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二十章 文化人的聚会

    作为汴京最豪华的酒楼之一,状元楼高五层,占地面积广阔。

    在顶楼,可以眺望周边数里的景色。

    其中,三年一度,迎接天下士子省试的贡院便在状元楼的西北方。

    登楼远眺,可见东西文场各有数十排考生号房。

    足以应对数千贡生同考,颇为壮观。

    故此,有闲钱的士子在离京回乡会试之前,往往会前来小酌大宴一番,也算讨个好口彩。

    虽说是酒楼,但在这里,各种娱乐设施应有尽有。

    还包装的极为高雅书香。

    更让人心动的是。

    这里,跟同为礼部摇钱树的教坊司,也经常合作。

    教坊司的几位当红青倌人,遇到才子学士的文会,便不时来此作陪。

    偶有出色之极的词曲。

    便轻吟浅唱一番。

    声若莺啼,人美如玉,让人不由浮想联翩。

    于是,客流量大增,日进斗金,自不必多说。

    可见,礼部的文化人,虽然治国水平不见得多高。

    但,揣摩起这些小书生的心思,骗骗他们腰间的银子,还是轻轻松松的。

    毕竟,都是过来人嘛。

    *******

    状元楼的顶层,是一个巨大的包间。

    此刻,被李琦等人氪金包了下来。

    原本,这个天字包间,是很难订下来的。

    毕竟,他们虽然挺多二代。

    但,在汴京城内,衮衮诸公云集之处,也算不上什么。

    哪怕他们的爹组合在一起,也比不上蔡京这种权臣一句话。

    不过,这是元宵佳节嘛。

    真正的大人物还是喜欢跟家人一起过,懒得跑出来应酬。

    这才让他们捡了个漏。

    “今日甚是荣幸,师师大家肯给马某人三分薄面,赏光亲临。”

    酒席上,礼部侍郎的公子马有才,满脸红光,大笑道。

    大多数听大课的学子,也没这么闲的蛋疼。

    一结课,就四散回乡过年了。

    所以,算上黄裳,也不过十余名同窗。

    李琦等人本也是找个名目交际,对于剩下同窗兴趣不大。

    便又邀了不少其他朋友前来。

    身为官宦子弟,在这种半比拼人脉的场合,自然不甘落后。

    以至于,邀约规格不断提升。

    到了最后,马有才来了个狠的,用了不少人脉,居然请来了名满京师的李师师。

    其他人觉得卷不动了,这才不再摇人。

    否则,一桌子人还坐不下了……

    “马公子抬爱了。”

    李师师嫣然一笑,显得清丽无双。

    这几年来,李师师因为人美声甜会说话,知书达理放得开,深得圣眷。

    跟徽宗皇帝,有许多不清不楚的市井传言。

    以至于,地位超然。

    比后世的大明星,还牛逼得多。

    非但不用出夜。

    青.楼还得把她当祖宗供着。

    甚至,当朝一品相邀,她也可以直接不给这个面子。

    所以,这种文人聚会,对于别的花魁而言,是抬高自身身价,求之不得的。

    但,李师师早已超越了这个阶段。

    如今她亲身前来,反而是在场的士子,觉得受宠若惊。

    “师师大家太过客气了。”

    马有才姿态极低,客套道。

    在座的大多数人,也知道一些李师师跟当今皇上的风言风语。

    自然不敢有什么跟她坦诚相见的打算。

    但,饱饱眼福,也算是不虚此行了。

    总不能皇帝看得,我一介书生就看不得?

    “哈哈哈,这地方确实不错,美酒美景,更有师师这样的倾世美人。”

    李师师的对面,一名中年文士饮了一杯酒,拈须微笑,神态风流。

    “周大人取笑了,师师手中正缺绝妙新词,前日还被几个小姐妹说道。”

    “今天还要多多仰仗周大人和各位才子相助。”

    李师师盈盈一笑,美目流转,顾盼生辉。

    到了花魁的档次,当然不能是比谁活好姿势多。

    更多时候,需要展现琴棋书画那些才艺。

    比起后世的明星,还要卷的多。

    其他也罢了。

    唱词就挺麻烦的。

    这玩意,还分个新词旧词问题。

    身为花魁,要是长期没有专属好词。

    只能老生常谈,唱唱旧词。

    就跟歌星长期没有新歌一样。

    是很没面子的行为。

    会被人理所当然的理解成过气了。

    连带着身价也会暴跌。

    虽然,李师师地位超然。

    但,道理是一样的。

    人争一口气,佛受一炷香。

    这方面的面子,她也还是要争的。

    说起来,数十年前,那位号称“白衣卿相”的柳永。

    虽然文章不怎么样,屡试不第。

    但,填的一首绝妙好词。

    以至于,各大花魁看他的眼睛都是绿油油的。

    整天可以白吃白玩,好不快活。

    传闻,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又无亲人。

    满城歌伎念其多年的赠词之恩,主动凑钱替其安葬。

    并,罢工一天,前往祭奠。

    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桩佳话了……

    “这个自然,今日在下正有一首好词,打算宴罢之时赠给师师。”

    周邦彦眼神闪烁了下,傲然一笑,显得志得意满。

    ******

    有一说一,这本书成绩挺烂的。

    有多烂就不说了,大家都看得出来。

    不过,小作者还是想认真讲完这个故事的。

    所以,今天去申请了签约。

    希望未来能买点咸菜,就着西北风下饭。

    所以,各位彦祖们,求点数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