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八十七章 无语,我很看好你

    “开办学院?”

    李建成看着眼前这个和善的妹夫,有点搞不懂。

    自己一回家,杨默很罕见的在门口等着,还十分恭敬的上前搀扶自己。

    这样李建成有些不适应。

    据他了解,杨默虽然看起来很和善,对自己也十分的客气,但骨子里却是很骄傲的。

    今日这般模样,让李建成很是小心必然是有什么大事要求自己。

    对待杨默,他的智囊团给的方案很简单当闲人养着,不让他触碰政务和军务,以后的事,以后再说。

    最开始李建成还很担心,自己把杨默和他的人全都撸下来之后,杨默会不会有什么逆反心理。

    从而做出不理智的事。

    他甚至还专门留了一手,专门预备杨默突然发难。

    谁成想,这几天杨默非但没有任何动静,反倒是十分享受的在国公府中喝茶练剑,十分清闲。

    李建成心中还有些不屑,终究是从小就落魄的宗室,胸无大志。

    今日见他亲自迎接自己,原本以为什么事,一听是要创建学院,李建成皱起眉毛了。

    就这事么?

    自从有了科举之后,官学和私学像是以后春笋一般,在各地兴起。

    太原城内就有一所官学,一所私学。

    官学和私学都是归朝廷直接管辖,区分的标准则是官学的教授们有俸禄。

    而私学的老师们却没有朝廷的俸禄,以学生教的学资为生。

    但不管是官学还是私学,想要教授学生,最低的标准是要考取秀才的功名。

    “对,建一所学院,需要世子批地,拨款。”

    杨默说着,从怀里掏出写好的申请书来递上去。

    这些流程其实并不是必须的,以杨默现在在太原的影响力和王家的势力,地很容易找,钱也是够的。

    但王夫人说了自己当年办学失败的事后,杨默思来想去,也总结出一个失败的原因名不正,言不顺。

    鸿都学宫是以王家的名义开办的,王家是什么?是世家。

    而科举制度则是打击世家的,所以当年天下的世家们没少反对科举。

    不敢明着反对王家,可王家却还要建一座专门教授寒门子弟如何考科举的学院,这在其他世家眼里就有些过分了。

    反对科举,皇帝会拿我们开刀。

    反对王家,王家也会拿我们开刀。

    但暗地里反对一个学宫,总是可以的吧。

    再不济,至少我们可以污蔑这个学宫的名声。

    而寒门学子这边,对待这件事表现的又很精神分裂。

    感谢王夫人改制了科举,但又反感鸿都学宫,因为能够入学的大多都是世家子弟——王夫人为了平复世家们的怨气,只能用让世家子弟进入学宫的方式。

    这就导致很多寒门学子想要进学宫却又进不去,只能吃不得葡萄说葡萄酸。

    再加上世家们暗中对学宫泼脏水,鸿都学宫的地位很是尴尬。

    从创建到取消,都处于一种名不正言不顺的状态。

    杨默听的时候都觉得很魔幻。

    所以有鸿都学宫失败的例子在前,稷下职业技术学院,杨默打算从根上就打好基础。

    走程序嘛,那就走白,反正审批人是自己便宜大舅子。

    他还能在这种小事上为难自己不成?

    果不其然,看完杨默别具一格的申请资料,李建成倒是没什么太大的反应。

    至少没把这件事当成太难的事。

    只是斟酌一番,便将资料递给了杨默“针对匠人的学院,倒是别具一格,无语当真有信心,可以让这些工匠在学院中待三个月,便可以熟练掌握玻璃的制作?”

    申请资料上杨默自然不可能以培养精通数理化的全能人才为目的创办学院。

    只能从玻璃生产这块下手。

    玻璃销售已经初见成效,第一批利润虽然少,一趟货也就不到三千贯,按照约定,李家也就分到了九百贯。

    但这只是一批货,一旦产量上去后,每一批都能有这些钱,每个月的利润可是十分可观的。

    长安城内的探子送来的关于户部工坊的消息,可是白纸黑字写着,上个月户部靠着玻璃赚了五十万贯。

    这还只是探子在外围打探来的消息,具体赚的只多不少。

    因此李建成对杨默和王家在太原鼓捣出来的玻璃作坊很是上心。

    来的第二天,也主动去拜访了王夫人。

    在李建成和他的幕僚眼里,太原能鼓捣出玻璃工坊,全都是因为王家的原因。

    技术是王家弄出来的,工人场地也都是王家提供的。

    杨默能搭上王家的线,也是他的造化。

    “没有把握,但现在没有熟练的工匠,玻璃的产能上不去,就算王家的商队销售能力再强,也赚不到钱。”

    面对无语这个字,杨默只能无奈的接受“所以也是试一试。”

    “好,既然如此,那就试一试。”

    李建成倒也不矫情,杨默既然愿意试,那就试,反正对李家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赵知州那里我去给他说一下,钱这块,一会我先让人从府中拨出来,也算是李家对无语的支持。”

    杨默受宠若惊的谢了,而后李建成又说了几句加油,哪怕失败了也没事的话,便让他走了。

    “叔玠,这事你怎么看?”

    李建成冲着一直站在自己身边,全程没有说话的中年男子问道。

    王珪,字叔玠,乃是李建成的心腹谋臣。

    他出身太原王氏祁县旁支乌丸王氏,算起来和王开的辈分一样,但因为是旁支,来到太原投奔李家之后,自降辈分,和王营一辈,称呼王开叫叔。

    因为王家的关系,王珪对杨默很有好感。

    而且修建学院这件事,他也从王家那探到了口风,知道是王夫人在背后支持。

    因此笑道“世子一直在担心杨默被我们冷落,心生记恨,现在看来,应该不会了。”

    “他既然愿意去做,而且这件事和政务、军务都没有关系,让他试一试也不妨。”

    “是,要不然我也不会同意,只是你觉得,可行么?”

    李建成对自己这位心腹很是信任,当初在洛阳时,李建成并不打算回太原,李渊想派李世民回来。

    是王珪力劝李建成回来,来的路上李建成还有些不解,但回来之后方才明白,在洛阳与朝廷拉锯,盯着李世民,远不如回到太原培养自己的势力。

    王珪犹豫了一会,随后摇了摇头“下臣认为,行不通。若是真可行的话,王家不会隐藏背后。”

    “杨公子终究是太年轻,估计王家也是想要让他试一试。”

    “和我想的一样。”

    听到这话,李建成方才把心放回肚子里。

    看来杨默这个便宜妹夫,没必要在他身上浪费太多的注意力了。

    -------------------------------------

    王珪说的没错,杨默确实还很年轻。

    学院很快就办下来了——在王家一个荒废的院子里挂上牌,学院就算是成立了。

    但学院成立后,第一个难题就让杨默有些手足无措——招不到人,没有生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