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85章 召唤倪元璐

    崇祯都快崩溃了,没钱还过个屁啊,干脆分行李散伙得了。这时有人建议,朝廷的驿站系统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如果能够索性裁撤掉这个看起来不甚有用的驿站系统,怎么也能省下个几十万两银子的开支吧?

    穷疯了的崇祯一听顿时龙颜大悦,直夸出主意的家伙简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天才,老子......啊不,朕怎么就没想到呢?于是当即拍板批准了这个方案,数以万计的驿卒小吏就此光荣地下岗了,其中就包括一个叫做李自成的小角色。

    后来的历史证明,给崇祯出这个馊主意的人如果不是纯粹的憨憨蠢蛋,那就个心怀叵测,唯恐天下不乱的坏b。

    若干年后,李自成这个下岗的小吏带领着一大帮人“过五关,斩六将”,攻破紫禁城,将自己曾经的领导崇祯逼到了煤山那颗歪脖子树上,可谓是报了当年被炒鱿鱼的一箭之仇。

    看到这里,相信许多人除了唏嘘感叹崇祯皇帝悲催无比的个人命运,以及大明末年穷途末路,无法挽回的国运以外,还会不禁从心底产生一个大大的疑问,大明咋就那么穷嘞?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需要说明一个问题,大明穷的是国家和朝廷,还有广大的底层农民百姓。绝大多数的官僚、大地主和大商人可一点都不穷,尤其是江南地区那种政商复合体的大佬们,简直是富得流油。

    然而这帮富可敌国的既得利益体却是基本上不纳税,或者纳很少的税。

    是不是感到很魔幻,很不可思议?

    其实这一点都不奇怪,纵观人类历史,上下几千年,古今中外,绝大多数的国家在发展了一两百年之后。

    基本上都会呈现出大明末年这副揍性,例如曾经的罗马帝国和现如今的美利坚就是十分典型的例子。

    这些国家的一致通病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的民生、经济、科技、军事等整体实力是越来越强了。

    但国家的税收却是越来越少了,基层民众的生存环境亦是越来越糟糕,不满的情绪也顺理成章地在社会中不断地酝酿扩散。

    而一旦进入了这个状态,整个国家往往不可避免地会背负天量的债务,承受巨大的财政压力。

    稍微有个风吹草动,天灾人祸什么的,直接就会引爆大雷,动摇国家的统治根基。

    更令人感到沮丧的是,这一进程随着土地兼并、贫富两极化日益严重已然无法逆。

    以大明为例,官吏、大商人、大地主等社会上层精英会通过影响朝廷决策,钻法律漏洞,瞒报漏报等一系列骚操作来减少纳税。

    甚至不纳税,但维持国家正常运转的开支却是越来越大,于是乎决策层只能通过对底层民众进行加税弥补财政赤字,但这一加税又逼得原本就受了灾。

    已然快活不下去的民众起来造反,而朝廷为了镇压造反,又要进一步的加税,然后是更多的人起来造反,如此往复死循环,直至国家的彻底崩溃瓦解。

    记得网络上有位大佬曾经说过,这世间的许多问题,本质上都是经济问题。

    没钱的话可以让大明这样一个庞大的帝国很快就走向毁灭,土崩瓦解;反之,有钱的话亦能让一个地处东北边陲。

    人口堪堪两百万的少数民族顺利问鼎中原,统一全国。

    当年的后金正是在努尔哈赤的带领下,一边厉兵秣马,训练军队,一边积极开展生产建设。

    在广袤的长白山境内挖人参、猎貂皮、训鹰隼,跑到到朝鲜去贸易,赚取大量的西班牙银子,然后又拿着这些赚来的银子从山西晋商那里购得盐铁、火药等物资。

    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八旗军队,由此形成了一个良性的正循环。

    而反观大明那一方,由于财政吃紧,朝廷时常是发不出边军的饷银,拖欠几个月乃至半年的饷银都是家常便饭的事情。

    身为帝国武力支持的边军官兵们穷困潦倒,生活无以为继,甚至沦落到了要卖儿卖女的程度,敢问这样的军队能有什么战斗力呢?这样的国家又怎么不走向毁灭呢?

    不知道挂在煤山树枝上的崇祯皇帝是否会想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这么穷。

    但是不得不承认,明朝还是有魅力的。

    清朝灭亡时,别说大臣了,就连太监都不殉国。

    而反观明朝农历甲申年,即公元1644年,崇祯皇帝自杀殉国。

    得知这个消息后自杀殉国的大小官员有名姓的有数千人,也有人统计认为有上万人。

    根据《明史纪事本末》第八十卷《甲申殉难》的记载,大概有十五六位政府高官自杀,有的是全家自杀。

    以户部尚书兼侍读学士倪元璐为例,他听到崇祯自杀的消息后,哭着说:“国家至此,臣死有余责。”

    于是“乃衣冠向阙,北谢天子,南谢母。

    索酒招二友为别,酬汉寿亭侯像前,遂投缳。”

    他留下的遗言是:“都尚可为。死,吾分也。慎勿棺衾以志吾痛”。倪元璐一家是十三口人全部殉国。

    朱由检记起倪元璐这个人他现在在户部山东清吏司做郎中。

    看到是时候要把他召唤回来了。

    这样的殉国的人,都值得给与官职,他连命都不要,为何不给。

    然而,大清灭亡的时候,清宗室并没有崇祯皇帝的气魄,身在高位的没有一个自杀殉国的。

    唯有一个还是旁支,已经算不上是高官了。其他的文武大臣,为大清殉国的也是寥寥无几,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大清灭亡之后,纪念大清的人几乎没有,但是纪念大明的,追思崇祯皇帝的人大有人在。

    很多满清遗老为崇祯皇帝提携碑文,进行追思、纪念。

    民国时代,沈尹默为崇祯皇帝自杀的地方题写了“眀思宗殉国处”,把“自缢”改成了“殉国”,是对大明的追念。傅增湘题写了《明思宗殉国三百年纪念碑》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