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二十七章:朕之伯乐

    解缙道“那我来问你,当今天下,黄册在册人丁几何?”

    “洪武十四年,黄册在册的人口为九百零四万户。而自洪武十四年迄今,在册人口则增长至一千二百三十一万户。”

    解缙“……”

    朱棣这时背着手起身,他有些觉得这个杨士奇不简单了,起座背着手踱了几步之后道“只有这些吗?”

    杨士奇道“臣从洪武十四年的在册数目,与我永乐元年的数目进行了比对,发现户籍的情况,有一个巨大的问题。”

    “但说无妨。”

    “那就是北降南升,淮河以北的人口下降了三十七万户,而淮河以南的人口却得到了极大的增长。”

    这些显然是许多人都没有察觉到的细节,朱棣皱眉道“这又如何呢?”

    “这对朝廷而言,有着巨大的隐忧。陛下,一旦北方的在册人丁再这样下降下去,势必会引发马政崩坏,北方各处军屯的人丁和补给,都会出现巨大的问题,长此以往,百年之后……一旦大漠的异族趁势崛起,朝廷如何制之。”

    “……”

    殿中落针可闻,便连朱棣也屏住了呼吸。

    朱棣道“如何得解?”

    “加强北平行在,拓宽南北运河。促使交流,迁徙民户至北平行在,或可暂缓。”

    加强北京城……

    这显然和朱棣以及姚广孝密谋的定都北京有异曲同工之意,只不过杨士奇还没有脑洞大到直接定都,而只是希望加强两京的体制而已。

    当然,以杨士奇的身份,所能采取的策略也只能如此,难道他还敢把皇帝赶去北京城?

    朱棣这时候,神情变得严肃起来,他一步步走向杨士奇。

    众人皆则看着朱棣。

    杨士奇有些惶恐“陛下,这只是臣的妄言,还请陛下……”

    朱棣到了他面前,却一下子扶住了他道“此谋国之言也,姚师傅以为呢?”

    姚广孝平静地站出来,镇定自若道“此人必能兴国。”

    杨士奇错愕地抬头看一眼姚广孝。

    他当然清楚这位平日里不与百官接触的老和尚的分量,此人在朝中几乎从不夸赞别人,当然,也不会随意的斥责别人,也正因为如此,才成为朱棣身边的肱骨之人。

    杨士奇一时不知如何应对。

    朱棣却是哈哈大笑道“姚师傅这样说,那么……杨卿确实是千里马了,哈哈……”

    朱棣满面红光,忍不住道“这样说来,那郭得甘真是朕之伯乐啊。”

    杨士奇此时又是激动又是诧异。

    朱棣道“杨卿和郭得甘相熟吗?”

    此话一出,杨士奇顿时明白了什么,莫非是一个叫郭得甘的人推荐了他?

    可是他与这个叫郭得甘的是素未平生啊,为何要举荐他?

    于是杨士奇的心里无限的感激起来,要知道,他本是默默无闻,若是没有机缘,可能这辈子,一眼就可看得到头了。

    对于读书人而言,这种能够无私举荐自己的人,等于是给了自己施展抱负的机会,这说是再生父母都不为过。

    杨士奇道“陛下,臣不知郭得甘。”

    朱棣依旧大笑“是吗?你不认识他,他却认得你,说你乃是国士,今日朕这一试,果然郭得甘所言非虚,这郭得甘……确实很有一套。”

    解缙在旁,心里五味杂陈。

    朱棣随即又道“天下竟有这样的少年,真是让人嫉妒,可惜啊……生子当如郭得甘也。”

    朱高煦“……”

    随即,朱棣看向杨士奇“你近来还在翰林院负责太子侍讲吗?”

    杨士奇有些难以启齿,却还是道“臣近来受太子殿下所托,为张安世讲授经学。”

    朱棣一听张安世,忍不住道“这个小子如何,有没有长进?”

    杨士奇“……”

    “说话呀。”

    杨士奇“……”

    见杨士奇不言,朱棣火了“为何不言?”

    杨士奇道“臣不可言也。”

    这意思是别问了,别问了……

    朱棣顿时明白了什么,于是勃然大怒道“看来那个小子,确实烂泥扶不上墙。”

    杨士奇“……”

    朱棣叹口气道“哎……这是外戚啊,太子为人又优柔寡断,朕百年之后,以太子的软弱,似这样的人……岂不要充盈朝野,不知要滋生多少祸事。”

    杨士奇想说点什么。

    可发现安慰人好像不是自己擅长的。

    这时,汉王朱高煦来了精神,脸上一副‘来,来,来,大家都向我看齐,我宣布一个事’的模样。

    “父皇勿怒,还有儿臣呢。”

    朱棣却是冷冷地道“你也好不到哪里去,你身边的属臣有几个贤良的,亏得你长这么大,还不如一个郭得甘。”

    朱高煦“……”

    …………

    杨士奇没有升官。

    不过他觉得快了。

    身为翰林的他知道,官职的大小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得到皇帝的关注。

    而现在拜那位恩公郭得甘的恩赐,他不但得到了巨大的关注,而且还得到了皇帝,甚至包括那位被人称之为黑衣宰相的姚广孝的一致好评。

    这就意味着……一条康庄大道可能要出现在他的脚下,将来青云直上,一飞冲天了。

    但他心里觉得,若有机会,一定要去拜访那位郭恩公,郭恩公如此无私举荐,实在让人感激涕零。

    不过眼下,他还要去上坟……不,要去上课。

    到了‘坟场’,却见张安世领着邓健和张三,很愉快地在庭院里摆了桌椅,桌上架起了一个‘铁锅’,锅下有个小火炉子。

    张安世正美滋滋地在吃‘火锅’。

    他一面指挥着手忙脚乱的张三给锅里加水和下料,瞥眼见了杨士奇来,兴冲冲地道“杨师傅吃了吗?”

    杨士奇“……”

    “没吃那再好不过了,一起打边炉。”

    杨士奇没见过有人拿锅上桌的,便道“张公子,君子远庖厨。”

    张安世道“很好吃的,等会你尝一尝便知道。”

    这边张三却是骂骂咧咧起来“公子,这锅不成啊,这都烧红了,待会儿这锅会不会烂了啊,公子,这样的破锅……”

    杨士奇突然眼眸大瞪,大喝道“住口。”

    张三诧异地看向杨士奇。

    杨士奇冷若寒霜道“老夫不许你这样骂锅。”

    张三急了“我骂锅又没骂你。”

    杨士奇冷静少许,也觉得自己有些失去了理智。

    “这本来就是破锅嘛。”张三觉得丢了面子。

    在这张家,我张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除了公子,我嘎嘎乱杀的。

    杨士奇心头却是有股道不明的无名业火“总之,就是不能骂锅,你再骂!”

    “好啦,好啦。”张安世调解道“不要因为一口锅就吵嚷嚷的嘛,要和气,和气生财。”

    和气二字,杨士奇是能接受的,但是他无法理解这和气怎么就转到了生财上头去呢。

    哎……误入贼穴了啊。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

    <crpt>;</cr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