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奉天殿上。

    “有事起奏,无事退朝!”

    太监按照惯例,大声呼喊。

    “拜见殿下,太后金安。”

    群臣们俯首行礼,而后站回了各自的位置上。

    孙太后此时开口了:“皇上亲征之前,曾经留下一封诏书,有言,若他出现意外,便让哀家宣读这封圣旨。”

    说着,珠帘后的孙太后从袖子里掏出一封早就准备好的圣旨。

    金英再不情不愿,此刻也只得接过圣旨,开始宣读: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宗庙之礼不可久废、天位不可久虚、神器不可无主,吾弟郕王年长又贤,令嗣大位,奉祭祀。皇亲、公、侯、驸马、伯及在廷文武群臣用心佐贰,钦此。”

    朱祁钰恭敬接过圣旨,却见上面没有印章,便知道这封圣旨之伪造的,所谓的朱祁镇早就留有圣旨也不存在。

    想要让朱祁钰登基,这个方法合理。

    毕竟群臣和太后不可能堂而皇之废了皇帝,而皇帝也没死,只能假借皇帝名头。

    “陛下北狩,吾才能浅薄,何德何能继承帝位?况且按照法理,也应该是皇太子朱见深继位,请恕臣不能接旨。”

    于谦出列,朗声道:“国不可能一日无君,主少国疑,都是国大忌,请殿下以江山社稷为重,继承大统,总摄百官,安定民心!”

    皇太子朱见深被钱皇后带着坐在孙太后身边,一脸的懵懵懂懂。

    王直也出列道:“昔周公辅成王,当承平之日;今殿下辅皇太子,于有事之秋。视周公之时又甚艰大,虽曰日望圣驾早还,以慰臣民之思,然虏情叵测,时月悠迈,天下之大,苍生之众,易以摇惑,殿下得不于此深谋熟虑之乎?”

    说罢,金濂又出列高声道:“圣驾北狩,皇太子幼冲,国势危殆,人心汹涌,古云“国有长君,社稷之福”,请殿下继位大统!”

    “请殿下继位大统!”

    “请殿下继位大统!”

    “请殿下继位大统!”

    “请殿下继位大统!”

    …………

    霎时间,群臣皆尽伏倒,劝进声山呼海啸,回应在奉天殿里回荡,层层叠叠,不绝于耳,震耳欲聋。

    朱祁钰满脸的不(po)情(bu)不(ji)愿(dai)。

    孙太后微微叹息,此时又掀开珠帘,递出一封懿旨。

    金英打开懿旨,宣读道:“迩者虏寇犯边,皇帝率六军亲征,已尝敕尔朝百官。今尚未班师,国家庶务不可久旷。”

    “郕王朱祁钰,恪勤忠孝,亲贤爱民,即承大统,尊上为太上皇帝,奉藩京师,以奠宗社,群臣奉。”

    “太后容禀,我为宗室,有何才何德,敢当此请?”

    朱祁钰躬身推辞。

    马顺开口道:“殿下何必固辞,国有长君,天下方安,殿下为宣宗之子天资英才,德行可昭诸王,如今国势殆危,尚赖殿下主持大局,恳请殿下以江山社稷为念,嗣位为君!”

    朱祁钰转身厉声呵斥:“国势殆危,自有礼法在上,皇太子仍在,尔等敢乱法乎?”

    于谦又道:“殿下为宗师,有匡扶社稷之责,此乃大义大节,今皇太子幼冲,国无长君,大义在礼法前,恳请殿下,以大义为重,以祖宗基业为重,嗣位为君!”

    三辞三让之后,朱祁钰一挥衣袖,扫视群臣,而后慢慢走向龙椅,看着这大明的至高之位,缓缓转身,坐在了龙椅之上,淡淡开口:“诸卿为国家,朕祖宗社稷。”

    难怪无数人为这个位置疯狂,坐在这个位置上,看着群臣跪伏在自己面前,一股莫名的掌控一切的感觉升腾而起,好似自己已经成为了这世上之高存在,一切都要臣服在自己脚下。

    但他知道,这只是这个位置给人带来的错觉罢了。

    古往今来,被权臣架空的皇帝还少么?

    大臣和皇帝的斗争绵延数千年。

    皇帝和大臣都想掌握更多的权力。

    特别是有明一朝,中后期文官们理念就是‘拱垂而治’,皇帝你就负责高高在上行了,至于权力,还是交给我们吧。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群臣再一次高呼。

    朱祁钰扫过奉天殿群臣,又扫过殿外,目之所及,所有人都跪倒在地高呼万岁,音浪自冲云霄,激荡白玉。

    朱祁钰确信,这种感觉让人迷恋。

    但他知道,自己的皇位很不稳。

    群臣谈不上对自己的忠心,自己只是他们迫不得已间选择的皇帝。

    在宗室眼中,他是庶子。

    在勋贵群臣眼中,按照法理,皇位最终还是要回到朱见深手里。

    为什么朱祁镇回来之后会发生夺门之变,还能成功?最大的原因便朱祁钰是庶皇帝。

    参与夺门之变的有哪些人?

    石亨京城保卫战之后青云直上,封侯不说,还是镇朔大将军、太子太师、京师总兵官,参与夺门之变。

    英国公张辅的弟弟张軏,当时年过花甲,也参与了夺门之变,而英国公府某种程度上可以代表勋贵集团。

    除此之外,还有都督府左都督张輗,凭借战功封伯的王骥。

    提议南迁,最擅长治理水患的徐有贞。

    太常寺少卿徐彬、左都御史杨善等等。

    襄王朱瞻墡更是在夺门之变第一时间上书承认其合法性。

    此人的态度其实一直没改变过,明明白白的朱祁镇派。

    朱祁镇回来被幽静后,此人多次上书“请皇上最好早晚都要向太上皇问安,率群臣朝见,不要忘了要恭顺。”

    朱祁钰没杀他,这等心胸当真宽广。

    夺门之变发生之时,就连朱祁钰的第一重臣于谦都袖手旁观。

    可见庶子当皇帝是多么不的人心,即便他在位期间文治武功都远超朱祁镇,可法理不合就是法理不合。

    成祖跟随太祖半生戎马,立功无数,威望比朱祁钰的现在大何止千百倍,即便如此,靖难之后反抗他者云集,他甚至开列“奸臣榜”,诛杀了一部分建文朝臣,株连之人成千上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