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正文 033 秦始皇气笑了,你做个人吧?

    而至于刘邦这个汉高祖,他这个影响后世深远的汉这个字,春秋战国时期,还真的无这一国。

    他这个大汉的汉,来源于自己的封号,汉王。

    其实一开始他该叫关中王,因为按照义帝之约,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该叫关中王,而不是汉中王。

    但是,项羽和范增耍了个小聪明,偷换概念,把关中等同于秦国,然后汉中和巴蜀也是秦国土地,所以把刘邦封为“汉中王”,在巴蜀和汉中为王。

    于是乎,汉,这一名词,这才出现在华夏的历史上,并且,影响之深远,是项羽和范增,完全没有想到的。

    汉族之形成,其实可以追溯到华夏部落时期,因为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奠定了日后华夏部族的文化和文明基调。

    周边蛮夷,不管是谁,有不服,就打!

    打完了,同化,同为华夏民!

    然后,立国,耕种,华夏几千年的文明,从来都是这个基调。

    汉朝继秦而兴,鼎盛时期,国力国土再上一个台阶,汉族有此,有了强烈的认同感和荣誉感。

    不过,让汉族第一次强烈感受到自己是汉族的,却是后面的五胡乱华开启的四百年南北朝时期。

    异族的入侵和杀戮,才让汉族真正的明白到,汉族就是汉族,汉文化就是汉文化,这才是他们最重要的事。

    所以,后世不管多少朝代,不管统治阶级是谁,华夏地区的基调都是一个。

    那就是,汉族必须是主题民族,汉文化,必须是统治文化。

    所以,不要说汉族最能容忍,汉人反而是最不能忍的,你让他吃糠咽菜可以,但是你不让他用汉文化,他是绝对受不了的。

    “李兴啊……”

    嬴政看着李兴,缓缓开口。

    “陛下,臣这就告退。”

    我特么?

    听到李兴的话,嬴政当即一脸黑线,朕说让你走了么?

    “退什么?朕还有话要问你。”

    【啥?还有啥事啊?】

    李兴心说,【莫不是还想找我问问点重要信息?不行,我再给,岂不是亏本了?不给!下次再拿来骗点钱,岂不是更好?】

    “请陛下赐教。”

    李兴躬身,表面恭敬,甚至还不忘眨了眨眼。

    这兔崽子,跟我如此算计!

    嬴政心里顿感一阵好笑,他缓缓说道,“朕问你,你觉得,大公子扶苏,如何?”

    【你问我?你儿子啥样你还不知道,你问我?】

    【那当然是个迂腐不化,眼界太低,活在经史子集里的不切实际的笨蛋了!】

    “大公子聪慧仁厚,天地可鉴,人人见了,都要夸耀,人人听了,都要赞美。”

    李兴躬身说道,“臣对大公子,实在是,敬佩有加。”

    我特么?

    你做个人吧?

    嬴政听了真是不知道要气的发疯,还是要笑出来。

    你表面说那么恭维的漂亮话,心里就是这样想的?

    不是人啊,你简直不是个人啊!

    “朕,却不这么认为……”

    嬴政看着李兴,摇头叹了口气。

    【啥?你不这么认为?你不这么认为就对了啊兄弟,你这个号都要练废了你知道吗?】

    李兴心说,【要我是你,我趁早就练小号了!】

    号……练废了?

    练小号,又是什么意思?

    嬴政发现,自己对李兴有时候说出来的话,还真是充满了不解。

    朕虽偷听,奈何听不懂啊……

    “朕觉得,扶苏,太迂腐顽固了一些……”

    嬴政看了眼李兴,叹道,“甚至很多时候,固执己见,顽固不化,朕,实在是不知道,该如何改变之。”

    【啥?你也这么觉得?嘿,真是知子莫若父!】

    李兴心里乐道,【他可不就是顽固不化么,守着什么儒家仁义,奉为圭臬,不知道儒家仁义啥意思啊?孔老夫子提出儒家概念,就是因为其他从奴隶制进化到封建制,而只有他所处的鲁国,因为是周公旦的后代,所以奴隶礼法保存的较多,这才有种无形中的优越感。】

    【什么叫儒家礼法,那都是奴隶制礼法演变来的!你以为儒家讲的是仁义?奴隶主动辄坑杀无数奴隶,那叫仁义?】

    【儒家的礼法仁义,那都是建立在人的基础上,奴隶在他们眼里,人都不算,自然不会施加仁义!】

    【百家争鸣,不管法家也好,儒家也罢,道家也好,都不过是学术!】

    【作为高层统治者,你想的怎么可以是痴迷于某种学术?学术不过工具,人得利用工具,焉能被工具反利用?就这,你都想不明白?】

    咝……

    听到李兴的心里话,嬴政顿时心中大惊!

    此子,想问题,竟然如此深邃透彻?

    不错,法家道家,乃至于儒家墨家,那皆为工具!

    人,应该是操持利用各种工具才是,怎么可以,无主见到,被各种各样的工具所利用呢?

    如此,人只能成为庸人,更别提,不是个合格的高层统治者了!

    咝,妙,妙啊!

    嬴政看向李兴,禁不住笑了笑,若是吾儿若此子,朕岂不是可高枕无忧也?

    不,有此子一半的见识和智慧,朕这个父皇,还能有什么可愁的?

    唉,为何别人子如虎如龍,吾儿却笨若蠢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