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97章 番外六 山长水远

    六年前,  水溶还是北静王世子。先帝封贾元春为北静郡王世子妃,同时赐下两位侧妃。一位是时任正四品光禄寺少卿的杨德礼之女,杨清韵,  一位是时任正五品吏部郎中的席成之妹,席倚云。

    四年前,  贾元春和水溶大婚。同年正是时疫肆虐,  贾元春未曾有孕,北静王府本定于第二年接两位侧妃入府。

    谁知除夕夜义忠郡王谋反,  国丧守制一年,  北静王府还要给老北静王和王妃守孝三年,  连正妃贾元春都不能有孕,  更别说迎侧妃入府了。

    去岁贾元春有孕,到今岁生育,又是一年。

    两位侧妃里,杨清韵和贾元春同岁,今年都是二十整,席倚云便小一岁,也是十九岁了。放在寻常人家里,这个岁数已经着实不能再拖。若北静王府再不提迎侧妃入府,只怕贾元春要背上妒忌不能容人之名。

    六年过去,  那年除夕夜,朝中死去数十位在朝官员,陛下登基三年有余,  也整饬吏治,  当时任正四品光禄寺少卿的杨德礼已经调往江西任正三品布政使,其长子也屡有升迁,而席成也升了正四品顺天府丞,  两家情况早已与六年前大不相同。

    水溶听得贾元春之语,思忖良久,叹道“连陛下宫中都无正三品出身的妃嫔,我为人臣子,如何敢迎此等闺秀为侧妃?”

    眼看陛下一意要清除开国勋贵之后中的无用妄为之人,水家小心数十载,不应此时张扬出头。况水家尚余王爵,且只要王妃娘家不倒,他不必用出身高贵的侧妃撑门楣。且若真将侧妃迎入府中……

    王妃与靖宁公主从小一处长大,情意非比寻常。观靖宁公主行事,当知他有几个无品姬妾,王妃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可真把侧妃娶进来,只怕他再难得王妃的真心相助。

    是以,水溶亲自动笔上折。

    奏折中,他言辞恳切,云他人轻位卑,也非皇室中人,不敢使朝中正三品大员之女为妾,请陛下收回赐杨席两家女子之圣旨,由其自嫁。

    五日后,陛下封贾元春之女水瑜为静德县主,同时发旨收回当年先帝赐婚之意,命杨、席两家各自嫁女。

    此旨一下,不但杨、席两家各自放心,高呼陛下隆恩——为北静王之侧妃是有正五品之阶,可家中女儿要一生居于正妃之下,为人妾室,谁家舍得?正五品的诰命,对他们这等人家来说其实算不得什么。便是姑娘被拖了这几年,年岁偏大,也不是寻不着好人家。何况今岁便是乡试,明岁大比之年,青年才俊正是汇聚之时。连水溶和贾元春也各自放心,又欢喜非常。

    郡王之女出阁之前可封县主。但北静王非皇家郡王,便是陛下久久不赐县主之爵,水溶和贾元春也无甚法。现今水瑜才出生几个月,便得了县主爵位,还有“静德”二字为封号,可见陛下对水溶推辞侧妃之举甚是满意。

    又过一月,陛下命水溶接任正四品太常寺少卿之职,与太常寺卿同掌祭祀诸事,水溶的一颗心算是彻底落了地。

    只要他如父王一般行事,虽不可能从科举出仕,扬名朝中,但一生的富贵平安是不会缺了。

    十月,贾珠和贾琏回京的船靠岸。两人皆在乡试中榜上有名。贾珠得中第三十五,贾琏为第五十二。荣国公府上下欢喜非常,却并未大肆操办,只答谢了来贺的众亲朋,跟着贾珠贾琏便又专心苦读,专待明岁春闱。

    宁国公府贾敬见了,心内之羡慕又何止几分。

    本他看贾珍不成器,贾蓉贾蔷虽有几分聪明,却也不一心上进,已经灰了心,但今次看了荣国公府如此热闹争气,他羡慕之下,对贾蓉贾蔷更严了不知多少,连贾珍他也再不放纵。

    不到卯时,贾敬便亲自看着他们父子叔侄三个起身,早饭前先命他们读书背诵半个时辰,不背得通熟不许吃饭。寂然饭毕,又亲自押着他们到荣国公府,与贾珠贾琏一同上学。

    贾珍已是三十有三的人了,还得和十几岁的兄弟侄子们一起上学,老父还就在身旁看着,他心里滋味怎是一个“苦”字便能道尽?

    偏生人生在世,忠孝为先,贾珍并不敢忤逆老父,也不愿在子侄兄弟们面前太过丢人,只得耐着性子上学读书。

    只是他疏松学业十余年,一时要捡起来也非易事,又因他的确并非十几岁时精力充沛的年岁,常有还比不过贾蓉贾蔷两人的时候,便少不得一顿板子。

    贾敬又说“你如此混账,都是酒色耽误的!从今日起,把你房里的一应姬妾丫头全都遣散了,一个不许留!也再不许吃酒!”

    贾珍无法,只得看尤氏将姬妾丫头尽数遣散了放出去。

    贾敬发狠,连贾蓉贾蔷身边被收用过的丫头也都给了银子放出去了。这爷三个便过上了五更起三更睡日夜苦读的日子。

    贾珍尚有妻子尤氏在房中,贾蓉贾蔷是连寻清俊的小厮泄·火都不能了。

    因尤氏见贾蓉十五岁,贾蔷十四岁,都到了该说亲的年岁,便同贾珍商议,与贾敬提二人说亲定亲之事。

    贾珍道“再别提这个!我受不得他们两个央求,和老爷说了,请早日定下他两个的婚事。谁知老爷说,‘咱们府上的爵位,到了你身上就已经没了,蓉儿蔷儿两个不过是白身草民,又无功名,拿什么去和人家结亲?还不趁这几年先考取了功名再说这事!’又说温驸马出身还不如咱家,只因人材出息,所以被点为驸马,将来前途不可限量等的话。这事你也别提了。看老爷催逼我们读书的劲儿,只怕他两个真能考取功名也未可知。实在不行,男子也不怕晚几年成亲。”

    听得贾敬心里已经有数,尤氏果真不再提这事。左右她说过了这话,贾蓉贾蔷耽误了婚事再怪不着她。

    贾珍姬妾俱被遣散,贾敬又看得紧,他找不着小厮和优伶妓子等人,便只能日夜宿在尤氏房中。

    尤氏与贾珍成婚十年,并无所出,乃因贾珍风流成性,甚少在她屋中歇息,又耽于酒色,虚耗身体。现今贾珍被迫戒了酒,还日日与她同处,不上几个月,尤氏便被诊出有孕。

    胎满三个月,消息传遍贾氏族中,诸人都来道贺。

    此乃贾氏族中长房嫡子,尤氏惯是孝顺小心,处处妥帖的,连贾母、张问雁、王宜和都亲来探看。

    尤氏年近三十,终于得有一胎,不必别人叮嘱,自己便知好生保养,把宁国府中万事都松了,只管养胎。

    贾敬更拿此胎说话,让贾珍好生上进,也不计较尤氏懈怠,还亲往荣国公府里去求,请王熙凤暂管宁国公府几个月的事。

    贾琏心疼王熙凤两府受累,还得照顾女儿,便当场没应,只私下去求张问雁。

    张问雁笑道“别说你舍不得,连我也舍不得凤丫头受累。东府那里我去管几个月罢了,正好儿把珍大奶奶这孩子好生照顾到落地,那边儿也多承咱家几分情。凤丫头自己还是孩子,如何去管照人家的孩子?便有意外,我是长辈,总也怪不到我头上。我去了,你和凤丫头好生在家里,还有几天便要下场,你若有个功名,也好叫凤丫头风光风光。”

    心中所想都被张问雁明说,贾琏只能行礼拜谢母亲不迭。

    他回至自己书房,正待再“头悬梁、锥刺股”勤奋几日,偏生贾瑚来了,与他说“我看了你的文章,你今岁便是得中,也不过在三甲之列,若不能得中二甲,于你来说,倒不如不中。你今次不必有太大压力了,若侥幸能中二甲自然是好,若名次不佳或榜上无名,也不必沮丧。”

    贾琏低头“是……”

    贾瑚看他这样,笑一笑,不再多说。

    表面上应了贾瑚的话,可送走贾瑚,贾琏终究不甘心,到底尽力复习几日,同贾珠一起上了场。

    等到会试放榜,贾珠名次在榜上中列,而贾琏——

    确实如贾瑚所说,并不在榜上。

    贾琏“……”

    荣国府上热闹了一日,贾氏族中都来贺贾珠得中。当着人前,贾琏只做无事,也贺贾珠之喜。

    至晚人散,贾琏才露出几分失意。

    张问雁见了,笑道“你才十八,急什么?若真得中了,非一甲和庶吉士也是外放为官,英姐儿还小,你是舍得把她留下,还是舍得一起带去?今年珠儿外放走了,你等三年再走不好?不然女孩儿们都去了公主府,家里就留老太太和我,还有你二叔二婶子,也太冷清了。”

    已是没中,贾琏听得此劝,心里也舒服不少。

    他回到房中,和王熙凤苦着脸说“大哥上回来劝我,我没听进去,大哥肯定看出来了。”

    王熙凤嘲笑他“瑚大哥看你和看儿子似的,若和你计较这些,还是瑚大哥吗?”

    贾琏“……你说得也是。”

    “哎呀,英姐儿尿了,你快换尿布去!”怀里小小的女孩儿张嘴哭,王熙凤赶着推贾琏。

    贾琏忙把女儿接到怀里,熟练的拿了尿布换。

    四月殿试,贾珠被点为二甲进士出身,后又被选为江苏一地知县,携秦可卿南下赴任。

    温修昀庶吉士散馆,考评为优,被授正七品翰林院编修。

    十一月,尤氏生女,贾敬给其起名贾苗。

    平安生下孩子,尤氏心喜贾苗是个女孩儿,不会给贾蓉造成什么威胁,出阁之前是无虞了。她又想到宁荣两府的女孩儿,连四姑娘惜春都被接到公主府一同教养,苗儿和她四姑姑差不了几岁,将来若也能得公主一两分疼爱,便不愁这一了。

    她心中不由感念贾敬夫人在时常常教她,定要好生待当时还是孩子的靖宁公主,与荣国公府为善。

    贾苗满月,又正逢年关,尤氏娘家继母尤老娘带两个女儿尤二姐尤三姐来宁国公府走动。

    贾珍久不得姬妾丫头解馋,乍见了马上及笄,生得花容月貌的尤二姐,和虽才十二三岁,却比她姐姐还俊俏的尤三姐,不由得勾动馋虫,眼神儿不自觉便瞄到她们姐妹两个身上,只是碍着贾敬和尤氏,不敢太过放肆。

    贾蓉贾蔷虽不敢和贾珍一般明目张胆,心中也少不得品评二姨三姨的容貌真是世间少有。

    尤氏把贾珍三人的情状都看在眼里,心先凉了大半,再看她继母尤老娘竟隐隐有放纵二姐三姐亲近姐夫侄子之意,更是怒上心头。

    她如今有了女儿傍身,公公管贾珍等又管得严,比以往都更有底气。新年正月里,她择一日专程回尤家,不理尤老娘和二姐三姐的殷勤招待,张口便道“我劝母亲别太糊涂了!二姐三姐是什么身份?难道母亲要她们去做妾不成?”

    尤老娘本就心虚,被尤氏一喝之下,就唬得白了脸“姑奶奶这话从何说起啊?”

    尤氏冷笑“母亲打量我不知道?”

    她看了一眼二姐三姐“如今妹妹们年岁都大了,到了姐夫家里,本就该避嫌。既是姐夫不尊重,母亲是长辈,便碍着宁国公府的势不敢骂他,也该带着二姐三姐远远儿的躲开才是!怎么母亲不叫二姐三姐躲,反让她们上赶着?这是什么道理,我倒不明白了。”

    尤老娘的脸红一阵白一阵,说不出话。尤二姐本性乖顺懦弱,见了尤氏如此,更不敢言。

    倒是尤三姐一向性子烈,虽然年小,心中却自有道理。她起身到尤氏面前一礼,说“姐姐不知,自从父亲去后,家中艰难,全靠姐姐帮衬着,娘和我们姐妹才不至过得不堪。我们姐妹大了,自是寻不到姐夫这样的好人家,所以母亲常和我们说宁国公府的好处。”

    尤氏听了,倒高看尤三姐一眼,指着她对尤老娘说“母亲听听,您打量妹妹们年纪小不知事,可她们心里都和明镜儿似的。”

    尤老娘涨红着一张脸,低了头。

    尤氏叹道“妹妹们是官家出身的闺秀,如何做得那般的事?真和姐夫侄子有了首尾,坏了名声,将来如何在外人面前抬得起头?妹妹们如此的品貌,择一户好人家,好好儿的过日子不好吗?”

    “话虽如此……”尤老娘开口颇有些讪讪,“姑奶奶忘了,二姐是与皇粮庄头张家指腹为婚,前些年,他家遭了官司败落了,如今连饭也吃不起,听得张家的小子只在赌场鬼混。二姐若到了他家,吃苦受累还是轻的,就怕张家小子没良心,看了二姐颜色好,把二姐弄到那求死不能的地方儿去……”

    一旁,尤二姐听了这话,悄悄儿的拿帕子拭泪。

    尤氏道“既是如此,怎么早不和我说?那张家如此不堪,给他家些银子退了婚事,再给二姐找好的就是了。”

    尤老娘道“可男女婚姻大事,若要退婚,少不得要借姑爷的势才好。不然张家不肯退,咱们家也没法儿。”

    “这事母亲不必但心了。”尤氏眉眼一凝,“退亲的事交给我,你们不用管。从今日起,母亲只说女儿大了,不便出门抛头露面,一概不许让二姐三姐见人。等我把诸事理顺了,将二姐三姐都择了好人家出嫁,这事就算完了。”

    “母亲也再不许起什么糊涂想头!”尤氏走之前再四嘱咐,“不然妹妹们的名声坏了,我在宁国府里也站不住脚,你们还想再依靠谁去?现在府里老爷管着事儿,他不敢胡来。若缺少银钱使用,我那里有,只管和我要就是了。”

    尤老娘唯唯应下。

    尤氏回到府中,细想此事,思及如今上有老爷压着,贾珍是不敢乱来。可若有朝一日老爷离世,荣国公府到底隔着几层,琏二爷还是兄弟,不便管,便是把二姐三姐都发嫁,也难保贾珍不倚势逼人,还是得将她两个嫁得远远儿的,才可保无虞。

    但尤氏在京中并无多少人脉,想大张旗鼓的给二姐三姐打听夫婿也不能,总要顾着贾珍的颜面。她先借宁国公府的势给尤二姐退了张家的亲事,终于下定决心,请王熙凤与薛家托情,在南边给尤二姐尤三姐找人家。

    王熙凤先还笑道“大嫂子就这么两个妹妹,也舍得远嫁?况且世上远嫁远娶,大多是先同地为官定了亲,后调往别处才如此。成亲这等大事,都讲究知根知底,普通人家,寻常是不敢这般的。”

    尤氏无法,只得对王熙凤附耳说了贾珍等对尤氏姐妹有意之事。

    王熙凤听了大惊“这话可是真的?”

    “这事说出来,丢的是我的脸。若不是确有其事,我又实在无法,也不会和妹妹说了。”尤氏满面羞惭,“还请妹妹帮我这一次,就当是全了贾家的脸罢。”

    冷静一会儿,王熙凤先劝尤氏“这是珍大哥混账,并不与尤家妹妹们相干,大嫂子不必如此。”

    尤氏叹道“话是这么说,可若真做出丑事,名声坏了的只有咱们女子,他们倒好逍遥!”

    王熙凤道“大嫂子放心,这事交给我办。你且叫尤家妹妹们好生在家里,等我这里有了信儿,必会先和大嫂子说。”

    尤氏深谢王熙凤,王熙凤只道“大嫂子不必谢我,只怕这事我还得寻鸾妹妹帮忙,你只谢她就是了。”

    听得王熙凤会寻靖宁公主相助,尤氏更是放了一万个心。

    王熙凤琢磨几日尤家的事,终究寻了王熙鸾,说“若珍大嫂子想把尤家女儿嫁在京里倒好说,可远远儿的发嫁,我是不敢打包票,再耽误了人家女儿。还是你能者多劳,就当帮我一场罢。”

    她本以为王熙鸾寻两个好人家,把尤家女儿嫁了就完了,谁知王熙鸾笑问“不知这尤家的女孩儿可都读书识字?为人品性如何?咱们在荣国府里住的时候她们姐妹还小,倒是不曾见过。”

    王熙凤被问得愣住了“你问这做什么?是要给她们说读书人家不成?”

    王熙鸾也不多绕圈子,笑道“正是我领了圣命,要往各地去督促落实女医之政。可从医一道,若没有个几年的研习,我可不敢放人去坐堂。这两年,我从宫中选出十位女医,专择宫女培养,几乎是日日不歇,也才勉强凑足百人,不过够一省中四五人而已。大周多少州县,这些人怎么够用?终究还是要在民间择女子学医才好。如今我正是缺人的时候,你和我说,有两个十几岁出身清白,可能会读书识字的女孩儿还没着落,我可不要打她们的主意?”

    半日,王熙凤无奈道“我是想请你给她们找人家,你倒好,这就要把人弄去当女医了。”

    “当女医有什么不好的?”王熙鸾笑说,“我知道,尤氏的娘家如今只有她们孤母寡女三个,日子想必紧些。来我这里学做女医大夫,学徒三年,食宿全免不说,还有一月一两的补贴,一年四季两身衣裳,笔墨纸砚也是全免的。等三年考核都过了,被选为从九品吏目,立时就是一年四十两的俸禄,而且也和朝廷官员一样,立功越多官职越高,最高可到正七品,那便是一年一百二十两俸银,走到哪里都被人叫一声‘大人’,难道不好?她们现在来,可是头一批民间学徒。”

    王熙凤却从王熙鸾的话里听出了不同的意思,她试探着问“若照你这么说,女子既可以为女医,将来是不是……”

    王熙鸾笑意深了,口中却说“将来的事谁知道呢?我只做好现在。”

    王熙凤将王熙鸾的意思带给尤氏,尤氏也呆怔许久。犹豫几日,她还是把靖宁公主之意转告了尤老娘和尤二姐尤三姐。

    尤老娘十分不肯“二姐三姐这等模样,若要抛头露面出去,岂不招祸?”

    这事尤氏已经问清楚了,她说“依公主之言,女医学徒一应起居上学都在院里,并不出门。若被选为各地女医,坐堂时也有朝廷官兵在旁护卫,且女医都是遮掩容貌,并不露面的。女医也是朝廷的人,谁伤了女医,就是伤了在朝的大人。”

    尤二姐尤三姐都若有所思。

    尤氏还道“况且二姐三姐这等模样,便是许给寻常人家,也难保无虞。在这里有浑人,别的地方难道没有?依我说,倒不如跟着朝廷办事,自己搏个出身出来,也不用嫁人靠男人了。妹妹们赚了俸禄,奉养你老人家不好?”

    尤老娘仍觉不妥,尤氏道“父亲没有儿子,尤家很不用传宗接代,妹妹们也不必非要嫁人。母亲和妹妹们想想,若定了,早些告诉我,公主还等着咱们回话呢。”

    说完,尤氏便起身要走。她才要转身,便被尤三姐叫住“姐姐,我愿意去。”

    尤二姐站在尤三姐身后,诺诺的说“妹妹去……我也去。”

    三月,第一批八十个女医被仪鸾卫护送往全国各省。大周女医学院第一届也正式在京中开学。全院共一百二十个学徒,六位先生,十八个助教。学徒每月一考核,合格者可以留院,不合格者许有两次补考机会。两次补考皆不过者,便清除出院。

    王熙鸾亲至学徒们面前,鼓励她们好生完成学业,将来不但治病救人,行善积德,便她们是女子也可光耀门楣,自力更生,养活家人,被人尊重。

    夏,定西城捷报传至京中,王子腾率军大胜西胡。陛下大喜。

    因王子腾已是公爵,再往上无可加封,陛下便加定安公之爵为五世罔替。

    王仁这几年英勇作战,颇有功劳,已经升了从三品指挥同知。李纨也有了三品淑人的诰命。

    东北西北大定,陛下便将目光放在了西南和东海之上。

    初秋,王子腾回京,陛下调王子腾复为兵部尚书并入阁,王熙鸾卸任兵部尚书,加正二品督察员右都御史衔。王仁李纨留在西陲,王佑、王佩各自被外派至外省掌兵。

    不久,陛下又命贾瑚往江苏、浙江、福建沿海一带督造海船和火·器,王熙鸾一同暗中南下,既是暗中督查各地官员有无贪腐渎职,也是督促各地尽快落实女医之政。

    靖宁公主府上下杂事皆暂交由林黛玉、薛宝钗同管。王明玥被接入宫中,与大皇子明开诚、大公主明昭瑜一同在上书房上学读书,每旬日归家一次。

    一日在金陵街头,王熙鸾遇人卖女,她心有所感,离近去看,见那女孩儿生得格外动人,额头正中有一点朱砂痣。

    一算年份,王熙鸾便知这女孩儿应是被拐了的甄英莲。

    她着身边人去查问,果叫拐子现了形儿。这拐子被抓捕归案,王熙鸾命人严审,果叫他吐出许多同伙,共救出二十余个被拐还没来得及被卖的女孩子,大多是富贵殷实人家的女儿。

    这伙拐子专择富贵人家清俊的女孩儿拐走,在暗处养上几年,养到十一二岁出落了好模样儿,便卖至别地。这些女孩儿在拐子手里都是被打怕了的,早不记得家乡姓名,还是官府各处张贴告示给女孩儿们寻亲,才在几个月间给她们找回了父母家人。

    已经被卖的女孩子也找到了十几个,有的被卖入青楼,有的被卖至各人家里,十七八岁的年纪已经有了两三个孩子。更多的则再也无迹可寻,早已化为白骨。

    这等大案一出,朝野皆知。有女儿的人家,无不恨人贩子入骨。王熙鸾趁着此时人心,劝陛下更改律例。

    清河六年,陛下登基的第七年,五月,大周律例更改,女子最低成婚年龄改为十三岁整,同时加重了对娶纳幼女和拐卖人口的刑罚。

    因甄英莲家中只余年迈的母亲甄夫人,母女二人无所依靠,王熙鸾问过她们母女,便让甄英莲插班入了女医学院。一同插班的还有其余几个找不到家人的女孩儿。

    甄英莲本性聪慧灵透,一点即通,她知如今的日子来之不易,比别的学徒更加认真几倍,次次考核皆为优等,不到三年,便与第一批女医学徒一同被选为吏目,派往各地。

    又一年,清河七年,贾琏得中二甲,被点为知县外放,携王熙凤赴任。

    至此,王熙鸾和贾瑚与年少时一同相处的兄弟姐妹们大多山长水远,天各一方,唯书信往来,以解思念而已。

    但王熙鸾并没时间为此伤怀。因为她被陛下封为定海大将军,即将携十数万将士入海上船,往东面倭国的方向驶去。

    作者有话要说  来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