”

    大家听到这里,立刻敏感起来。呀,又是沙漠。三江平原,鱼米之乡,哪儿来的沙漠?她心心念念的还是大西北吧。

    田蓝落落大方:“大西北的条件比不上三江平原,那里缺水,只适合种植耗水量不多的作物。其中甜高粱具有一定的耐盐碱性,耐贫瘠干旱,所以适合在宁甘地区生长。同时,宁甘地区畜牧业发达,需要大量的牛羊饲料,甜高粱刚好可以填补空缺。”

    高卫东他们听了就心里头挺不是滋味。要说这人也来三江平原好几个月了,怎么就一点点归属感都没有呢?张口闭口还是大西北。

    他立刻转移话题:“你这两边的甜高粱是不同的品种吗?为什么会长得差别这么大?”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这两片高粱摆在一起,感觉就像儿子跟爸爸,身材差别可真大。

    田蓝笑了起来:“是同样的种子,不过这边经过了特殊处理。现在你们还看不出来,等到秋天玉米和稻子收获的时候,你们就能瞧出两边的不同。它们同样是有一部分经过了特殊处理。”

    众人立刻来了兴趣。这些种子是喝了王母娘娘的琼浆玉液吗?一下子窜出这么高,也太神奇了吧。

    不对不对,她肯定是偷偷用了进口尿素。

    他们农场种地瓜示范田的时候,就暗地里用的尿素。一个地瓜足足18斤重呢。哇,当时将军抱着那大地瓜拍照片,效果可轰动了。

    田蓝惊讶地挑高了眉毛。尿素有这么神啊?18斤重的地瓜,那赶得上一个大南瓜了。可见所有的肥料都是最开始用的时候效果最好,等到时间久了,慢慢的,植物都麻木了。

    她笑着摇头:“没用,不信你们问他们。我们可是打赌的,说好了两边地里谁都不能用化肥。我用的是生物菌肥,5406菌听说过没有?我这肥料跟它是相同概念,只是品种不太一样而已。两边都用了,都增产,所以关键点还是在种子的处理。”

    她越是这么说,大家的胃口被吊得越高。众人都不急着上山了,全都追在她边上问:“到底怎么处理呀?”

    田蓝没有直接给答案,反而开始跟他们东拉西扯。

    “曾经有位搞水稻研究的人做过一个梦。梦里面,水稻长得像大树一样高,又粗又壮,结出来的稻穗就像高粱穗一样又粗又长,那稻子呢,一颗颗的跟花生米一样大。”

    众人都惊呼起来,还有小学生激动地又蹦又跳:“真的吗?要是真这样的话,咱们种上一棵就够我家吃一年了。”

    田蓝笑着点头:“差不多真够吃了。”

    那小学生激动得脸上红扑扑:“那咱们就种这样的稻子呀,那多省事。树上年年长果子,种一棵可以吃好多年呢!”

    农忙的时候,农场小孩都要下田干活的。栽秧是什么滋味?只要体会过一回,就不会再愿意来第二趟。

    人群里立刻发出嗡嗡的声音,对啊对啊,种树就不用年年栽秧了。

    好些人盯着田蓝问:“你有种子吗?你怎么不拿出来用?”

    田蓝摇头:“我没这样的稻种,事实上,现在全世界可能都没有。”

    众人感受到了被戏弄的愤怒,没有,那你说个毛线啊。

    田蓝正色道:“现在没有,不代表以后肯定没有。就好像上万年前,我们的老祖宗驯化野生稻开始人工种植的时候,可能完全没办法想象一棵稻上能长这么长的稻穗,有这么多粒种子。我们今天吃的水稻、小麦、高粱、玉米、地瓜以及各种各样的蔬菜水果,都是经过无数次选种育种得到的结果。比方说茄子,最原始的茄子长出来的果子只有你的小拇指粗细。但是经过一代代的选种育种之后,我们现在吃的茄子就已经这么粗了。”

    学生们已经不耐烦听她东拉西扯,焦急地催促:“那你说水稻树要怎么种出来?”

    田蓝笑眯眯的:“别着急呀,你们又没了解过这方面的知识,我不给你们摊开来讲你们也听不懂的。”

    于是大家只能耐下性子听她鬼扯什么外国有一种巨树有100米高,直径达到了10米。之所以它会变成现在这样,是因为在漫长的历史进化中发生了突变,所以才如此巨大。

    所有的生物之所以会成为现在的模样,都是它们适应自然条件变化的结果。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同样的种子种在不同的土壤里,长出来的味道都不一样。

    大家点头,她说的似乎有点道理。

    田蓝看了一圈,感觉火候差不多了,就不再满嘴跑火车,而是切入主题:“自然条件的变化具有很强的偶然性,极端变化下留下的结果也是散落在世界各处,想要寻找十分艰难。我们做育种工作的,除了四处挑选已经有的种子进行进一步培育工作之外,还要人为的创造模拟出自然条件变化。而这种变化又分成物理化学不同的方法。像秋水仙碱诱导植物多倍体的产生属于化学方法。像我应用的极低温诱导种子变化,就是物理手段。”

    等等,极低温诱导,这是什么意思?

    田蓝笑道:“就是在极度低温的环境下,迫使种子内部发生变化,产生变异遗传,来适应极端环境。这样的种子种下去之后就会形成变异植株,如此进行筛选,可以做进一步的育种工作。”

    大家听得似懂非懂,只觉得好神奇。就这么冻一冻,就能发生这么大的变化?那也也太绝了。

    田蓝的眼睛笑成了月牙儿:“生物有无限潜能,生命为了延续下去,可以迫使自己发生各种变化来适应。就好像我们人一样,生命的延续历史就是生存环境的变化历史写照。所以说,育种工作就是在触摸生命变化的历史。感兴趣的同学,后面可以加入我们育种工作小组,专门做各种优质粮种的栽培。”

    好些小学生都激动起来,他们还惦记着那棵水稻树呢。

    既然冻一冻,高粱都能长这么高这么大,那么是不是多冻几回,水稻就能长成参天大树了?那可太棒了。

    田蓝摇头,直接打消他们的痴心妄想:“育种工作没有大家想的这么简单,得到一种可以稳定遗传的新品种,起码得花上七八年乃至十几几十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任何意外,比方说搜集到的种子被人拿去喂鸡了,那么就会前功尽弃。”

    小学生队伍里爆发出哄笑声,好几个人都推搡着一个男孩,嘿嘿地笑:“被你妈拿去喂鸡了。”

    那被揶揄的男孩完全看不出当晚的戾气,还涨红着一张脸强调:“我家的鸡都被杀了。”

    他妈是哭的很伤心,但他自己没啥感觉。因为他家鸡生的蛋都是用来换盐换针头线脑,也吃不到他嘴里。

    至于他妈天天拍着大腿哭天抢地,她哪天不哭着强调自己被欺负了啊。他听多了自然也就麻木了。

    田蓝看了眼那个男孩,当真不知道该说什么,索性主动询问:“那你要不要一块儿去培育种子?”

    周围人哄笑起来,集体撺掇他:“你去你去,你的种子,你妈不敢让鸡吃。”

    男孩懊恼的很,气急败坏地强调:“我们家都没鸡了。”

    可惜他没吃到那些鸡,都被农场拿走了。

    不知道是不是耻于与之为伍,旁边的大学生们主动转移了话题。

    高卫东指着玉米杆子问:“玉米又是怎么回事?这边的玉米杆子比这边的矮小啊,还长得这么密。你这是不打算结玉米,直接长杆子了吗?”

    他这一说,其他人才注意到两片玉米地的特殊之处。还是一大一小一高一矮,只不过那小的矮的并非跟平常的玉米一样,而是格外低矮些。

    嗐,可真是的,这样的玉米又有什么用?长得这么弱小,到时候怎么结玉米棒子呀?

    田蓝伸出了手指头,示意大家看:“你们瞧,我的大拇指是不是很有力气?但是,来一位高小的同学,我们比划一下,你用你的拳头来抵我的大拇指。”

    结果在场的高小学生个子都跟她差不多。即便比她矮的,人家的手伸出来也不比她小,完全没有对照效果。

    大学生们都笑喷了,这个小初中生平常一直在他们面前充老大,关键时刻就漏气了。

    田蓝咬咬牙,决定转换思维。

    她伸手招呼高卫东:“你过来一下,伸出你的大拇指。大家看到了吧?他的手比我大很多,他的大拇指也很有力气。但是,当我的手握成拳头,去跟他的大拇指对抗,谁输谁赢?”

    众人看着,开始起哄:“是他让着你的。”

    田蓝哭笑不得:“你们自己试验一下,看需不需要相让。团结就是力量,一根手指头再有力气也不是一个拳头的对手。同样的,我们来看这片玉米地。这些玉米杆子大家都看到了,低矮瘦小。但与此同时,正是因为它这个特点,所以同样面积的土地上,就能种植下更多的玉米。这样结果是什么?我们做一道数学,假设普通玉米一棵能结二两玉米,一亩地可以种植2000棵,那么产量是多少?”

    这个题目挺简单的,就连高小的学生都能喊出声:“400斤。”

    “好。当玉米变得又矮又小,那他一颗只能结一两半的玉米,但是一亩地可以种下3500棵,那么它的亩产量又是多少?”

    这题有点难度了,因为他们手上没有草稿纸,15x3500需要一点点时间才能得到答案。

    高年级的学生们就展现出自己的优势了,高卫东率先给出答案:“525斤。”

    田蓝笑着点头:“没错,结果就是增产了125斤。正常情况下,如果玉米的品种选择得当的话,这个增产值可以达到30以上。”

    她没夸张,这个时代的玉米一亩地能长2000株就算是密植了。老电影里的玉米地稀稀疏疏的,两棵玉米之间能停一辆自行车的场景不是田主疏于料理田地,而是种子只能长成这样。

    在应用新品种之后,她说增产百分之三十已经相当保守,达到增加一半都有希望。加上生物菌肥的合理利用,产量翻倍很正常。

    所有人都发出了哗然声。这么夸张吗?把玉米变矮变小了,反而产量增加了,实在太不可思议了。

    田蓝认真道:“等秋天玉米丰收的时候,我们过来看结果。我做这个实验,就是想说明农业生产的另外一条发展方向,不提高单产,但提高亩产,通过密植的手段来增加粮食的总产量。”

    大家开始盯着那矮小的玉米仔细观察。看的人多了,发现问题的概率自然也相应增加。

    立刻有人指出:“你这个玉米叶子少哎,没有叶子做光合作用,它真的能长好吗?”

    田蓝高兴地点头:“没错,玉米的叶片少,让植株变的矮小单薄,降低了占地面积,同时它有个好处在于可以增加通风透光性,反而有利于做光合作用。而且,植株矮小,就意味着它的整个生长期缩短了。这个好处是什么?谁能说一说?”

    大家争先恐后:“就能多种其他庄稼了!”

    地就这么一块,你用的时间短,给其他庄稼留下了更多时间。你省省,我再省省,加在一起说不定能够多种一季的作物呢。即便不是粮食,那再来一茬小青菜也能吃的挺好啊。

    田蓝点头,又谆谆善诱:“除此以外呢?大家再仔细想一想。”

    众人开始冥思苦想,最后还是大学生先给出了答案:“提前收获玉米,避免后面气温降低了造成的伤害。”

    “这是一方面。”田蓝点头,“还有一个我要说的就是整个生长周期缩短了,可以增加玉米的脱水时间。这样的好处在于什么呢?就是更好地适应了机械化收割。玉米要是很嫩的时候收割,它很容易被机械伤害到。这点,大家能理解吗?”

    众人点头。平常手工收玉米的时候,大家也是等到玉米籽儿够老的时候再收,这样也好保存更长时间。

    田蓝笑道:“我们都说农业现代化,机械化就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表现。综合以上我们讨论到的方面,谁能说说今后玉米种植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这回抢先举手的是一位女中学生,她归纳总结做的挺好:“缩短生长周期,减少玉米叶片和单颗玉米占据的空间,增加种植密度,从而达到亩产上升。”

    田蓝笑眯眯地点头表示肯定:“很好!”

    这可不是田蓝信口雌黄。

    用密植玉米的方法增产,美国已经用了半个多世纪。

    田蓝曾经看过一组数据,从1979年至2005年,这26年的时间,美国玉米单产增加了接近50,生育期却从125天变成了115天,缩短大约10天左右。

    在她穿越前,国内育种界也接受同样的理论十几二十年了。研究方向发生相应的改变后,效果斐然。

    现在,田蓝想做的是将这时间再往前推20多年,让60年代的人也能接受密植玉米获得丰收的概念。玉米虽然不是我国的最主要粮食作物,但是玉米是重要的饲料组成部分,玉米的丰收,同样对于整个农业布局意义重大。

    当然,要实现这一步,首先得培育出适合密植的玉米种。

    田蓝摸了半天口袋,愣是顺出了一包果干。

    她珍惜地打开牛皮纸,拿出一颗,在所有人羡慕的目光中,递给了那个女孩,夸奖道:“很好,如果你感兴趣的话,今后也可以往玉米育种的方向发展。你会发现那是一片广袤的天地。”

    女孩子笑弯了眼睛,骄傲地挺起了胸膛。

    其实面前这位小老师个子跟她差不多高,估计年纪也同她一般大。可是她被小老师肯定的骄傲,却一点儿也不会因为她的身材矮小而降低。

    众人羡慕地看着她伸出舌头,一下下舔着果干。

    倘若换个时代,旁观者见到此情此景,肯定会认为她没教养,吃个东西,这副馋相,好丢脸。

    但是现在,大家能得到的零嘴少,谁都是这样小心翼翼。

    众人不敢再看下去,防止自己的口水也跟着滴答。

    他们将目光落在了最后一片田的水稻上,稻子已经长得郁郁葱葱,稻花飘香。可惜看上看下看左看右,他们也没瞧出来这两片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田蓝眯着眼睛笑:“不要着急呀,等到稻穗长好了,你们自然能够发现个中乾坤。”

    周围人就发出感慨,有中学生惊叹:“小田老师,你是不是什么都知道?你简直就是诸葛亮!”

    不管大家碰到什么问题,她似乎都能给出答案。太厉害了,这个人跟他们差不多大啊。她的脑袋到底是怎么长的呢?

    田蓝笑着摇头:“我不算什么,我本身就对农业感兴趣,自然就愿意学习这方面的知识。真正厉害的人,那是融会贯通的。比方说鲁迅先生,他是学医的,但他是著名的文学家,他还会设计,北大校徽就是他设计的。除此之外,大家都知道的革命老前辈钱壮飞,他也是医专毕业的,能够开馆行医的那种。但同时他也擅长绘画书法设计,而且还会演戏,拍过电影。他最有名的是搞情报工作,他擅长破译密码,曾经一口气破译了上百本密电,他自己称之为百美图。”

    这个时代的人接受信息的途径有限,钱壮飞的事情并非每一个人都听说过。现在听田蓝娓娓道来,好些人目瞪口呆。

    天啦,这也太厉害了吧。

    田蓝趁机鼓励大家:“这就是我们的革命老前辈,我们是沿着他们的步伐继续前进的。我们应当以他们为目标,像他们一样博学多才,这样才能为革命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说话的时候,她目光一一扫过众人的脸,带着盈盈的笑意:“也许我们无法成为这样的全才,但我们可以在自己擅长的方面成长为专才。人如果能穷尽一生做好一件事,那也能为社会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大家被她盯的头皮发麻,尤其是农场的中小学生们。突然间提学习这个话题,真的很容易给人增加压力呀。

    众人嚷嚷着:“快点快点,我们上山去,太阳都要晒死人了。”

    田蓝看他们做鸟兽状散开的样子,也不生气,反而觉得挺有意思的。会害臊,会不自在,就意味着他们知道自己说的事情是好的。因为害怕做不到,所以才本能地想要逃避。

    这已经是迈向进步的第一步了。

    那么攀登者,少男少女们,青春少年样样红,请大步往前奔跑吧。你们是早上**点钟的太阳,未来终究属于你们。

    大家欢欢地往山上跑,待穿越茂林修竹时,好几个农场的学生都露出了如释重负的表情。

    哎呀,这一趟山,他们上对了。山下骄阳红似火,山上却是连阳光都被碧阴过滤过了,洒在人身上摇摇晃晃,晃荡着的全是清凉。

    农场的学生集体发出感慨,懊恼的不行。早知道这样,他们就应该早早上山啊。山上多凉快,这都快赶上皇帝老儿的避暑山庄了。

    田蓝在心里呵呵,避暑山庄啊,很好,那就拿出古代皇子读书的派头来吧。

    哪位阿哥有精力天天追在穿越女身后讨好她们。人家光上课就累得够呛。

    部队给学生兵们安排了宿舍,用芦苇、泥巴还有木头垒起来的牛棚。当然,里面一天牛也没养过。因为到目前为止,七连的垦荒结果比较悲伤,秧苗都没能长起来,那么自己吃大米牛吃稻草的计划自然也进行不下去。宽宽长长的牛棚,那就只好便宜新垦荒人了。

    千万别觉得牛棚这两个字听着让人心里膈应。实际上牛棚修的高大结实,通风极好。

    只是牛棚没有床,得他们自己打地铺。

    田蓝一听就皱眉毛,头摇得跟拨浪鼓一样,直接拒绝:“不行,山上本来就湿气大,光用草打地铺人哪吃得消,会落下病根的。”

    结果领他们过来的战士看她的眼神,活像看傻子。

    农场的学生们也打破了高光滤镜,哈哈大笑,还有人大声喊:“小田老师,你没有睡过芦苇床吗?”

    啥床?

    半大的孩子们已经顾不上为她答疑解惑,大家喔喔叫着往芦苇荡子钻,他们要砍芦苇做床啊。

    田蓝和大学生们都惊讶的不行。毕竟在大家的认知中,芦苇是长在洼地里的,山上哪儿来的野芦苇?

    农场的小孩叽叽喳喳:“有水的地方就有芦苇,山上好多芦苇呢。”

    看看这一大片芦苇荡子,正是青翠的时候,远远看过去,就跟高粱杆子差不多。虽然它们不长粮食,但是它们的用处也不少。什么盖房子喂猪羊或者打芦苇鞋,都能派上用场,也是浑身上下全是宝哩。

    带他们过来的战士也觉得她问的是傻问题:“你们不是来改造烂泥地的吗?这本来就是洼地。”

    田蓝乐了,点点头道:“是我想岔了,这跟海拔高低没关系,取决于气候条件。”

    要说海拔高,那宁甘农场比这儿高多了,不照样水边长了大片的芦苇荡子吗?

    她表现的如此谦逊,叫刚才嘲笑他们的小战士倒有些不好意思。对方抓抓脑袋,突然间哦了一声:“对了,你就是田蓝吧?你有个包裹在这边,昨天送补给的时候一并给带过来的。”

    大学生们就开始发出奇怪的声音。

    又来了,又来了。

    宁甘人对他们三江农场到底有多少误解啊?他们好歹是鱼米之乡。这些人还一趟趟的往这边寄东西。

    田蓝挺惊讶的,她刚收了一波小伙伴们寄给她的包裹啊。按道理来说,没理由这么密集的寄东西。且不讲大夏天东西容易坏,就是邮寄的费用也不划算啊。

    大家回到牛棚,战士帮她拿了包裹和信件,田蓝才知道给她寄东西的是陈立恒。

    包裹里照旧是吃的,里面装了沙枣干杏干还有葡萄干和西红柿干。这些倒不稀奇,稀奇的是里面有罐头。玻璃瓶装着的水果罐头和铁盒子装着的鱼罐头,分了好几种。

    田蓝奇怪,陈立恒给她寄罐头做什么?要论及罐头品种的丰富,怎么也是三江平原远胜于宁甘农场啊。

    她拆了信件,瞧见里面的内容,这才恍然大悟。这是宁甘农场自己产的罐头!

    好吧,其实宁甘农场食品厂以前就有罐头。但这次的罐头不一样,因为产品与他们知青连相关。

    这里面的鱼罐头,用的是高台鱼塘里养出来的鱼。

    挖出来的鱼塘太多了,养出来的鱼更多。农场人都来不及吃,索性加工成罐头,作为礼物送给全国人民品尝。他们要让五湖四海的兄弟姐妹们都知道,宁甘农场也是养鱼的,不要以为他们吃不上鱼。

    至于水果罐头是怎么回事?倒不是他们在高台上种的果树已经结果子了,没那么快。而是腌制罐头的糖,是他们台田长出来的甜菜熬制的糖。

    一下子多了这么多田,甜菜产的糖不能光做糖果呀。正好宁甘地区水果品质高,太适合做罐头了,所以,就加大产量吧。

    就是这些果干,也跟知青连大有渊源。西红柿干不用说,就是他们在戈壁滩上种出来的。至于杏干和葡萄干,它们是在戈壁滩晒好的。

    七月水果丰收的时候,也是宁甘高原的雨季。这对制作果干可不是什么好消息,果子被雨水泡了,会烂掉的。

    可爱的知青小伙伴们积极发挥聪明才智,充分利用了戈壁滩上的小拱棚。这个季节,已经不需要小拱棚为瓜果提高温度。那么拆下来的小拱棚做什么用呢?当然做晾晒房啦。

    它们透过了阳光,它们升高了温度,它们阻挡了雨露,它们让鲜甜的水果变成了高质量的果干,糖分十足,甜度爆表。

    田蓝捏紧了拳头捂住嘴巴,她怕自己会当场尖叫起来。她亲爱的小伙伴们怎么能这么棒呢?一个个可爱的真想让她轮流给他们一个么么哒。

    陈立恒在信中写道:现在大家不吵架了。大家都埋头干活。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你的遭遇,让大家意识到团结的重要性。我们必须得抱团,不然很容易被左右。

    田蓝惊讶地挑高眉毛,这可是意外的惊喜。说实在的,自从她离开之后,她时不时就担心这三波人马后面会火拼。

    虽然目前军垦战士占据上风,但那主要是两届知青人多势众。65届跟66届军垦兵加在一起有600多人呢。但农场中学生人数也不少,后面只要有新生力量加入,双方力量立刻发生颠倒。何况后面还有知青大下放,去宁甘农场的知青会越来越多。他们和女卫兵们具有相同的背景,很容易形成一股新的力量。

    呵呵,到时候三方人马开始大战,那就是三国演义啊。

    真那一天,还干个屁活,天天打仗都来不及了。

    谢天谢地,同志们已经领悟到生活的真谛就是好好干活,对外拧成一股绳,才能在风雨动荡的长河上不翻船。

    小学生们都眼巴巴地看着田蓝的包裹,看的田蓝哑然失笑。

    她大方地掏出一把果干,认真地强调:“这是我们知青的劳动成果,你们尝尝看。”

    哇!果干可真甜,无论杏干还是葡萄干都甜蜜蜜,就连西红柿干感觉也像是加了白糖腌出来的。

    田蓝笑着摇头,矢口否认:“不用加糖,那边的水果包括西红柿糖分本来就高。”

    小学生们开始惆怅:“小田老师是不是大西北什么都有啊?宁甘农场专门长各种好吃的。”

    立刻有同伴反驳:“不可能的,大西北没水,就是就是芦苇,他们肯定都没有。”

    田蓝摇头,哑然失笑:“你可猜错了,戈壁滩上的野芦苇多了去,芦苇的生命力很强的。我们在宁甘改造盐碱地时,就用了大量的芦苇充当暗管排碱。”

    大家立刻泄气,还有人唉声叹气:“唉,难怪小田老师你总是怀念宁甘农场,那里什么都有啊,我们三江平原倒是什么都没有了。”

    田蓝赶紧否认:“这怎么可能,三江平原有自己的东西。比方说莲藕,芋头,宁甘那边就不长,起码我没看到。我估计就是长,也没有这边的口感好。”

    众人立刻骄傲地挺起了胸脯。那当然了,三江的莲藕天下闻名,排骨藕汤香死个人。

    啊,真的好想吃排骨。

    田蓝哈哈大笑,鼓励大家:“那我们好好改造农田,等粮食高产了,也就有足够的食物喂猪,那我们就能天天吃上肉了。”

    高卫东也分到了一颗葡萄干,不是田蓝小气,而是大中小学生加在一起上山的有200来号人。她就是地主,家里也没余粮。

    高卫东咂摸着葡萄干的味道,吃的好,说的好,夸奖了一句田蓝:“你现在这样说话不就挺好的吗?别跟以前似的,动不动说话就带刺。”

    田蓝点点头,态度相当诚恳:“我想通了,决定换一种眼光看问题。”

    高卫东将葡萄都咂摸的没味道了,才咽下肚子。他好奇了一句:“你换什么眼光看?”

    田蓝认真道:“虽然你们比起我在宁甘农场的同伴们还有一段距离,但这是你们进步的空间,我应该多看你们的长处。”

    吼!大学生差点当场暴走。

    他肯定是脑袋被门板夹了,他没事给自己找这种刺激。

    他颤抖着伸出手指头,恶狠狠地强调:“你等着瞧吧,看看谁更强。”

    结果中小学生落井下石,一群土生土长的崽子还趁机嘲笑他们:“没发现。”

    还强哩!连芦苇床都不会做,全都靠他们农场的人动手。这些号称脑袋瓜子特别灵光的大学生,只能在旁边笨手笨脚地添乱。

    大学生们被气了个倒仰。这帮货,见利忘义,毫无原则的祖宗。记好了,晚上咱们见真章。

    中学生和小学生才不怕他们威胁呢,半大的娃儿们凑到田蓝身旁,老气横秋地安慰她:“你就别伤心了,他们指望不上,还有我们呢。我们肯定不会比你在宁甘农场的知青差。”

    说话的时候,那小家伙还拍了拍田蓝的胳膊。

    田蓝目瞪口呆,这这这,这闹哪一出啊?这两拨人马是在争宠吗?

    妈呀,原来她拿的不是玛丽苏剧本,是后宫文啊。

    这这这,尺度有点大,容易被和谐的。

    所以小朋友,请收回你的爪子,赶紧好好干活去吧。

    不是要证明自己比宁甘农场的人强吗?那就拿出成绩来啊。虽然莲藕不方便晒成干,但是可以磨成粉。芋头也一样,芋头号称地藕,同样可以做粉。

    到时候,姐姐就能把这些寄给宁甘的小伙伴,告诉他们,三江农场也有自己的特色产品。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