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二百一十六章 宋应星觐见

    他瞪大了双眼…

    这不是龙公子吗,去年他们两个人有过一面之缘,还因为喝酒差点闹了事。

    怎么他今天也参加殿试了,那为什么之前榜上并没有他的名字。

    不对,他穿的是帝服。

    他是皇帝。

    王尘只觉得浑身一颤,回想起那天在酒店里他痛骂朱由检的事情。

    当时自己还觉得骂的好,骂的痛快,骂的酣畅淋漓。

    没想到那个与自己一起饮酒的人竟然是皇上。

    还主持了今天的殿试?

    正常皇帝参加殿试会在殿中坐一小会,然后离开,毕竟他没有闲时间陪这群人坐一整天,

    二来皇帝在上面坐着下面的人难免局促,不敢发挥水平,

    所以皇上基本就是做个礼课,人到意思一下就行了。

    还有些皇上连来都不来,连考题都是让考官自己想,然后以他的名义发出去。

    而今天崇祯皇帝不仅不走,还一个个的看,并且稳稳的停在自己这边。

    王尘只觉得浑身直起鸡皮疙瘩,生怕皇上一个不开心,当场给自己叉出去。

    朱由检并不知道他的想法,他只觉得和这个家伙挺有缘。

    当初夸他一起去参加殿试,谁知道这家伙真的中了。

    而且看他写的利用大明社来宣杨全民教育,并且组建一个特别的机构,这机构里的人由年轻人组成。

    深入全国各地去宣传,然后挨家挨户的去询问民间哪里有冤情。

    将老百姓的冤情登记在报社上面,从而给各官府施加压力,如果他们不解决,那朝廷就派人来解决。

    朱由检越看越满意。

    这不就是记者嘛,为了公平公正公开组建的一支队伍。

    真正的记者就像民间大儒一样受人尊敬,他们可不是只会断章取义,偷拍明星的狗仔。

    如果能组建这么一支记者团队,深入全国各地,那带来的影响绝对是不可磨灭的。

    而且记者的组建成本还特别低,不需要花大价钱去培养间谍。https://

    只需要他们不停的报道,让很多事情沉冤昭雪,那样老百姓的满意度就会提升,朝廷的压力也会大大减少。

    “这是你写的?”

    王尘再也没有往日的潇洒,此时像一只淋湿的小狗:“回陛下,学生什么也不懂,只能按照心里想的来。”

    “写的不好,还请陛下恕罪。”

    朱由检拍了拍他的肩膀:“别想太多,好好写。”

    他并打算把这个人提到一甲,要不然就毁了他。

    朝廷里的乌烟瘴气会让一个年轻人瞬间毁灭。

    只有保持高昂的斗志才配做一名合格的记者。

    朱由检看了看文考,他的脑海中马上浮想出武考。

    历史上的崇祯被皇太极入关刺激到,也搞了一次武考,还封了武状元。

    这也是中华历史第一个武状元。

    当时的崇祯疾病乱投医,竟然将武状元王来聘连升十四级,这是什么概念。

    相当于你去当兵,人家还在苦哈哈的训练跑操。

    而你已经是五大战区的副司令了。

    忠心是收获了,但是能力还是不行,在与孔有德的战斗中,王来聘身死报国,也算对得起崇祯的一片苦心。

    朱由检在每一个进士面前转悠了一圈,很多人他都不认识,这场本该是崇祯四年举行的科考,如今因为提前,导致很多人都是他在史书没有见过的人。

    就算有也是昙花一现对于整个历史,起不来多大的作用。

    刚好这时候,司礼监来报,徐光启和宋应星请求觐见。

    宋应星来啦。

    这位在历史上可是不亚于徐光启的名气他的天工开物足以和传世名书相对。

    今天整个看看他们两个人想要来干什么。

    地点选在了乾清宫东暖阁。

    因为哪里最暖和,虽然此时的大明是春季,但是北京是没有春天的。

    出门在外不穿衣服,照样冻的你鼻涕眼泪直流。

    东暖阁…

    朱由检刚进来,便看到新学党党鞭党魁行礼作揖。

    他连忙说道:“各位都是我朝的栋梁之材,以后见朕可不必拘礼。”

    “说吧,什么事情,让你二位同时前来?”

    徐光启此时上前一步:“回陛下,目前全国十三省新学党名单已经全部确认好。”

    “全国共发展党员两万四千余人,大部分是一些懂得独特手艺的匠人。”

    “尤其水利灌溉农田,修建耕地工具的匠人更是多达一万多人。”

    “京师新学党登记两千三百余人,他们大部分是工部的官员,臣也允许了一些民间艺人入党。”

    “如蜀地的变脸,民间杂技,丐帮,道教,天主,佛,等等有名的教员。”

    “臣的意思是这群人在地方有些极广的人脉和地位,如果朝廷一些好的政策下来后,还能通过他们来宣传。”

    徐光启一口气念了一大堆,并且补充了其中的好处与坏处。

    朱由检听的头头是道,这才符合新学党的多样化,多变化。

    不以三教九流为耻的党才是好党。

    新学新学顾名思义就是要概括全部,然后抽丝剥茧,总能找到利国利民的好东西。

    朱由检夸赞道:“朕果然没有看错徐阁老,你真是我大明的中梁砥柱啊。”

    徐光启听后老脸一红,呛了下:“咳咳,老臣何德何能让陛下如此夸赞,惭愧惭愧啊。”

    “红薯的推广比较艰难,目前南方等地种地要好一些,一旦进入山东河南等地就变得举步维艰。”

    “臣看来,如果想要推广红薯的种植,朝廷不能多管,也不能强迫,而且要开垦荒地,还地于民。”

    “再利用乞丐,民间道士,和尚,地方名流轮流宣传红薯的好。”

    “还要让小商小贩拿在大街上卖,多做一些美食。”

    “臣非常喜欢将红薯烤着吃,味道非常甘美,又或者蒸着吃,香甜可口,软糯香甜。”

    “再或者将他们切成块状,放在米锅里煮着吃。”

    朱由检听的肚子叫了声:“呵呵,说实话朕也喜欢吃红薯。”

    “今天晚上就从皇宫开始,朕和后宫每日每餐必有红薯。”

    “再将这些红薯赏赐给大臣,王侯将相,让他们都尝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