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正文 第六十三章:这麒麟子和我有缘(上)

    士颂的回答让他们眼前一亮,一个人最怕的就是好高骛远,而非抱负远大。

    你有再多的想法,都要注重眼前。

    而恰恰相反,现在很多世家子弟,都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优点,但是都有着统一的缺点,就是想法很多,但是往往忽略其中的具体的落地细节,导致这些只能是想法。

    士颂虽然只有八岁,却有着不同凡常的成熟,有着他们都没有的优点,这是他们最看重的。

    不过他们只是到了可以到了他们收徒资格的门槛,看在士燮同屋校勘的份上,收下当成记名弟子,还是可以的。

    士颂前世的职业,让他对于人的表情细节反应的心理,也能猜出大概。

    此时,他也松了一口气,万里长征已经走了一半了。

    不过这还远远不够,他要成为关门弟子,用某一位老师的名望和人脉,为自己开道。

    这也是他和士燮老爸彻夜长谈的结果。

    是的,他们已经开始为以后的路,开始铺垫了,为了迎接乱世,更多的准备,代表以后的话语权更大。

    士颂需要一位老师,帮他打开局面。

    这三十多年,士燮也是走得这一条路,拜大儒刘陶为师,对士燮帮助太大了。

    也就是“名师出高徒”的理论基础上,不到四十岁,士燮就爬到了与年过半百的蔡邕四人称兄道弟。

    实力果然重要,但是有一个好的老师更重要,不然从一开始你就输了。

    单靠士家的名望和声望,那是根本不可能,缺少一个进阶的门槛。

    蔡邕是江东陈留郡圉县人,但是人家用了近六十年才到士燮目前的地步,但是士燮用了不到四十年,就办成了。

    中间的二十年,就是靠着士燮一步步规划,步步为营完成的。

    这些年的经历,士燮大致告知过士颂,士颂才知道,士家在整个世家圈子里面,根本不算是什么,就是一个边缘的小家族。

    但是同样,他非常庆幸他出生在士家,正因为在士家,他们没有中原腹地那些家族关系网络错综复杂,这是好事。

    这样,就可以在天下大乱的时候,及时地脱离中原的纷争,在交州偏安一隅,徐徐图之。

    同样,也没有其他世家帮忙鼓吹,为他扬名。

    因此,士颂需要走士燮的路子,补上这一个短板。

    以后,就算他离开雒阳,也会有人在京畿帮忙照应,不似无垠之萍。

    今天的拜师会,对士颂来说,非常重要。

    所以,士颂需要继续开始他优秀的表演。

    蔡邕的话问完,轮到卢植。

    卢植在汉末的出镜的机会很多,他是儒将,文武双全,是君子之剑,同样也是汉室坚定的维护者,为汉室鞠躬尽瘁。

    卢植字子干,范阳卢氏是涿郡涿县的豪族,早年游学拜马融为师,与郑玄是同门师兄弟。

    学成归来,在家乡开设私学,其中著名的弟子就有刘备刘玄德、公孙瓒等人。

    几年前,被被征辟为博士,开始出仕,现和蔡邕、士燮几人一同在东观校勘。

    其实,士颂更想拜卢植为师,卢植身份名望都不差,主要是可以走文武路子。

    之前,士燮看过黄忠等人的家传兵法,习得过武艺,但是那些都是为将之道。

    卢植是帅才,士颂要欠缺的就是这个。

    卢植的询问了士颂一些宽泛的问题,例如士颂学习过哪些经文,哪些小传。

    士颂都是知无不言,把自己之前看过、学习过的书籍几乎全部搬了出来。

    不知不觉,这些年,士颂除了本族的《周礼》和父亲士燮带回正本《左氏春秋》学透了以外,其它经书,已经学了个七七八八。

    卢植也是涉猎众多,每本经书都基本抽了一两个非常深层次的问题,让士颂回答。

    这就很有感觉了,就像上学老师课堂提问,就有那么一点感觉了。

    大儒就是大儒,卢植越问越深,士颂额头上慢慢浮现一层汗珠,那是大脑飞速发展的结果。

    很多人以为古人就研究一门“语文”,能有多难。

    别忘了,古人在经书上的专研,可谓是锱铢必较,一个字一个字的推敲。

    “卢公,小子才疏学浅,这个问题小子想不出答案。”

    末了,士颂真没办法了,因为卢植问出的问题太细太偏了,直接举手投降。

    此时不只是士颂,卢植也松了一口气,他连续问了十多个问题,如果这小子再回答上来,他只能拿出那些更深的问题了。

    同样,这代表着卢植有些以大欺小,那些问题,就算很多研究儒学多年的人,都不一定能说出个一二结果。

    此时,卢植在场的几人,都有些小激动,因为士颂给他们的震撼太大了,这么小,就对经书儒学入木三分,如果经过系统的培养之后,那还得了?

    俗话说,三岁看老,士颂现在表现出来的性格是不急不躁,谦虚有礼。

    他们都是待人接物数十年的人,对于看人还是很自信的。

    所以,之前或许因为士燮,而对士颂刮目相看,此时更是发自由衷的喜爱。

    此时,士燮更是知道为众人加一把火。

    “伯喈、子干,我这儿还习得武艺,要不为几位展示一番?“

    卢植此时更加欣喜,这小子就是为自己量身打造的,居然还习武。

    众人当然不无不肯,士颂把黄忠传授的刀法在门外院落演练一番。

    卢植不停得扼首点头,等士颂重新回到屋里后,卢植对着士燮问道:

    “小子,你这刀法从何处习来?”

    士颂拱手回道:

    “此刀法从我家中护卫学得,祖上是南郡校尉。”

    卢植点了点头。

    “怪不得刀法中甚是狠厉,都是战场搏杀的招数,很实用。你为何要习刀法武艺?”

    这个问题士颂之前也想过,于是说道:

    “君子修剑,武夫修刀。但寰宇不清,周遭蛮夷不除怎可为君子。因此,小子只能修刀,为汉室扫虏破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听完士颂的说法后,卢植几人久久无语,末了卢植笑道:

    “好一个扫虏破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麒麟子和我有缘,这亲传弟子我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