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57章 设县太和

    <sript><sript>

    长隆带着人仓皇的往回退,他们的营地设在河谷的一片宽阔地带。

    从隘口到营地需要穿过一段狭窄的山林,两侧的山坡距离只有三百多米。

    这个位置就是王昆山设下的伏击点,控制住两侧,就能够将这段路完全封锁。

    首战失利,长隆根本就没想到要派人观察两侧是不是有伏击,就是带着人不停歇的往回跑。

    等到大部分的队伍走到这片狭窄地带的时候,两侧的山岭上几乎同时响起炮声。

    然后就是火炮的声音次第响起,一片片散弹从林间隐蔽的炮口喷出。

    笼罩住长隆这支队伍,然后就是清脆的火枪声,一发发弹丸精准打入他带领的士兵体内。

    这支倭人队伍立刻就是伤亡惨重,无数被打伤的士兵倒在地上惨嚎不已,长隆整个人都呆住了。

    他抽出长刀愣愣的盯着两侧的山坡,既没有让士兵隐蔽,也没有发出撤退的命令。

    这些倭人只能尽力的往两侧的山上冲,希望能够找出那些隐藏的伏击者。

    但是炮声再次响起,一片片弹丸水泼一般的向他们袭来。

    一个个冲锋的倭国士兵倒在山坡、河滩甚至河流中。

    这场战斗持续了一个小时,等到刘大山带人出来的时候。

    能够站着的已经不足百人了,全都茫然的看着不断涌出的东洲军。

    长隆被一颗钢珠集中胸口,此时正捂着胸口不停地哀嚎。

    整支队伍被打的几乎全军覆没,他这个领头的也身负重伤。

    几乎已经宣告此次的失败,无论回不回得去他都要自杀谢罪。

    看到远处整齐的排着队列的士兵涌来,他大喊一声家督,将短刀插进了自己的腹中。

    那些受伤的、没受伤的士兵满脸的悲愤,想要冲过去为长隆这个主将报仇。

    但是却被一颗颗子弹打倒在地,然后痛苦的在河滩上滚动着哀嚎。

    看到越来越近的队伍,这些人眼神闪过一抹狠厉,将刀插入自己腹中。

    等到刘大山检查战场的时候,发现这种情况比比皆是,差不多两百多人都是自杀。

    也不禁暗自抹了一把冷汗,好在是伏击,若是正面对战,他还真有点怵这些疯子。

    天延川隘口之战的胜利,也代表着他们东洲军彻底在虾夷岛站住脚跟。

    太和城,原来的那个小港口,郑毅正坐在厅中看着战报。

    全歼三千倭人军队,也算是难得的大胜了。

    郑毅将战报交给有些得意的康红姑。

    有些无奈的摇了摇头,不知道应该说些什么。

    批评康红姑等人擅自行动,看来他们都是不服气的。

    不过不服气也是要批评,毕竟将他的整个计划都给打乱了。

    虾夷岛这边距离东洲岛是很近,但是距离倭国的本州岛也很近。

    松前家没有彻底控制虾夷,让他们打过来也算是师出有名,但是还要防范江户德川家插手。

    如果德川家真的铁了心要来抢这个新改名的魏州岛,他还真要将很多的精力转移到这边来。

    经过战国三杰几十年搅风搅雨的战争,如今的倭国可以说正是军力最强盛的时候。

    除了打李朝因为明朝廷插手,让丰臣秀吉铩羽而归之外,还没经历过什么惨败。

    尤其是德川家康关原合战之后,几乎统一了整个倭国南部三岛。

    后续还会有大阪冬之阵和夏之阵发起,彻底的干沉丰臣家族,取得倭国的真正统一。

    如果不出意外,等到二十年后,江户幕府会发起对虾夷岛的攻伐,正式将虾夷岛收入版图。

    郑毅想的是两年之后再对虾夷发动进攻,一战克虾夷,与倭国隔津轻海峡相望,以武力慑服江户德川家,让他们与虾夷进行贸易,然后借助倭国的粮食、银矿和航线,发展魏州岛甚至是东洲和岸上的数个州县。

    只是计划赶不上变化,不甘平淡的王昆山和康红谷提前对虾夷发起了征伐。

    那就只能先解决掉虾夷了,希望在入冬之前能够将虾夷岛拿下来吧。

    此时这个季节正值盛夏,整个虾夷岛都是郁郁葱葱的。

    岛内的土地还有不少倭人种下的粮食。

    可惜水稻很少,只有南三岛才有大米。

    郑毅在这边利用分基地召集出十万的平民。

    分别进行各种培训之后,进入到各个行业。

    军队也补充了两万人,总人数达到三万多人。

    相信占领西北这块地方完全不是太大的问题。

    再说还有东洲那边的苦夷各族撒了欢的在这边折腾。

    这两天他已经接待了好几拨本地虾夷人了,都是大胡子和乱糟糟的卷发。

    他们才是这里的原始居民,世代生活在虾夷岛和东北部的千岛群岛上。

    不久之前他们连倭国人都没接触过,也就是这十来年倭人才到这里的。

    倭人在阿怒人口中叫做和人,当今的倭国人都是将自己称为和人。

    源于他们的民族大和,这边的阿努人则是被称为爱依奴或阿依努。

    虾夷这个称呼是中原的称呼,因为当地人以捕虾作为主业。

    加上地处偏远,而且相貌语言均符合中原口中的夷人。

    是以直接将这边的人称呼为夷人。

    汉朝时候其实就对这地方有记载。

    只是汉朝控制所谓的辽东三郡时间太短,没有形成什么有效管理。

    从那以后北魏、唐朝、辽金、蒙元,包括现在的大明,都跟这边有过接触。

    但是更多也就是个名义上的事情,明朝到现在已经有两百年没人来过虾夷了。

    是以这边的人还真没听过汉人的名号,毕竟他们没有文字记载,口口相传也大多是生活技能,这种到底谁是他们当家人的事情,一般不会涉及到万里之外的大明,也不可能会有机会提到大明朝。

    苦夷人参与进来其实是步好棋,他们语言相通、习俗相近,而且也够霸道。

    到了之后就是跟这里的虾夷人部落、村寨宣传,我们世代的老大都是汉人。

    现在汉人来了,你们还不赶紧的拜见,等着干嘛呢?

    难道非要将你们揍痛快了才知道什么尊敬?

    一批批被吓怕或者收拾怕的虾夷人来了。

    郑毅作为最高首领,好言相劝、给与赏赐。

    什么盘子碗儿的运了好几船过来,就是费些柴火和泥巴的东西,赏出去也觉得心疼。

    等到天延川隘口之战结束之后,大多数生活在这片的虾夷人他都见到了。

    将这些人召集起来,宣布在天延川隘口西北的这片区域设置一个县叫太和县。

    迁移汉人在此处耕种,与虾夷本地人和睦相处,帮助虾夷人迁出山林建设村庄。

    另外虾夷该去捕鱼的还去捕鱼,该去抓虾的还去抓虾,该去打猎的依然可以打猎。

    如果愿意到汉人的工坊工作的也都欢迎,但是要绝对服从他安排的官吏的管理。

    十万人撒在这片区域,还真是算已经不少了,他们很快就接手了倭人留下的村庄。

    进行改造升级以及接手那些小块的农田,然后继续将能够耕种的地方开垦出来,留着种些蔬菜。

    天气还热,到冬季还有三个月的时间,一些成熟期短的蔬菜还是可以种植的,这边土地也很不错。

    营造坊开始沿着这块地方修筑道路,有的在原本的道路上进行重新扩展,有的则是开挖路基修新道路。

    沿海两条道路和中间天延川一条道路,几乎贯穿了这片区域的所有部分。

    郄琳成为首任的魏州都督府从事,兼任太和县的知县。

    王昆山暂代魏州岛都指挥使,负责军事工作。

    他们就是负责稳住现在的控制的区域。

    然后去逐步的向东部、南部扩张地盘。

    人口还会继续的增加,希望他们稳住。

    郑毅则是带着康红姑等人回到了苦南。

    去李朝贸易的船队回来了。

    他要赶紧过去迎接一下。

    <sript><sript>

    <sript><sri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