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有这等勇气,为何不用到战场上!殿上杀人,简直胆大包天!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尔等和动私刑何异!”

    他笑容骤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冰冷至极的神情。

    “杀人偿命,欠债还钱,这是民规,杀人者诛,这是国法,太傅,本王说的没错吧?”

    诸葛正我点点头:“殿下所言不错。”

    “殿下,事出有因……”刑部侍郎俞士悦站出来开口想要求情。

    “本王问你!杀人者何罪!”

    朱祁钰眸光骤然一转落在他脸上开口大喝。

    俞士悦不敢对视,嘴唇蠕动了一下:“《大明律.刑律.人命》,凡谋杀人造意者斩,从而加功者绞,不加功者杖一百流三千里……”

    “凡出手者拿下送去北镇抚司!”

    朱祁钰淡淡。

    “是!”

    马顺应令,立刻就有数十个缇骑走进来,将出手的十几个人全部拿下。

    “殿下饶命!”

    “饶命啊,太后,殿下,饶命啊!”

    王竑等人差点吓尿,若送去刑部,大理寺,他们还真不怕,可去了北镇抚司,绝对是竖着进去,横着出来。

    北镇抚司“专理诏狱”拥有诏狱,可以自行逮捕、侦讯、行刑、处决,不必经过一般司法机构。

    “殿下!”

    于谦,王直等人还想求情。

    金濂一边挡在缇骑面前一边大声道:“殿下,王振罪大恶极,其阉党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群臣念及大明数十万大军,一时激愤,出手太重,虽至人死亡,但情有可原。”

    缇骑不敢冲撞户部尚书,看向锦衣卫指挥室马顺,马顺又看向朱祁钰,似乎在征求他的意见。

    作为魏忠贤的一号狗腿子,马顺当然知道干爹投靠了朱祁钰。

    朱祁钰背负双手,淡淡道:“他们该庆幸不是在太祖时,若在太祖时期,后果会更严重,金尚书说的不错,确实情有可原,首责三人者斩,其余人等杖一百。”

    金濂长叹一口气:“殿下仁慈。”

    “拖下去吧。”朱祁钰一挥手。

    他是绝对不相信王竑等人是一时激愤,能够混到奉天殿之上的大臣,可能有几个蠢货,但绝大部分都是人精,他们会因为土木堡之变激愤,但绝对不至于激愤至在奉天殿杀人。

    他们就是在算准了法不责众,打死王振党羽,顺便逼宫,将王振的行为定性,将他定死在耻辱柱上。

    王振权倾朝野,安插了多少党羽,不说别的,把这些党羽拿下,能空下多少个位置?

    一个萝卜一个坑,拿下王振的党羽,他们才能上位。

    这才是最主要的。

    其他的所谓的王振党羽罪大恶极,祸国殃民都是次要的。

    他们估计,就算是要问罪,也会经由刑部,大理寺,或者都察院,涉及到高官显贵甚至皇亲国戚的案件一般是大理寺或者要刑部、大理寺及都察院三司会审。

    无论如何,他们的罪都不会太大。

    可是谁能想到,朱祁钰竟然如此果决,直接命锦衣卫拿人送进北镇抚司。

    进了北镇抚司,最少也要脱一层皮啊,他们一个个细皮嫩肉,谁能承受得起。

    传闻中,这位郕王不是性子比较懦弱,待人平和,是个好好王爷吗?怎么一朝监国,变化如此之大?

    还有,锦衣卫指挥使马顺为什么会这么听朱祁钰的话?

    作为一个闲散王爷,郕王是没有资格足见班底的,也就说,朝堂上下,没有一个是他的人。

    说到底,他们就是认为朱祁钰好欺负,没想到这条绵羊一转头变成雄狮了。

    朱无视眼帘微阖,眼眸深处满是诧异:我这位侄子,转变也未免太大了,这等手段,真的是一个性子软弱的好好王爷吗?

    装了二十多年?

    莫非……和我一样?

    若是换做他,做出的决定大概率也会和朱祁钰一样。

    土木堡之变本就损失了三成重臣,大明建国不到百年,没有冗官之疾,损失了三成重臣难以补充,帝国运转凝滞了许多,国朝正是用人之际。

    全杀了,本来就支离破碎的朝堂,还有人干活吗?

    再说,真全部杀了,朱祁钰就真的站在了全体大臣的对面了。

    孙太后一直装哑巴,说不定就是想看着朱祁钰一怒之下将十几个大臣全部杀了,站在全体朝臣对面,是圆是扁任她揉捏了。

    实际上若是金镰不站出来,朱祁钰也会让曹正淳站出来求情,他是来立威的,不是将全体朝臣推倒自己对面去的。

    王振那边你们打死三个人,那么首先出手的三人便是首恶,斩首,其他人为次恶,杖打一百。

    不偏不倚,合情合理,又初步立威。

    但也让孙太后知道了,眼前这个朱祁钰,并不是他予取予求的傀儡。

    “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十几个人被拖下去后,大汉将军们把三具尸体抬下去,清理血迹后,太监重复喊道。

    无人出列。

    朝会之后便是廷议。

    朝会普遍情况有近两百人,而廷议,参与的人全部朝廷重臣,一般都是三品以上。

    廷议简单来说就是由内阁会同五府、六部、都察院及六科给事中商议大政方针,然后将情况具体上奏给皇帝,由后者裁决。

    六科和六部是对应的,简单来说,六部是做事的,六科是监查六部的。

    太祖朱元璋担心六部的权重威胁皇权设六科给事中,以监察六部。

    出了奉天殿,穿过武英殿的庭廊,踩着金水河的河岸,走过了皇极门的五凤楼,来到了文华殿,进入文华殿外的三栋小楼。

    文渊阁,也就是通俗意义上的大明内阁。

    廷议的地方。

    宣宗时期,敕谕改为了票拟制,来自全国各地的奏疏,内阁大臣们就将自己的意见写到了奏疏之上,皇帝负责裁决批红,之后再发往全国执行。

    票拟制的繁杂公务,让文渊阁从不置官属,变成了下辖西制敕房和东诰敕房,每房设置中枢舍人,但并不常设,以轮值的形式出现。

    文渊阁的两边就是东西敕房,专门处理公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