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一百四十三章问君能有几多愁(五)

    爆炸的威力来的太过意外。

    连始作俑者的李过都中招了,远处的爆炸还在继续,却已经比一开始小了许多。

    尘土飞扬,浓烟滚滚。

    没有见到烟花的盛放,只有起给的烟尘,向着四面八方滚动。

    慌乱的骑兵队伍,好一会才安静了下来。

    李过和粱甫一阵无语,这次的事件,他们都不知道回去之后,到底该怎么说。

    和萨哈廉的队伍打仗的时候,都没有多少人受伤,偏偏在最后一次烟花盛放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受伤了。

    狼狈的模样,比打了败仗还让人憋屈。

    人受伤了还有战马,可战马的膝盖也受伤了,那么想要完好无损的走出建奴的地盘,想来就要付出一点代价了。

    很快就有或火枪骑兵中的义务兵,展开了自己的业务。

    经过了简单的处理,耳鸣总算害了一些,可说话的时候,还是要大声才能让对方刚听到。

    “这就是你说的烟花?我看你是想要把咱们都葬送在这里。”

    粱甫铁青着脸,恨不得上去来一顿老拳。

    看烟花的美好心情,瞬间就化成了怒火,好好的一场大捷,都到了最后,去而被他们弄成了这幅惨样。

    士兵们受伤不说,就连着战马也跟着受伤了。

    自知理亏的李过,呐呐不言,此时说的越多,就错的越多。

    都怪他大意了,生怕炸不毁那门火炮,用的炸药确实多了一些。

    “算了,执行第十一套方案吧。”

    第十一套方案,是整支队伍已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才会使用的方案。

    就是每走一步,都要安营扎寨,稳扎稳打,拖得就是时间,打的就是耐心。

    不过对于他们没有后勤的骑兵队伍,简直就是一场噩梦。

    “别呀,咱们的骑兵都城这样了,我就不信同样都用的战马,建奴的骑兵会全部都好好的。”

    李过在军事上,还是很清醒的,这次是个意外,算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只要士兵们没有太多的伤亡,那么最后的述职报告,就能写得漂亮一些。

    大明的火枪骑兵,差不多废了一半,正在商量着从哪个方向回去。

    盛京脚下的萨哈廉队伍,也是损失惨重。

    士兵他们到是不怎么心疼,死了伤了,扔了回去重地还能有点用,而且重重新招募就行,很简单的,毕竟满人的牧民,也都是战士。

    就是战马许多已经没办法在用了。

    若说李过和粱甫手上的火枪骑兵,差不多废了一半的话。

    那么萨哈廉手下的骑兵,也是有近一半的骑兵,没办法再用了。

    一半对一半,明显是李过和粱甫占了大便宜。

    城门上的鲍承先仿佛喝醉酒一样的扶着城墙,摇摇晃晃的站起身向下看去。

    黑压压的一片倒在地上,还有的倒霉蛋正好被马肚子压在身上,虽不致死,可到底是废了。

    “下面的可是贝勒萨哈廉?您等着,奴才立刻就去通传皇上。”

    鲍承先可不敢善做主张,谁知道会来的队伍是勤王的,还是擒王的,多留一点心眼总是好的。

    巨大的爆炸声,不但外面的骑兵倒了一地,就连盛京许多年久失修的房屋,也跟着倒了不少。

    而还没有倒塌的,也都“簌簌”的落着粉尘。

    仿照着大明建立的御书房中,皇太极正坐在椅子上,面无表情的瞧着底下的臣子和贝勒们。

    忽然被耳中被巨响一惊。

    传到这里,爆炸的威力已经不大了,可还是让在场的所有人,不知所措。

    火炮的声音也很大,可到底没有这样的爆炸更加震撼人心。

    “外面到底怎么回事?是天崩了,还是地裂了?”

    皇太极没法再保持镇定,习惯鬼神他的他们,包括哪些蒙古八旗们都差一点要不顾礼仪的跪在地上磕头,以此向神明赎罪了。

    事情发生的太过突然,所有人都没有准备,茫然的你看着我,我看着你。

    “皇上,应该是火药厂爆炸引起的震动。”

    一直以来,几乎被忽略掉的马国柱,推金山倒玉柱的跪倒在地上,朗声说着自己的猜测。

    马国柱辽阳人,隶汉军正白旗。

    在原来的历史轨迹当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中是清初重要大臣。生年不详,早年对皇太极完善清朝制度方面贡献颇多,是当时重要的汉臣之一。他在清兵入关后奉旨担任江南江西河南总督,他也是清朝占领两江地区后的首任总督。康熙三年(年)二月病逝。

    此时跟在宁完我的身后,也算是皇太极手上的得力干将。

    皇太极虽然不知道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话,可做出来的安排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汉人八旗互相牵制。

    虽然在现在的大清之中,权势滔天,很多职位都是汉八旗的人在做。

    可由于内斗的特性,根本就拧不起一股绳,翻不了天。

    “这一定是大明做的,围困盛京是假,毁掉咱们满人崛起的希望是真,皇上,咱们可不能犹豫了,一定要把这支深入关外的大明军队给灭了才好。”

    马柱国的话,仿佛在深水中扔了一块石头,瞬间就炸醒了在场的所有人。

    骑兵攻城,没有攻城器械就是个笑话。

    火枪骑兵是很厉害,可做多只能放两声枪响,只要躲在安全地带,敌人根本就无可奈何。

    而且这种军队,对于后勤补给,要求可是很高的。

    只有深入的了解过,还尝试着去做了,才能够更加明白其中的难处。

    代善恍然想到,此时的盛京,就像以前的大明京师,当年入关直至想着抢一把就走,谁能知道最后回事败退。

    差点动摇了蒙古八旗对满八旗的信任。

    而到了大凌河堡继续战败的消息传来,刚刚成立的大清,内部更是波涛汹涌,别看现在风平浪静,那是因为外面还有他们的共同敌人--大明。

    现在有机会拿下一场胜利,哪怕是惨胜,也好过找不到强大自身的办法,而茫然无措的等着远方硕讬的消息。

    或许拖上一两个月,等到渤海解冻,航运畅通,袁崇焕或许会给他们一个惊喜也说不准。

    可那也是以后啊。

    一两个月的时间,看起来很短,可也是能够发生许多事情的。

    蒙古八旗的人就等着开春之后,回到大草原上放牧,可朝堂上的所有人都清楚,人家这是不想再给大清流血了。

    大凌河堡一场战役,大部分死的可都是蒙古八旗的人。

    借口回去放牧,刚好能够躲开和大明的血拼。

    到时候刚刚成立的大清,是谁座到皇位上,还是两说。

    皇太极心中一动,对于代善的想法,他心里更加清楚,汉八旗不需要顾忌,就是这些蒙古八旗才要更加小心。

    为了更多的好处,当年能够从大明的手中拿到物资,然后转手卖给他们,谋取私利,现在也能够在背后捅他们大清的刀子。

    “准了,莽古尔泰还在广宁,阿敏也在西平,这支队伍就由你带领,务必全部歼灭敌人。”

    心头的想法思绪万千,其实只有一刹那的晃神,皇太极在蒙古八旗还没有人站出来说话的时候,就做出了决定。

    对于满人来说,一场胜利是必须的,而跪在地上的汉八旗中的大臣们,则是觉得皇太极的决定英明神武。

    他们的秉性,让他们瞬间就嗅到的阴谋的气息,而这刚好是他们所需要看到的。

    蒙古八旗早就已经堕落了,不再是曾经打遍天下无敌手的蒙元时代的队伍了,这种朝堂之上的决定,牵扯到谋略方面,更是迟钝的没有想到,自己将会付出怎样的代价。

    “范文程,你去外面安慰一下咱们带出来的那些奴才们,被让这些人起了二心在盛京捣乱。”

    他喜欢恭敬温顺的人,不但听话,还不懂得反抗,自己说什么,就是什么。

    就算做不到,也会努力的去做,从不问为什么。

    心中闪过一个念头,或许在大清推广儒学,似乎是一件很不错的事情。

    随即目光又看向了蒙古八旗的那一片聚集地。

    这些人就没有范文程他们听话了,不但拿着最多的好处,还不懂得恭敬和感恩,这次不让他们经历切肤之痛,看来还会有三心两意。

    前些年,大明的边军和他们后金不相上下的时候,就是他们两头吃拿卡要,为了好处卖了大明。

    可也给了他们后金发展壮大的机会。

    这次他皇太极可不是王化贞,也不是朱由校,绝对不会给这些人反叛的机会。

    面对复杂的局势,皇太极总能从其中找出一条对大清有用的决策。

    不一会,从城头上下来的鲍承先,就来到了皇宫之外。

    (本章未完,请翻页)

    皇宫的外面,黄立极他们伸着脖子看向宫内,很明确的诠释了翘首以盼这个词语的正确用法。

    鲍承先看了这些人一眼,来到门口向里面递了一块牌子。

    旁边开了一个小门,走了进去。

    “此人是鲍承先,宁完我推荐给皇上的。”

    傅木魁眼神复杂,自认为论学识和本事,他都要比过鲍承先,奈何人家的资历比他还要老。。

    表现出来的忠心,自然不是他能比的上的。

    “若是宪斗(范文程)肯推荐我的话,我也一样能够做的比他还要好。”

    周延儒话语不忿的说道,正如许多的网络写手一样,手上没有写出好东西,却总想着人家的推荐平台。

    认为自己只要上了推荐,肯定能够成神。

    事实上,完全是自己想多了。

    “在场的哪一位不比你强?真要推荐大臣,那轮得到你?”

    温体仁不甘示弱的顶了一句,自己啥都没有捞到,却先开始窝里斗了,仿佛这种老传统,无论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都能够斗得热火朝天。

    一场闹剧,让看守宫门的那些护卫们瞧得津津有味。

    宫外的吵闹,迟早会传到皇太极的耳中。

    在鲍承先带着紧要军情,来到皇太极的御书房时,皇太极刚好布置完军令。

    “皇上吉祥,城外的萨哈廉贝勒已经带兵,到了盛京正门,奴才特来请示,要奴才怎么做。”

    鲍承先左一个奴才,右一个奴才,仿佛奴才对他来说,就是一种身份的象征,高傲着呢。

    “哦,萨哈廉回来了,那莽古尔泰呢?”

    皇太极不知为何,心中一松,对于莽古尔泰的猜测,瞬间减小了一半,可依然没有大意。

    毕竟当年袁崇焕也是带兵勤王的。

    虽然目的没有达成,可态度有了,最后崇祯也没有明着对袁崇焕怎么样。

    “听萨哈廉贝勒说,三贝勒孤身在广宁,布置疑城之计,以免大明发现了广宁的虚实,打了进来。”

    皇太极听闻一愣,自己这位三哥,还真的是有魄力。

    以身犯险,就是为了给自己,也给大清一个交代,上一次的大凌河堡战役输了之后,莽古尔泰只回了一封书信,本人可没有回来。

    当时他还在想,莽古尔泰到底是想要做什么。

    现在吗。

    已经很清楚了,吃了败仗不好意思回来了。

    可莽古尔泰已经派兵前来盛京支援了,阿敏又是怎么回事?

    不敢深想,现在还是把深入腹地的明军赶出去为好,当然有机会的话,全部歼灭最好。

    “好,真是天佑我大清,代善,你立刻领兵和萨哈廉一起,给我剿灭了这一支火枪骑兵,以绝后患。”

    皇太极已经看到了大明军队的下场,这里可不是关内,只要能够杀伤大明的军队,就能够留下大明的火器。

    到时候无论是自己用,还是找工匠打造,都是一本万利的好买卖。

    “皇上,现在使用骑兵去追击大明的火枪兵,力有未逮啊。”

    鲍承先急了,他也想要建功立业,把这些大明的火枪兵全部给灭了,可外面的骑兵都是什么样子,他可是看的一清二楚。

    失去了骑兵的速度,单凭步兵可打不过人家大明的火枪兵。

    都是经验教训,而且都是用人命堆出来的。

    接着就快速的把自己知道的,全部说了出来。

    “你是说战马都暂时没办法使用了?”

    意外的消息,让皇太极之前的布局,完全成了无用功,他可不知道,大明的骑兵,也是损失惨重。

    还以为大明已经料到了他们要派遣骑兵随后追击,才选择炸毁了火药厂的。

    可这又成了另外的一个问题。

    若大明来这里不使为了火药厂,那么又是为了什么呢?

    单纯的耀武扬威?

    怕是大明皇帝愿意,那些将军们也绝对不会愿意。

    拿着自己的脑袋,跑过来一趟就是为了面子,怎么想都不可能啊。

    皇太极心底一时泛起了愁绪,找不到原因,那就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又或者是莽古尔泰真的额已经背叛了大清。

    和大明合起火来,演了一出苦肉计?

    (本章完)

    乐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