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69章 既然拒绝不了,就要捞点好处!

    冬季菜收完后,于耀国以赵家村为试点,先派人来考察地形,春耕结束后便安排人安装水轮泵。

    在赵家村的各个方位共安装了4个水轮泵,大家实验了一下,比水车车水轻便多了。

    一个生产队被县里这般照顾,在永安县也算头一份了。

    附近的生产队羡慕极了。

    赵家村的蔬菜基地刚开始时,有些人挺不屑的,认为赵家村的人口众多,就算蔬菜种植成功,每家能分多少钱?

    可他们现在觉得脸好疼,人家并不仅仅只种植春夏季的菜,还种植秋冬季,听说每户光蔬菜分红,一年就分了50-60块!

    人家村里还有拖拉机跑运输,运费分红更多!

    听表舅家的二堂嫂的老表说,他们家去年挣了100多!还不用去平整土地和修水库,想想就得劲!

    不少人来赵家村打听,接不接收外来人口落户,全被回绝了。

    赵家村只接受本村常住人口的落户!

    不能落户,很多人便把主意打到适婚青年的身上,想把自家的闺女嫁到赵家村,或是娶赵家村的闺女。

    村里那些适婚青年,一下子成了香饽饽。

    赵宝根也被人盯上了,虽说之前的名声不好,但他是村里的拖拉机手,就凭这个身份,就让很多人心动。

    刘大芝左挑右选后,定了一个干活利索又不多话的姑娘做她的准儿媳,隔壁大队的,年底结婚......

    清明节后,新的驻村专员要到了,今年还会多几个知青。

    组织从去年12月份就鼓励知青下乡,很多家庭心疼孩子,都是过完年才让孩子出发。

    一些条件好的生产队早被有门路的人安排满了,啥也没有的都是随机分配......www.166xs.cc

    赵家村给知青住的房子,去年年底就建好了,赵向秋从报纸上一看到消息,就让赵昌喜安排人建了。

    按照政策,下乡的知青,每人有230元的安置费,主要用于建房补助、生活补助、工具购置补助、旅运费和学习材料费等。

    省城那边扣除15元的交通费和衣被补助费,剩下的215元直接拨到各生产队,不发给个人,也不准挪作他用。

    可能是财政紧张或是其他原因,这笔钱目前还没有到位。

    钱没到位,房子也要建,不然人来了住哪?

    好在村里的公账上面目前有钱,先把房子建好,等拨款下来再扣除就可以了......

    赵家村以前在城里人看来属于山里,很多人不想孩子来受苦,所以一直没接到知青要来的通知。

    但出名后就变得不一样了,很多有权势的人家想把自己的孩子送来“镀金”。

    谢春祥通知赵向秋去领人时,悄声告诉她:“那几人是省城来的,上面让咱们多照顾一点......”

    赵向秋看着四个打扮靓丽,皮肤娇嫩,一脸傲气的青年男女,不悦的说:“你确定他们爹娘没有给他们安排丫鬟婆子之类的吗?赵家村可没人伺候他们!”

    谢春祥:......

    “都是些没长大的孩子,你多担待些,用不了多久,他们就回去了。”谢春祥无奈道。

    和谢春祥争辩没有意义,他只是按指示办事,赵向秋粗略翻阅了下知青办递过来的身份介绍资料,全是官家子弟。

    随即眉头紧蹙,问:“我能不能只要一个或两个?”

    谢春祥讪讪一笑:“不行,这四个全归你。每个生产队都要安排知青下去,这四个是指明了要到你们赵家村。

    我相信你既能完成上面的任务,又能让他们听话。”

    赵向秋:......

    既然拒绝不了,就要捞点好处!

    赵向秋眼珠子一转,调整表情,忧伤的说:“这四人带回去就是请了四个祖宗,村里指不定要乱成什么样,我没法和乡亲们交代,领导们就没有一点补偿吗?”

    谢春祥:“......你想要什么补偿?公社能给你们的全给了,没其他好东西了!”

    赵向秋一脸谄笑道:“村里那几辆拖拉机太耗油了,能不能给我们几十百来张油票?”

    谢春祥被逗笑了,这女人可真敢开口!

    几十百来张油票?公社的油票又不是大水冲来的,全是花钱买来的!

    县委书记今年实行改革,说是县里财政困难,很多物资不能无偿下发,要各公社自己出资购买,油票就是其中之一。

    现在赵向秋一开口就要那么多油票,谢春祥觉得他的心肝肾都在疼。

    但他实在经不住赵向秋的死缠烂打,最后不情不愿的给了20张油票......

    赵向秋拿着油票,先挑了驻村专员,还是选了比较老实又好拿捏的人,并把之前几位专员的不同待遇说了。

    新专员半点没迟疑的说他选择钓鱼......

    谢春祥在一旁听的失笑不已,就知道这女人手段不一般,还没开始,就把驻村专员搞定了,那四个烫手山芋,相信也难不倒她......

    赵向秋走到四个小知青跟前,面无表情的说:“我是赵家村生产队的副书记赵向秋,把行李收好,跟我走吧。”

    一女青年说:“你们生产队不是有拖拉机吗?能不能把拖拉机开来接我们一下,不然走过去,腿都软了。”

    赵向秋呵笑一声,问:“你叫什么名字。”

    王琴挺了挺腰杆,傲娇的说:“我叫王琴,来自省城!”

    赵向秋抽出王琴的身份资料及介绍信扔到她,讥笑道:“你们是响应组织号召深入农村,体验农民疾苦的,还没开始就想占农民便宜,赵家村不欢迎你这种蛀虫!”

    王琴:!!!......

    其他人:......

    谢春祥见人还出公社管理处就杠上了,赶紧过来圆场子:“赵家村是我们向阳公社乃至整个县的先进生产队,你们去了后务必要服从一切指挥!

    小赵书记管理经验丰富,你们更得听她的话,今天这事就算了,以后谁要是添乱被退回来,就直接回省城吧!”

    谢春祥开口,赵向秋卖他一个面子,没有继续为难王琴,但也没有好脸色,推着自己的自行车自顾往前走。

    其他几人面面相觑后,拿着自己的行李,赶紧跟上......

    给知青住的房子,目前建了三间,男士一间,女士一间,再加一间灶房。

    和村民们住的房子一样,下半截用青砖打地基、防水,上面垒土砖。

    王琴几人看着里面只有一张木制拼接床的土砖房,脸上的失落毫不掩饰。

    赵向秋当没看见,冷声说:“房子你们自己分配,男女各一间。

    明天开始,听到哨声和锣声就集合上工,第一个月的口粮晚点自己去村委领,之后是每个月底发一次,每人每月40斤稻谷和20斤红薯。”

    王琴像没听见似的,在房里转了一圈,不爽的问:“这里就一张床,连个柜子和桌椅板凳都没有,锅也没有,让我们怎么生活?”

    其他三个小知青频频点头,很赞同王琴的话。

    赵向秋冷笑一声,说:“你们的安置费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到,村里哪有那么多钱补贴给你们?

    想要吃好住好,过好日子,可以回家!这里是农村,就这条件!

    我再提醒你们一遍,你们是响应政策来参加劳动的,收起你们在家里的那些做派!

    这几间房子都是用乡亲们省吃俭用下的钱买砖盖的,你们得知足!

    其他缺的东西,你们要么拿东西去和乡亲们换,要么自己去公社买,想不劳而获的,这里不欢迎!”

    赵向秋可不惯着这些公子小姐,一旦开了先例,壮了他们的胆,真就请了几个祖宗回来。

    省城来的又怎么样?

    到了赵家村地界,就得乖乖听话,不然姐可不伺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