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2章 全村的布,布行都要了

    丁嫂今天来高家做什么?无事不登三宝殿!

    她既然被高希砸了“吃回扣”的买卖,村口茶摊的生意又不怎么样,便打定了主意,赖上了高家。

    此时,她正不停地向着高刘氏絮叨:“阿姐,你说说看,这些年我也没帮你少卖布吧,你省了多少心!若是卖给那些来村里收布的牙人,你能卖出好价钱?”

    这丁嫂虽说是乡下女人,但往镇上跑得多,和商贾打交道多了,确实能说会道。她自己吃不了织布的苦,却爱帮人卖布,顺便暗地里捞点回扣。

    抛开道德判断,丁嫂绝对属于“脑子活络”的女人。

    实际上,像丁嫂这样的“中间商”,对于撮合成交、提升市场效率大有好处,是经济活动中再正常不过的职业了。但坏就坏在她回扣吃在暗里,别人还不明不白地承了她的情。<a href="http://www.166xs.cc" target="_blank">www.166xs.cc</a>

    表面上是去镇上办事,顺便帮村里的织户将布匹卖给布行,暗中却从布行那里捞回扣,又或直接从货款里再偷偷克扣一部分。

    “可你家高希倒好,说我得了布行的好处。天地良心,那布行的尺子有问题,我怎么会知道?”她越说越理直气壮,自己都差点信以为真。

    “阿姐,如今我在这丁家村算是抬不起头了。以后我是不会帮你们带布去镇上卖了,你们自己去吧!只是你家高希让我丢脸,这笔账怎么算?不如你和我去见族长,说个明白。”她倒耍起赖来了,还做出要拉高刘氏去见族长的样子。

    高刘氏哪里经得住她这一番又拉又打、又强词夺理又胡搅蛮缠的操作,正百般无奈。

    “好啊,我和你去见族长!”高希早就听到外间丁嫂在胡吣,快步走进客堂呵道:“来来来,我这就和你去见族长。让族长评评理,布行短了尺寸,你为何帮着布行的掌柜说话?李掌柜被戳穿,你为何又不见了人影?你以前有没有拿过黑心钱......”

    高希不等说完,就走过去一把拉上丁嫂,真地就向门外走去。

    丁嫂不曾防备,居然被高希直接拉到了院子里。

    “你你你,这这这......”丁嫂没想到高希比她还横,她哪里是真的想见族长。

    若真见了族长,怎么解释?

    说布行短了尺寸是对的?说高希大闹李记与她无关?说以前没拿过黑心钱?这不是越描越黑吗,纯属自寻死路!不当场社死才怪!

    她已经听说,有织户去族长那里将她告了,虽然证据不甚确凿,但到底是坏了名声。

    那些织户,不来找她算账就算好的了,她哪里还敢自己送上门去找族长,她可没那么傻!

    “啊呀,我不活了,呜呜呜,我不活了,你们高家欺负人啊!”她干脆一屁股坐到了地上,装腔作势地大哭起来。

    哭声却像戏文,哭腔还带着昆腔南戏的调门,不让人同情,反而让人想笑。

    丁嫂为何来闹?一是被砸了买卖,心有不甘。二是村里的织户不再信任她,她少了一笔浮财。她又认定高家是小姓,便想来讨便宜:要么还我名声,要么赔我钱。

    乡间难有隐私,邻里们听到高家这边的大动静,便聚拢到了高家门口来看热闹,丁嫂也越发撒泼哭闹得厉害,松江府本地人谓之“人来疯”。

    她以为自己在高家这么胡闹,高家就没办法。一看左邻右舍来围观,高家碍于面子,就会向她妥协。于是,她哭得更卖力了,哦不,是唱上了:

    “停业多日心内焦,为借债东奔西跑。呜哩呜哩呜......我好似茫茫大海一叶船,波浪翻滚,望不见岸和边。呜哩呜哩呜......”

    她还真的唱上了,边唱边哭,边哭边将双手不断地随着唱词拍打在泥地上,击起阵阵浮尘,场面比戏精彩多了。

    唱的还是昆腔南戏《十五贯》,这是戏中一位被冤枉杀人通奸、名唤苏戌娟的女子的唱词。

    大字不识的丁嫂还挺会挑戏,捡了一出蒙冤的戏。

    高刘氏和丫头静香只好上前一边苦劝、一边想拉她起来,她却越发得了意,索性任性地演、任性地哭。

    高罕和平安则去劝看热闹的人散了。

    子龙也听到动静,赶了过来。一看这情形,实在丢人,连忙帮着去劝吃瓜群众们赶快散了。

    这么好的家门口免费大戏,怎么散得了!

    唯独高希不急,他早看透丁嫂的心思,他才不劝呢!

    高希先是乐呵呵地站在一边饶有兴趣地看了一会儿,后来干脆从屋里搬了一把小板凳,端了一碗茶,抓了一把新近才炒好的葵瓜子,坐到丁嫂面前不远处,一边喝茶磕瓜子一边叫好:“唱得好,再来一个!”

    高希这是不给丁嫂任何台阶下,丁嫂心中那叫一个气哟!她活了半辈子,撒泼打滚原是她的拿手好戏,今天却在高希这里完全破了功。

    无奈,她哭又不是,不哭又不是,只能硬撑着将这场“哭戏”演下去。灰尘、泪水,还有汗水,弄得一身都是,头发都散了。

    高希一杯茶喝尽,觉得差不多了,这才走过去,在她耳边轻声说道:“你如果还想赚钱,我自有办法,还能让你赚得更多,名声也能还给你。你如果想哭,你就继续哭,大不了去见族长。我的脸皮,比你想像的要厚得多!”

    还真灵!她立马收了哭声,用满是灰尘的双手,在脸上胡乱擦了两下,本想抹掉泪痕,不想留下两抹泥印子。

    她站了起来,半信半疑地问道:“当真?”

    “当真!”高希斩钉截铁。

    一出好戏,戛然而止。

    看热闹的邻里一看没戏了,便哄笑着各自散去。

    “你知道,为何村里织户不再要你代卖布匹了?”高希也不等她回答,直接说了下去:“因为他们怀疑你拿了布行的好处,甚至发生布行用短尺量布这样的事,你还帮着布行说话。”

    丁嫂自知理亏,没有作声,看起来不服气地理着衣衫,眼皮却是耷拉着不敢看高希。

    “其实,为人办事,收人钱财,天经地义!”高希此言一出,在场的众人都吃了一惊。

    咦,刚才你还说丁嫂和布行串通,得了好处,村里人才不信任她的吗?这会子怎么又说,为人办事收钱,天经地义了?

    高希看看众人的表情,笑起来:“哈哈,收钱可以,要收到明里。比如为人牵红线的媒婆,收钱就收在明里,没人觉得有何不妥吧!”

    “你倒是讲讲看,怎么收到明里?”丁嫂问道,她确实也想收到明里。

    “我已经与镇上锦绣布行的张掌柜说好了,以后我们村的布匹都卖给他。丁嫂你愿意,就居中牵个头,仍旧负责与布行联系、结算这些事。只要事情办成,布行每月支你一份月银。”

    “真的?”丁嫂的语气明显带着意外之喜。

    “当然是真的!”高希回答得很干脆,“只是要看你能不能说动织户,让他们愿意一起卖布给锦绣布行。”

    高家人早就明白原委,但丁嫂和子龙还是一头雾水,高希也不多解释,说道:“子龙,织户和布行之间要订一个契约,我不知契约的写法。劳烦你,我说个大概,你来写吧!”

    于是,高希将自己和锦绣布行张掌柜说的“供销合作”的事,又说了一遍。

    丁嫂和子龙,恍然大悟。

    子龙提笔,这就按照高希的意思将契约草稿写了出来。高希看了看,没什么问题,便让子龙这几天多抄一些,都交给丁嫂。

    “丁嫂,你就照我刚才说的,去和织户说,让他们一起参加供销合作,能办成几户是几户。马上就月底了,我便让布行派人来村里收货。”

    末了,高希没忘了给丁嫂再吃定心丸:“只要能办成,每月少不了你一份月银。一两银子如何?”

    明代,一个普通的县衙皂隶也就差不多二两银子的月银。明初的时候,一两银子可以买一石大米呢!一石米重120斤,这可比丁嫂原来偷偷摸摸拿的回扣多多了,而且都是明面上的,堂堂正正。

    “一两?够了,够了!”丁嫂眉眼都笑弯了,脸上的两道黄泥印也一道跟着笑弯了。

    高希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还要给丁嫂这么件好差事?

    一来这个女人做“中间商”这么多年,非常熟悉布行的情况,确实是不可多得的销售人才。

    二来丁家是本村大姓,又属实得罪不起,让丁嫂出面办事,反而可以利用大姓的优势,说动村里的织户参加供销合作。

    三来仍叫她做卖布的联系人,等于高希、布行都信任她,多少能冲淡她之前“暗中捞回扣”的传闻。只要接下来的事情办得好,织户们挣到了钱,时间一久,也就捣了浆糊,没人再计较之前的事了。

    高希这事办得,让人家面子、里子都有了,接下来丁嫂肯定死心塌地为他办事。

    子龙更是感激高希,要知道,高希一句话就为他家每月增加了一两银子的收入,这对这个贫困之家来说太重要了。

    丁嫂原来只想来闹一场,却没想到天下掉下这么大一块馅饼。她既欢天喜地又心急火燎,恨不得立马办成这件事,好早日领那一两的月银。

    “我这就去办,我这就去办,等我的好消息!”她也没叫上子龙,便披头散发、自顾自急匆匆地往外走,头也不回。

    她兴致颇高,嘴里又哼上了《十五贯》的唱词:

    “姨娘待人心肠好,为借债东奔西跑,离开她家才黄昏,一路行来更已敲......”

    还是这出蒙冤的戏,居然被她唱出了欢快的心情,我勒个去!

    这村妇!